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5-24 14: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①平民 ②奴隶 ③工商奴隶主 ④ 外部城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依据财产等级制度的划分,下列哪个阶层获得的利益最多
A.贵族 B.平民 C.奴隶 D.工商业奴隶主
3.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初“世卿世禄”制度 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均输法 B.募役法 C.青苗法 D.市易法
5.“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C.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 D.保守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6.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本质上主要体现了
A.资产阶级和王权的矛盾 B.新贵族与旧贵族的矛盾
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天主教会的矛盾
7.明治维新前,日本倒幕派的主力是
A.新兴地主 B.中下级武士 C.高利贷商人 D .西南各藩藩主
8.明治政府改革封建等级制度,改革之后的”平民”包括
①农民 ②武士 ③商人 ④僧侣 ⑤神官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9.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10.下列词句①休养生息 ②杯酒释兵权 ③犯颜直谏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
11.秦始皇被不少史学家视为“千古一帝”。下列各项中,属于秦始皇开创的第一有( )
①第一次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②第一次进行全国文字统一工作 ③第一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④第一次组织统一的科举考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13.在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论是贤君还是昏王,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其最主要原因是( )
A.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受到人民的普遍拥护
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C.孔子的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D.孔子的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14.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的人构成: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他认为如果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他认为护国者应具备( )
A.正义之德 B.智慧之德 C.勇敢之德 D.节制之德
15.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起的作用是 ①印度人民取得了自治权 ②印度人民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印度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④英国在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13分)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5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也只知道一种意义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材料二 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材料三 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早最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的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4分)
(2)材料二的论述是针对当时的什么情况而提出的?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原则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回答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加尔文教比路德教进步的表现是什么?加尔文教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19.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过去,一个王朝的建立,多半是通过一两次决定性的大战争而解决问题的,清朝则不是这样。清朝是在入关以后,经过了短时期的大规模战争,长时期的小规模战争,将近二十年才逐渐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清初的军事时期较长,而军事行动又反映了民族矛盾。如满清剃发易服,就是用暴力手段剥夺汉族男子穿民族服装的权利
——据《清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整理
材料二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很有本事,尤其是康熙皇帝。接下来,便大讲康熙。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执政时期清政府面临哪几个方面的矛盾?(3分)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4分)
(3)康熙帝入关后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来团结各民族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的统治的?(2分)
(4)康熙帝时,历史的天空中折射着落日的余辉,但是几科同一时期,华盛顿却以利剑划破了沉重和黑暗的黎明,请指出其后东西方历史发展走向的主要差异。谈谈你对“余晖”和“黎明”的看法。(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娥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9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答案卷
一、选择题(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材料题(70分)
16.(1)
(2)
(3)
17.(1)
(2)
(3)
18.(1)
(2)
19.(1)
(2)
(3)
(4)
20.(1)
(2)
科技中学2009-2010学年下学期历史期中考答案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
孙中山:
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①平民 ②奴隶 ③工商奴隶主 ④ 外部城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依据财产等级制度的划分,下列哪个阶层获得的利益最多
A.贵族 B.平民 C.奴隶 D.工商业奴隶主
3.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初“世卿世禄”制度 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均输法 B.募役法 C.青苗法 D.市易法
5.“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C.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 D.保守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6.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本质上主要体现了
A.资产阶级和王权的矛盾 B.新贵族与旧贵族的矛盾
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天主教会的矛盾
7.明治维新前,日本倒幕派的主力是
A.新兴地主 B.中下级武士 C.高利贷商人 D .西南各藩藩主
8.明治政府改革封建等级制度,改革之后的”平民”包括
①农民 ②武士 ③商人 ④僧侣 ⑤神官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9.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10.下列词句①休养生息 ②杯酒释兵权 ③犯颜直谏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
11.秦始皇被不少史学家视为“千古一帝”。下列各项中,属于秦始皇开创的第一有( )
①第一次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②第一次进行全国文字统一工作 ③第一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④第一次组织统一的科举考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13.在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论是贤君还是昏王,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其最主要原因是( )
A.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受到人民的普遍拥护
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C.孔子的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D.孔子的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14.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的人构成: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他认为如果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他认为护国者应具备( )
A.正义之德 B.智慧之德 C.勇敢之德 D.节制之德
15.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起的作用是 ①印度人民取得了自治权 ②印度人民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印度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④英国在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13分)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5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也只知道一种意义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材料二 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材料三 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早最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的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4分)
(2)材料二的论述是针对当时的什么情况而提出的?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原则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回答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加尔文教比路德教进步的表现是什么?加尔文教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19.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过去,一个王朝的建立,多半是通过一两次决定性的大战争而解决问题的,清朝则不是这样。清朝是在入关以后,经过了短时期的大规模战争,长时期的小规模战争,将近二十年才逐渐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清初的军事时期较长,而军事行动又反映了民族矛盾。如满清剃发易服,就是用暴力手段剥夺汉族男子穿民族服装的权利
——据《清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整理
材料二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很有本事,尤其是康熙皇帝。接下来,便大讲康熙。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执政时期清政府面临哪几个方面的矛盾?(3分)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4分)
(3)康熙帝入关后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来团结各民族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的统治的?(2分)
(4)康熙帝时,历史的天空中折射着落日的余辉,但是几科同一时期,华盛顿却以利剑划破了沉重和黑暗的黎明,请指出其后东西方历史发展走向的主要差异。谈谈你对“余晖”和“黎明”的看法。(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娥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9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答案卷
一、选择题(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材料题(70分)
16.(1)
(2)
(3)
17.(1)
(2)
(3)
18.(1)
(2)
19.(1)
(2)
(3)
(4)
20.(1)
(2)
科技中学2009-2010学年下学期历史期中考答案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
孙中山:
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