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基础知识.句子标点修辞二. 教师版(14页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六年级.基础知识.句子标点修辞二. 教师版(14页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1 17:0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句子、标点符号、修辞二
)
(
课前预习
)
祝枝山写春联
明代书画家祝枝山嫉恶如仇,常用笔画戏弄贪官污吏。某年除夕,他应邀为一刘姓赃官题写了两副春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赃官看后恼羞成怒,即可扭了祝枝山要问罪。祝枝山抱拳一笑:“大人差矣!学生写的全是吉庆之词啊!”于是,祝枝山抑扬顿挫地当众念了一遍。赃官听的目瞪口呆,无言对答。
你知道祝枝山是如何读的吗?
【答案】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变电符号巧妙激励青年
美国心理学家巴尔肯曾在一青年人的聚会上,叫与会者每人写一篇简短的自传。有个年轻人满脸沮丧地交给他一份自传,上面只有三个标点:(;)(!)(。)。年轻人凄然地解释,一阵横冲直撞,落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有完蛋。巴尔肯听了,不以为然,立即在这个自传上加了三个标点:(、)(……)(?),并说是对他的一种鼓励。聪明的你,能读懂这份鼓励吗?
【答案】青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手表
上世纪80年代,四川从广州进口一批手表,计划在春节前供应市场,货到之日销售旺季已过,于是四川方面要求退货。广州回电报“手表不要退回”六字,四川收电后立即退货,后双方对簿法庭。
你能理解他们的分歧所在吗,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判呢?
【答案】广州的本意是“手表,不要退回”,而四川理解为“手表不要,退回”。可判广州因为没有使用标点者为输。
(
例题精讲
)
1.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诗句,并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泉眼无声惜细流, 。( )
(2)莫愁前路无知己, 。( )
(3)洛阳亲友如相问, 。( )
【答案】1.树阴照水爱晴柔。(拟人) 2.天下谁人不识君?(反问) 3.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

2.判断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2)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
(3)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 )
(4)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 )
【答案】1.对偶 2.夸张 3.反问 4.比喻

3.读下面的短文,选择恰当的比喻句填在横线上。(用序号表示)
进入天山,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 。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像 。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形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 。
再往里走,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森林像 。溪流的两岸,满是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美丽。
(1)无数撑开的巨伞 (2)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3)千万条闪亮的瀑布 (4)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色的暗花
(5)千万条闪耀的银练 (6)千万朵玲珑剔透的白莲
【答案】4521

4.按要求写句子
(1)树上挂满了柿子。
改为比喻句:
(2)太阳升起来了。
改为拟人句:
(3)敌人非常狡猾。
改为比喻句:
(4)我们的操场很小,怎能踢球呢?
改为夸张句:
(5)小鹿在河边走来走去。
改为拟人句:
【答案】1.树上挂满红灯楼笼似的柿子。 2.太阳露出了笑脸。 3.敌人像狐狸一样狡猾。 4.我们的操场只有巴掌大,怎能踢球呢? 5.小鹿在河边悠闲地散着步。

5.请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上该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反问
(1)这芝麻点大的事哪用得着你亲自处理。 ( )
(2)冬天的小河也不寂寞。 ( )
(3)小草不怕狂风暴雨,不怕电闪雷击,不怕野火烧身。 ( )
(4)如果野花没有绿叶衬托,能有这样美丽吗? ( )
(5)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花园。 ( )
【答案】1.夸张 2.拟人 3.排比 4.反问 5.比喻

6.依次填入下列空格处的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支奇葩,它发自千人之心,出自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    ),婉约(   ),粗狂(   ),细腻(   ),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A.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若大江东去
B.若大江东去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
C.如小桥流水 似风拂杨柳 若大江东去 如旭日喷薄
D.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若大江东去
【答案】B

7.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有毛病的是( )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抚摸婴儿的手,柔柔的,软软的。
C.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化多端。一会像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一会儿像画儿清新秀丽,一会像老人背着采药竹篓走天涯,一会像驯羊偎依主人觅食物,一会像少女羞红脸儿……
D.雨点依依不舍从云中落下,被拉成丝丝的雨线,天地间挂上了一道珠帘。
【答案】D

8.阅读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① 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你对春风有什么感受?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②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③仿照例句,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A、B两句任选一句)
【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
A.……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4.下边句子中的着重号表示朗读时的重音,( )不恰当。
A.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D.在雨里静默着。
【答案】
1.春风就像一把奇特的剪刀,可裁出柳叶、杏桃。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A.酝酿是需要过程的,而这么多春天里美好的感受。
B.牛毛、花针、细丝三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春雨细密的特点。
4.C
(
课堂检测
)
1.句子变脸
①春天到了,小草出芽了,小花也开了。(改为拟人句)

②夏天,金黄的麦子在风中起伏着。(改为比喻句)

③秋天,桂树开花,香气飘得很远。(改为夸张句)

④下雪了,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到雪地里去玩个痛快。(改为反问句)

【答案】1.春天到了,小草弹出了头,小花张开了笑脸。
2.夏天,金子般的麦子在风中起伏着。
3.秋天,桂树开花,香飘十里。
4.下雪了,哪一个孩子不愿意到雪地里去玩个痛快?

2.下面有关修辞方法运用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这句运用拟人手法。
B.“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此句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格。
C.“四季的洋槐树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树随季节的不断变化,也给“我”带来丰富的美的享受。
D.“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 所有的人。”——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答案】D

3.下列对联中,最适合张贴在学校门前的一联是( )
A.白衣红心称妙手,高术精艺治难疾
B.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
C.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贴千函
D.藏三代甲骨魂宝,萃千秋金石精华
【答案】B

4.把排列错乱的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 )有些树枝上仅剩下的黄叶,也都剥落了。
( )在呼呼的寒风吹袭下,草儿都枯萎了。
( )这时,只有那苍劲的松树,仍然披着翠绿的衣裳,英勇无畏地挺立着。
( )光秃秃的残枝,在北风中战栗。
( )天气越是寒冷,松树越显示出它那坚忍不拔的风格。
【答案】21435

5.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是( )
① 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稳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②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
③心里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
④这时候,你应该设想,别人也难,何必畏惧呢?
A.②③④① 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 D.①④③②
【答案】C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荷叶像一张蒲扇似(shì sì)的,平平展展地铺在池面上。
清晨,荷池里的鱼儿一打挺儿,溅起的水花落在荷叶上。那一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着,好看极了。一个在荷塘边玩耍的小孩看见了,欢快地叫着:“你们快来看呦,那荷叶上面托着的水珠,多美呀!简直像一粒粒闪闪发亮的珍珠!”一群孩子一下子围拢来,也情不自禁(jīn jìn)地赞美起来。
水珠听了,得意忘形地滚来滚去,似(shì sì)乎自己真的变成了一粒粒珍珠。它自傲地对荷叶说 你看 由于我的存在 才给你增添了光彩 人们到这里 不都是来看我吗 荷叶笑而不语
太阳升高了,水珠被蒸发了,而荷叶在阳光下仍然平平展展地铺在水上。
1.把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划掉。
2.给文中空白处加标点。
3.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为什么荷叶听了水珠的话只是“笑而不语”?

5.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

6.给短文加个题目,填在文前横线上。
【答案】
1. sì jìn shì
2.: “ , , 。 , ? ” 。
3.(1)荷叶像一张大蒲扇似的,平平整整地铺在池面上。
(2)荷叶上面托着的水珠,多美啊!简直像一粒粒闪闪发亮的珍珠!
4.因为它知道人们要看的是谁。不语,表现了荷叶谦虚的美德。
5.要真实评价自己,不要骄傲,踏踏实实地做人。
6.荷叶与水珠


(
总结复习
)
1.比喻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这栋房子就像是楼房”就不是比喻;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应看它是否具备这两个条件,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词。下面的几种情况,句中虽有比喻词,但却不是比喻:
①同类事物相比较。例如: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远远地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③表示想象。例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位威武的戍关武士。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2.比拟
比拟的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不少同学能准确地辨析并灵活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但对拟物却往往辨析不出来,有时甚至把两种修辞方法混淆了。其实,拟人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例如:
①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拟人)
②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③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拟物)
这里应特别注意把甲物当做乙物描写的拟物方法。如:“一部高高的挖土机,伸长着脖子,张大嘴巴,只要四五下就能吐满一车河沙。”这里把挖土机当做动物描写,赋予它动物的特征,而不是让它具有人的感情、动作,所以,我们不能将它和拟人混淆了。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墙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③部分代整体。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④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⑤形象代本体。例如: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飘下来。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⑦材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烂将白发对青铜。(“青铜”是古代制镜的材料,在此用来代“镜子”)
借代可以简代繁,突出形象,具体生动,引人联想。
运用借代应注意: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4.夸张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作扩大或缩小的“言过其实”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可分三种类型: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广……)处说。例如:
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弱……)处说。例如: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污泥磅礴走泥丸。
②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3)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
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就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以下三种:
(1)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相互补充。例如:
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泰山不辞抔土故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可成其大。
(2)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例如: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敌人害怕你静若悬剑,人民信赖你稳如磐石。
(3)串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例如: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6.排比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格叫排比。从结构上分为四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早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例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可以像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排比的作用: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于是强劲;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酐畅淋漓。
7.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修辞方法加设问。例如:
①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国际歌》
②社会主义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设问的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变化,掀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8.反问(即反诘)
只问不答,把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修辞方法叫反问。常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
①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②这也不足为奇。那时候的水井差不多全是这样的,那些窝儿是为了掏井工人上下方便,这又说得上什么秘密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
课后作业
)
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 ( )
②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如果不落在肥土里,落在瓦砾堆里,他决不会悲观,决不会叹气。( )
③长江大桥仿佛一条巨龙横卧在江面上。 ( )
④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 )
【答案】①比喻 ②拟人 ③比喻 ④拟物

2.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的打“√”,不是的打“×”。
A.鹅毛般的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 ( )
B.榆树像哨兵一样挺立在公园四周,为百花遮挡狂风。 ( )
C.丽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 )
D.小明是奶奶的掌上明珠。 ( )
E.蜻蜓飞来飞去,小猫好像没有看见一样。 ( )
F.我望着蓝天上的星星,好像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 )
【答案】A.√ B.√ C.× D.√ E.× F.×

3.判断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写在括号里。
①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岗也动了。( )
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③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④小草不怕狂风暴雨,不怕电闪雷击,不怕野火烧身。( )
⑤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答案】①夸张 ②对偶 ③对比 ④排比 ⑤双关

4.下列各句,哪句是设问?哪句是反问?将答案写在括号里。
①父亲喜欢画什么呢?对了,他说他喜欢画的是对生活的喜悦。( )
②这样美丽的景色,怎不令人陶醉?( )
③谁是当代最可爱的人?是一切服务于人民的人。( )
④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答案】①设问 ②反问 ③设问 ④反问

5.指出下面几句话所用的修辞手法。
(1)那螺号上火苗般的红穗头仍在我眼前闪动。( )
(2)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入睡了。( )
(3)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 )
(4)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5)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6)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
【答案】比喻 拟人 拟物 拟人 比喻 拟人

6.下面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茫茫的草原上,嫩绿的小草编织出色彩斑斓的毯子,一直铺展到天边。
B.知识如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
C.姑娘从泉边汲水回来了,几滴水珠欢乐地盛开在她的眼睛和眉毛上。
D.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答案】A

7.写出下列广告语的修辞手法。
(1)食全食美,食新食异。( )
(2)春季给您带来沉醉,夏季给您带来欣慰,秋季给您带来甜美,冬季给您带来回味。( )
(3)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 )
(4)澳柯玛冰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
(5)担四海风险,保九州平安。( )
【答案】双关 排比 夸张 对比 对偶
8.下面的夸张句都恰当吗?把你的看法写下来。
A.珠海雪花大如席。

B.会议室里静得连一根针落地都能听得到。

C.六月十五那天,天热的法律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答案】A.不恰当,因为珠海几乎不下雪。
B.恰当,说明会议室是“静”。
C.恰当,突出了天气“热”。

9.给下列横线上选择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 ;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诚, ;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 。
A.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B.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C.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有表达否定
D.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答案】BCAD

10.下面不是反问句的是( )
A.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B.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
C.学校里只发一张票,这不是叫我为难吗?
D.浪费国家财产,谁见了能补痛心呢?
【答案】B

11.下面两句话都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试比较其不同之处。
A.我为什么不能把你一个人扔下不管?
B.难道我能把你一个人扔下不管吗?
A,B两句的不同之处在于:
【答案】A表示“我能”,B表示“我不能”。B的语气较A稍重些。

12.阅读理解
北国的春风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会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100遍……”
③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⑤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⑥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⑦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⑧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包了。清早,着大靶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的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⑨北国的人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⑩如果我回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11)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第1段中,“春脖子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脖子”的含义是什么?

2.第3段“意见里说的景象”中的“景象”是指什么?

3.作者为什么怀念北国的春风?

【答案】
1.比喻。 含义是“持续的时间”。
2.“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3.北国的春风及时送走坚冰霜雪,伴随作者经历艰苦的岁月。
1 of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