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爱情诗]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
晚唐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
李杜”。一生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李商隐卷进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在悲愤寂寞中死去。终年四十六岁。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一、走近诗人
二、无题诗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
三、无题诗基调
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
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是无望,总是迷茫。
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自己的烙印。诗人深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转奔波、漂泊四方,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正是个人的不幸和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合,才形成了无题诗特有的感情基调。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诗代表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无题诗中主要包含两个大的意象群类。
一类是从神仙世界、历史传说中摄取的,如蓬山、瑶台、青鸟、紫鸾、仙郎、玉女、宓妃、莫愁一类;一类是从现实生活(主要又是女子的生活)中提出的,如凤尾罗、碧文帐、金翡翠、绣芙蓉、碧鹦鹉、红蔷薇一类。
这就是无题诗独特的艺术个性。深沉的社会蕴涵、浓烈而凄清的情感基调、闪烁不定的意象特征,以及精整工巧的语言风姿,共同构成了无题诗沉博绝丽的特质,使它成为唐代诗苑中的一束幽艳别致的“秋花”。
补充:无题诗的意象
“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思考?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的困难(物质上的),第二个是离别时的痛苦难过(心理上的)的意思。
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原意:
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⑵新意:
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这首
“爱情的绝唱”——
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
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
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
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愁虑;
你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
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
无题(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其二)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其三)
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行香子 秦观
创作背景
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也曾写过一些学习乡言土语的诗词。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①。倚东风、豪兴徜徉②。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③、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
注释
①陂(bēi)塘:池塘。
②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③飏(yáng):飞扬,飘扬。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行香子 秦观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由近及远,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结构方面上下片完垒对称,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在艺术创新上,是自有其特色的。
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在南宋屡遭排挤。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博山寺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15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间(923年—925年),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重建,天启元年(1621)建成大殿、藏经阁、法堂、禅堂 等12栋24厅,铸成大铜佛、铜香炉、铜钟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铜钟,据说用 了3万6千斤赤宝铜。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第二丛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舍”,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本词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注释】 ①丑奴儿:即《采桑子》。 ②层楼:高楼。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作者都识了哪些“愁”呢?
壮志未酬、政治上被排挤、报国无门
南宋偏安一隅,内忧外患,国事日非
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道不尽:愁事太多,无处说起。
B.不敢说: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C.无人说: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恢复统一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无奈心酸,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整体感知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 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 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