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14.蜜蜂
教学目标 1.会认“概、阻、括、误”等8个生字,会写“蜜、蜂、辨、阻”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蜜蜂、辨认、阻力、包括”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实验过程,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3.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4.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咱们来猜个谜语吧(出示谜语) 你们可真聪明呀,一眼就猜出谜底。(出示答案)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探究一下蜜蜂的奥秘。 3.出示蜜蜂在花丛中采花蜜的图片,播放歌曲《蜜蜂之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 4.正如歌中所说的“小蜜蜂,住蜂房,每天早起寻花香,传花粉、采花蜜,一天到晚真繁忙”。你喜欢勤劳的小蜜蜂吗?你能说说蜜蜂除了采蜜外,还有什么本领? 5. 和同学交流你查找的有关蜜蜂知识的资料。 6.是啊,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离开蜂房很远,他照样能飞回来。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这样的能力,他想做一项实验来证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课文,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研究蜜蜂的。微 信 搜索并关注公 众号:好老 师好 童学教 学团队 每日持续更新分 享教学教 辅资料 二、初读读文,整体感知。 1.布置要求: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多种形式检查,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2)学习词语。(出示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大概、阻力、包括、准确无误、逆风、沿途、陌生.....) 小老师领读、同桌互相读。 去掉生字的拼音,开小火车读词,齐读。 (3)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并试着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师可出示一些句子: ①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去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②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③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④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⑤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相机出示“本能”“逆风”“辨认”“准确无误”“四面飞散”等词的意思。 (“阻力”在本课的意思是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准备无误”就是非常正确,没有一点错误的意思等) 学生还可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交流解决。 老师可补充出示蜂窝、采花粉等词。 (5)(再次出示句子)齐读句子。(相机正音) (6)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 (7)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答案 (8)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 (9)相机理解:实验与试验的区别。 试验指为了解某物的性能或某事的结果而进行的尝试性活动; 实验是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互相交流,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相机板书:实验目的: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3.文章怎样具体写实验目的的?(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 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4.指名学生用“无论……总是……”说话。 5.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我想做个实验)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听说、我想”等词体现了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6.出示课件,相机介绍法布尔及《昆虫记》。(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从小生活贫困,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 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因贫病交加于92岁逝世。) 7.“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呢?咱们下节课再接着瞧一瞧。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课件田字格里的生字),仔细看看这些生字,说说有什么好的识记方法? 相机进行结构分类,进行整体把握。 2、师可补充介绍加一加及字理识字法。 3.互相交流怎样写好这些字?(重点指导:“蜜蜂”不要写成“密峰”;注意“辨”与“辩、瓣、辫”的区别;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相机出示课件,加以明确“蜜、蜂、辨”的写法)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识字游戏——蜜蜂采蜜 2. 识词游戏 3.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题:14.《蜜蜂》)。请大家默读课文,了解: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实验?这次试验是怎样进行的?结果如何? 二、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法布尔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出示要求) 2.指名学生汇报法布尔所做的事。 依次出示几个步骤,并相机板书词语 (捉蜜蜂、放纸袋、四公里外、做记号、放蜜蜂) 引导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再给同桌说一说。(我先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接着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然后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最后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放了出来。) 一起再来说一说几个步骤吧。 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全班汇报。(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5.质疑探究。 (1)法布尔除了在放飞的蜜蜂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还做了些什么呢?(法布尔还把蜜蜂放在纸袋里走了四公里路呢。法布尔还让自己的女儿在蜂窝旁边等着,这样就可以准确的知道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相机出示解析) 从法布尔的做法中你想到了什么?(做试验就得考虑细致周到,这样才科学。) (2)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 (3)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想一想:反问表达的是什么语气?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同学讨论)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6.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法布尔科学的工作态度。 三、细读感悟,探究结果。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谈话引入:实验的结果怎样?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 的家吗?请同学们阅读三、四自然段。 作者认为蜜蜂能回来吗?(不能)你从什么地方读 出来的?(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相机出示关键词) 第一批回来了几只蜜蜂?(两只)这么长的路途, 它们用了多少时间?(三刻钟) 此时你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 对它们说些什么? 这时,小女儿看见“我”回来了,她的心情是怎样的(激 动,兴奋,意外) 咱们再来合作读一读,你们读小女儿的话,表达一下她的心情。(出示第三段) (5)蜜蜂是在“没等我跨进家门”的时候就已经回来了。”这说明了什么?(用的时间之短,飞行速度之快) (6)(出示第四段),说明作者有什么特点?(仔细观 察,认真思考。) (7)齐读三四自然段。 2.学习第五、六、七自然段。 (1)谈话引入: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 请继续读第五六七自然段。 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出示 五六七自然段) ②第二批又飞回来几只蜜蜂?(十三只左右。)你们认 为它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傍晚时。)大概用了多少时间。(五个小时左右。) 换位思考:现在你就是十五只蜜蜂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也可以在路上采蜜。) 预设:有的蜜蜂刚一出口袋,被大风刮得头晕脑胀,跌到岩石上摔死了;有的蜜蜂被法布尔拴在口袋里闷死了;有的可能半路上遇到别的蜜蜂,结伴玩去了… (3)可爱的小蜜蜂们,你们辛苦了,看到你们平安的归来,我是多么高兴啊!你们看作者是怎么夸赞这些小蜜蜂的?你觉得读时要注意哪些词语?微 信 搜索并关注公 众号:好老 师好 童学教学团队 每日持续更新分 享教学教 辅资料 (4)学生朗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 3.学习第八自然段。 (1)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 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让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出示第八段: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板书实验结论,学生在书上完成53页的第一题。 (2)法布尔证明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你们是怎么知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的呢? (相机明确: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蜜蜂并不熟悉,它们被闷在纸袋里,还走了四公里路,根本看不到周围的景物,所以他们靠的不同超常的记忆力。) (3)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那靠的又是什么呢?(蜜蜂能这样飞回来,法布尔还不知道原因,所以说是我们无法解释的本能。) (4)将来这个“无法解释的本能”法布尔能解释吗?(法布尔一定会不断地去研究、观察,解开其中的秘密的。) 所以咱们通过结论可以肯定的是—— 无法解释的是—— 4.我们要向法布尔学习什么?(我们要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5..完成课后题第二题: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明确:第一句中,“二十只左右”表示蜜蜂的数量是不准确的,作者也没有准确地查清楚,“好像”表示猜测,说明蜜蜂寻找家的方向的行为是作者猜测的。 第二句中,“大概”表示猜测,作者并不确定。 第三句中,“两点四十分”是一个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观察的细致和严谨。 作者用这些或猜测或准确的词句,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文中类似的词句还有: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 四、拓展训练。 1. 动物的本能行为知多少?(出示小知识) 2.如果请你来当动物学家,你想研究什么? 3、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请了解关于蜜蜂其它方面的知识,办一份手抄报。 (提示:蜜蜂的分类、蜜蜂的语言、蜜蜂采蜜)
板书设计 蜜蜂 实验目的: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步骤:捉蜜蜂、放纸袋、做记号、四公里外、放蜜蜂 实验结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课后反思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打一昆虫)
谜底:蜜蜂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探究一下蜜蜂的奥秘。
14. 蜜蜂
朗读课文。圈画生字,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力
我会认
概
大
gài
阻
zǔ
括
包
kuò
途
沿
tú
生
常
风而飞
准确无
陌
mò
超
chāo
逆
nì
误
wù
大
作者:
①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去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②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③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我会读
④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⑤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我会读
辨认: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本课指蜜蜂能认出方向的能力。
他的笔迹很容易辨认。
准确无误:非常正确,没有一点错误的意思。本课指蜜蜂从二里半的的地方很正确地飞回到家。
我们的数学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每次的计算题都必须做到准确无误。
本能:本身固有的、不学就会的能力。课文指蜜蜂不用学习就能辨认方向的额能力。
蜜蜂酿蜜是本能的表现。
指面冲着风。
逆风
沿途
沿路,一路上。
是蜂巢的俗称,蜂群生活和繁殖后代的处所。
蜂窝
采花粉
采集花粉的工蜂在出巢采集前先吃一点蜂蜜到蜜囊里,然后飞进花丛中,不时用上腭和前足将花粉粒刮下来,同时用带来的蜂蜜将花粉润湿,使花粉粘住。如果花粉特别多,蜜蜂会在忙碌中,全身绒毛之间沾满花粉。
①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去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②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③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我会读
④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⑤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我会读
法国著名科学家 为了证实蜜蜂会有 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试验,结果有15只飞了回来。作者由此得出:蜜蜂有一种无法解释的 。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整体感知
辨别方向
法布尔
本能
再次默读课文,细心的你会发现课文按照 的顺序写的。
实验的过程
实验的目的
实验的结论
事情发展
试验指为了解某物的性能或某事的结果而进行的尝试性活动;
实验是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
试验与实验
互相交流,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习第一自然段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
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用“无论……总是……”说一句话 。
句式练习
例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总是坚持晨跑 。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我想做个试验。
“听说、我想”等词体现了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我曾听人说起过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于是我想亲自试一试。
“听人说、亲自”体现了法布尔 的科学态度和 的科学作风。
严谨
求实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从小生活贫困,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
代表作:《昆虫记》
《昆虫记》 共十册,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了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昆虫记》不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法布尔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的精神。《昆虫记》第一册于1879年问世。1910年,当《昆虫记》第十册问世时,法布尔已经86岁了。
蜜
蜂
辨
阻
跨
括
检
确
误
途
陌
我会写
查
阻
阻
跨
左右 结构
蜂
检
阻
陌
确
左中右 结构
辨
生字归类
上下 结构
查
跨
阻
蜜
误
括
半包围结构
途
识字方法
加一加:石+角=确
足+夸=跨
字理识字:
辨
会意字,表示涉及诉讼的双方。
辨
biàn
巧记:竖心辨别言辩论,
当中夹瓜是花瓣。
不要将中间写成“讠”
易写错
蜜
mì
不要写成“山字底”。
蜜蜂
蜂
fēng
不要写成“山”字旁。
蜜蜂
在昆虫分类学上属于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蜜蜂总科、蜜蜂科昆虫的统称,是膜翅目重要的类群。
14.蜜蜂
第二课时
陌
途
逆
误
括
阻
概
蜂
蜜
识字游戏
超
大概 阻力 沿途 超常
包括 检查 准确无误
陌生 逆风而飞 确确实实
课文词语
读一读: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
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第一步 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第二步 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
第三步 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第四步 把蜜蜂都放出来。
试验步骤
将实验步骤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再给同桌说一说。
先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
捉蜜蜂
叫小女儿等着
走四公里路,做记号
交流汇报
能不能省略其中一个步骤呢?
放走蜜蜂
体现了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在蜜蜂身上做记号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让女儿在蜂窝旁等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把蜜蜂装入纸袋里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走了四公里路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虑要周到
与其它蜜蜂区分
蜜蜂回来的时间
确保蜜蜂看不到景物
离家足够远更能说明问题
从法布尔的做法中你想到了什么?
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 看到遥远的家呢
想一想:反问表达的是什么语气?
反问
?
怎么能
肯定句: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1.法布尔有了怎样的推测呢?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推测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原因:远 闷在袋子里 起风 飞得低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粘着花粉呢。”
蜜蜂是在“没等我跨进家门”的时候就已经回来了。”这说明了什么?
用的时间之短
飞行的速度之快
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说明作者有什么特点?
最后其它的蜜蜂的下落是怎么样的呢?细读第五、六自然段,找出答案。
傍晚时,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都带着花粉。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赞赏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本能:人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结论
通过结论可以肯定的是:
无法解释的是:
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能辨认方向的本能
我们要向法布尔学习什么?
我们要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1.变色龙:体色善变,伪装求生。
2.海豚:他的本能会驱使它去救治在水中不积极运动的一切物体。
3.蜘蛛:他们天生就会织出规则的网。
小知识:动物的本能行为知多少
如果请你来当动物学家,你想研究什么?
蝴蝶
毛毛虫如何变成蝴蝶
观察与思考
毛毛虫与蝴蝶的关系
还可以研究哪些?
蝌蚪与青蛙、金蝉脱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