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一、单元导读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百折不挠”。《天火之谜》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告诉人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诺贝尔》表现了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滴水穿石的启示》告诉我们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主题一致,但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明显不同,有的仅仅叙事,有的既叙事又明理,还有的边叙事边议论。在表达特色上作者都反复推敲语言,用词精当巧妙,值得我们带领学生仔细品读,反复揣摩。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识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积累有关的段落;练习用摘抄本摘抄感受深的词语和语言优美的句子,丰富对词句的积累。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划分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编写段落提纲等方法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作者的表达目的。
3.能采用结合具体的语境、前瞻后顾、展开丰富的联想、对比阅读、借助资料帮助理解、有声有色的朗读等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感悟人物形象。
4.通过为诺贝尔写小传、写《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为《天火之谜》和《浪花和礁石》补写“明理”片段,提升学生读写结合,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养成摘抄、积累语言的习惯。但是,在整体感知文本时还有一定的难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只能感受到作者哪里写得好,而不能更加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从而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入对话。基于本单元课例的特点,以及《课标》中对于高年级段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在阅读中,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并引领学生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及表情达意的效果,体现“学——练——用”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课时
教学
内容
基本课型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及方法
第
一
课
时
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和《天火之谜》的整体感知
“预习过关”课
1.能够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用摘抄本记下新鲜的词语和感受较深的语句。
3.通过“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的方法整体感知《天火之谜》的课文内容,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通过“闯关”的形式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书写和课文朗读情况。
2.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3.以《天火之谜》为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本单元其余三篇课文的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课
1.继续运用“选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的方法整体感知《诺贝尔》,并尝试运用“编写段落提纲”和“问几个为什么”的方法整体感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滴水穿石的启示》,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2.通过对四篇课文的对比阅读,比较作者的写作顺序和篇章结构有什么不同,明白叙事明理文章的表达顺序和篇章结构的特点。
1.继续练习选用课文中心句、关键词概括段意,感知《诺贝尔》内容。
2.回顾编写段落提纲的方法,理清《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文章脉络。
3.运用“问几个为什么”的方式,明确《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结构。
4.对比阅读,初步了解叙事明理文的表达顺序和篇章结构的特点。
第三课时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方法指导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采用对比阅读、结合具体的语境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有声有色地朗读等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3. 读懂课文,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1.整体感知,了解“厄运”。
2.读谈迁第一次写书的“艰辛”,学习品读方法
3.运用品读方法,读从头撰写《国榷》
4.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第四课时
《天火之谜》
“方法实践”课
1.能继续采用对比阅读、结合具体的语境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有声有色地朗读等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2.读懂课文,了解对比烘托的方法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体味作者情感,形成阅读感受并交流。
1.整体回顾课文
2.继续使用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3.读懂课文,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体味情感,形成阅读感受并交流。
第五课时
《诺贝尔》
“方法拓展”课
1.继续采用做批注、联系上下文、设身处地地去想、借助资料帮助理解、关注标点符号、抓住关键词语、有声有色的朗读等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2.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3—10段。
3. 学习作者是怎样紧紧围绕一个意思进行表达的方法。能围绕一个意思选用材料说一段话。
1.复习导入新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理出主线。
2.运用多种方法,读诺贝尔“坚持不懈”。
3.再读“诺贝尔”促进感悟。
4.练习围绕一个意思选用材料说一段话。
第六课时
《诺贝尔》
“ 读写结合课”
1.回顾课文《诺贝尔》,再现诺贝尔的人物形象。
2. 借助例文《李白小传》,了解小传的构成要素,学习小传的写法。
3. 以诺贝尔发明炸药为重点,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1.回顾人物形象,巩固课文内容掌握。
2.出示范文《李白小传》,感悟评议,初步感受文体小传。
3.提炼课文材料,学习写小传方法,作后展评,评改提高。
第七课时
《滴水穿石的启示》
“迁移运用”课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中一些四字词语,了解“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学习文中几个事例,感悟“滴水穿石”给予的启示。
2.联系生活,尝试学习观后感的写作思路,写一篇读后感,可根据表达需要试着运用一些带问号的句子。
3.搜集并积累与“滴水穿石”相关的一些名言警句,做一次读书笔记
1.了解“滴水穿石”奇观,懂得道理。
2.学习事例,感悟“滴水穿石”给予的启示。
3.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小结观后感基本的写作思路。
4.联系生活,尝试使用观后感的写作思路,写一篇读后感。
5.布置课下作业。
第八课时
单元总结检测
“回顾提升”课
1.自主回顾本单元课文,展示积累的四字词语及其感受深刻的语句段落,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乐于积累、坚持积累。
2.读一读、背一背课文中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同时交流读后心得。吟诵具有“百折不挠”精神的名句,提升深层感悟。
3.仿照《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滴水穿石的启示》,为《天火之谜》和《浪花和礁石》补写“明理”片段,推进学生读写结合,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1.积累本单元四字词语,并学会词语迁移。
2.积累本单元感悟深刻的句段,并吟诵具有“百折不挠”精神的名句。
3.用学过的明理的方法,为《天火之谜》和《浪花和礁石》补写“明理”片段。
“预习过关”课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用摘抄本记下新鲜的词语和感受较深的语句。
3.通过“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的方法整体感知《天火之谜》的课文内容,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4. 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对存有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并尝试自主解决或与学习伙伴商议解决。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整体感知《天火之谜》课文内容,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学会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
1.练习正确熟练地认读本单元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在田字格中写一写生字,并把你认为最难写和最容易写错的生字多写几遍。
3.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记下不理解的词语,并通过查工具书等方法解决。
4.摘抄重点词语和感受深刻的语句。
教师: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单,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学生共存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学定教,。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对第六单元的课文进行了预习,大家在预习中有哪些收获和疑惑呢?现在我们一块来交流一下
1.教师根据课前查看预习单了解到的情况,把部分同学的预习单做成课件,同步播放。师生评议,说出优点及缺点,相互取长补短。
2.通过预习,生字掌握得怎么样?能做到正确、美观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一次闯关比赛,看看哪些同学得到的星星最多。
出示课件:
第一关:勇闯“字词”关。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得两颗星;能正确、规范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得到两颗星。
第二关:勇闯“阅读”关。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得三颗星。
第三关:勇闯“感悟”关。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就别人提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得三颗星。
第四关:勇闯“概况”关。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况段意,根据段意概况课文主要内容,得三颗星。
勇闯“字词”关
1.乐读:我能读正确
(1) 课件出示重点词语,我能读正确。
雷暴 爆炸 毙伤 揭开 钥匙 颠簸 浙江 谈迁 挣脱 诞生 撰写
逸闻 崎岖 坎坷 逝世 机械 铁锤 装置 瑞典 颁奖 隧道 小贩
迷恋 专利权 自勉 安徽 给予
冷嘲热讽 夜难安寝 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 劈山筑路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炉火纯青
(2)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重点强调:“浙、挣、贩”的读音。
(3)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4)你认为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小组赛读。(能顺利通过此关者得两颗星)
2.乐说:我能说准确
(1)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词语的意思。
(2)查字典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
3.乐写:我能写美观
(1)出示预习单,小组互评。师明确评改标准:
①书写正确、规范、整洁的,加两颗星;
②有错字的圈出来,然后互相交流:错在哪里?如何记住这个字?
③小组长把本组内同学的错字依次正确地书写在黑板上。
(2)对黑板上的字,学生共同评议:怎样能更快记准、记牢这些容易错的字。
(3)师示范书写,重点指导“劈、颠、博、械、诞”的写法。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6)小结:根据闯关要求,看看自己是否顺利闯过了第二关?书写美观、正确的,请为自己再加上两颗星。没有得到星的同学可要加油了!
(三)勇闯“阅读”关
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你读好了吗?找出自己认为读得不满意的地方再次朗读,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能够把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
①读正确 ☆ ②读流利 ☆
2.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句段读一读,对长句子以及易错的句子反复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小组内互相检查轮读课文,听完后,依据标准得星。比一比,谁得的星数最多?听出错误的地方,随时用笔圈出来,待这位同学读完后,提醒他再次练读,直到正确、流利为止。
4.教师了解情况:请选择感受深刻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可以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师生评议。
5.课件出示重点段落,小组赛读,评出最佳“金话筒”。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学生练习朗读,反复读,感情读,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每个小组合作读,其他同学依据小组完成情况,给小组得星,评选出最佳“金话筒”奖。
6.你认为哪些句子感受深刻?把你感受较深的语句摘抄到写字本上,看谁背得最快。
7.师小结:在“勇闯阅读关”时,谁得到了三颗星?两颗星?一颗星?继续努力!
(四)勇闯“感悟”关
1.同位交流感悟。
师:会读书的人,不但能把课文读熟练,还能读懂课文内容,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刚才我们熟读了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不妨和同位交流交流。
质疑问难,互相解惑。
师:在读书思考的过程中,你有哪些问题不能自己解决?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试着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互相解惑,把别人好的想法记下来充实自己。教师巡回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情况。小组长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全班交流:你们组内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一起来研究。(出示课件)
(1)交流难懂的词义:
不足为奇: 无稽之谈: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3)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进行说话练习。
(四)勇闯“概况”关
1.这一关可是一大难关,如果你连这一关都闯过了,那就更了不起了,有信心吗?让我们一块走进19课《天火之谜》的第四道课后题。
出示:
2.请大家默读课文,根据要求找出相关的语句。
3.小组交流找到的句子。
4.看看现在根据我们概况的段意能不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件出示:
课文首先讲了 ,
接着写富兰克林通过“ ”终于揭开了“ ”,
最后写富兰克林根据“ ”发明了“ ”。
5.小组内练习概况,全班交流。
6.小结: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这些关键的语句就有助于我们读懂整篇课文的内容。在学习这单元其他课文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
7.根据我们的过关要求,你认为你们小组同学分别能得到几颗星?小组内交流得星。
五、课内总结
1.总结:看看哪个小组得到的星星最多?哪位同学得到的星星最多?表扬得星最多的同学,促进其他同学不断进步。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整体感知课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继续运用“选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整体感知《诺贝尔》,并尝试运用“编写段落提纲”和“问几个为什么”整体感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滴水穿石的启示》,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2.通过对四篇课文的对比阅读,比较作者的写作顺序和篇章结构有什么不同,明白叙事明理文章的表达顺序和篇章结构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继续运用“选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整体感知《诺贝尔》,并尝试运用“编
写段落提纲”和“问几个为什么”整体感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滴水穿石的启示》,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难点:通过对四篇课文的对比阅读,比较作者的写作顺序和篇章结构有什么不同,明白叙事明理文章的表达顺序和篇章结构的特点。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
1.继续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记下不理解的词语,并通过查工具书等方法解决。
2.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尝试读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巩固方法,读懂《诺贝尔》
1.总结方法,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懂了《天火之谜》,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按照划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了段意。在概括段意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呢?
生交流(找段落的中心句、找带有关键词的词语,并把句子缩短,精简为段意)
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去读懂《诺贝尔》。(板书:诺贝尔)
2.选用词句,概括段意
(1)(出示课件)学生默读课文,按照划分好的段落,圈划出每段的中心句、关键词。
第一段(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第3---9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第10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小组交流圈画出的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
第一段:“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诞生在这儿”、“逝世的时间”;
第二段:“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第三段:“立下遗嘱”、“利息作为奖金”、“奖给成就最突出的人”
(3)全班交流,选用关键词语,概括段意。
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时,语言要简洁,语句要完整、通顺。
(板书:选用词语 概括段意)
3.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首先概要介绍了 ,
接着着重叙写了诺贝尔 ,
最后简要介绍 。
指导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每段的段意整合在一起,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保持语言的连贯性。
(二)迁移运用,整体感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滴水穿石的启示》
把长的课文读短也是一种能力,剩下的两篇课文,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读懂呢,在小组内讨论,一会我们一起交流。(板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滴水穿石的启示)
1.学生自由选择课文在小组内学习。
2.交流汇报
预设:
读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继续运用“选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读懂课文。
(2)运用编写段落提纲的方法,读懂课文。
回顾《莫高窟》编写段落提纲的方法,生交流。(先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段的段意,再把段意依次排列起来就是段落提纲。)(板书:编写段落提纲)
(3)其余方法。(此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交流。
(出示课件)
课文第一段写了 ,
第二段写了 ,
第三段写了 ,
最后总结全文,告诉我们 。
读懂《滴水穿石的启示》
(1)学生交流读懂课文的方法。
(2)教师指导:其实,在读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你也能很轻松的读懂课文的内容,读读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为什么)
①学生读题质疑。
②教师梳理问题:A.《滴水穿石的启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B. 为什么有这样的启示?
C.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③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试着圈画出答案,你就能读懂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告诉我们滴水穿石的启示,首先用 的现象引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用 、 和 等中外名人的事例证明,最后揭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可以引用文中语言)
(三)对比阅读,比较不同之处
1.同学们,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读懂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四篇课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但是作者的写作顺序和篇章结构又是不一样的,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浏览四篇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四篇课文在写作顺序和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
《天火之谜》首先讲了 ,
接着写富兰克林通过“ ”终于揭开了“ ”,
最后写富兰克林根据“ ”发明了“ ”。
《诺贝尔》首先概要介绍了 ,
接着着重叙写了诺贝尔 ,
最后简要介绍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段写了 ,
第二段写了 ,
第三段写了 ,
最后总结全文,告诉我们 。
《滴水穿石的启示》作者告诉我们滴水穿石的启示,首先用 的现象引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用 、 和 等中外名人的事例证明,最后揭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可以引用文中语言)
2.学生小组学习。
3.引导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同学们,同样是叙事明理,有的作者仅仅叙事,而有的作者既叙事又明理,有的作者采用时间顺序来写,还有的作者边叙事边议论,看来要写清楚一件事情、一个道理可以有许多中方法。
(四)课内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读懂了四篇课文,那么,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又是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呢?下节课我们将仔细推敲,细细品悟。
六、板书设计
诺贝尔 选用词语
概括段意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编写段落提纲
滴水穿石的启示 问几个为什么
方法指导课《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采用对比阅读、结合具体的语境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有声有色地朗读等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3. 读懂课文,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能采用对比阅读、结合具体的语境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有声有色地朗读等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2. 读懂课文,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1.在预习的基础上继续熟读课文,查字典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
2.收集资料,了解谈迁及《国榷》。
教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单元导读,明确任务
1.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告诉我们了什么,深深被课文吸引,被一个个人物感动。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他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个道理的呢?需要我们细细品悟,反复推敲,今天我们就一起品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2.板书课题,明确任务
(1)板书课题,齐读。
(2)出示学习任务: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二)整体感知,了解“厄运”
1. 同学们,作者说谈迁具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那“厄运”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厄”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2. 是啊!遭遇了灾难性的事情称之为厄运,文中哪件事被称为谈迁遭遇到的厄运?(书稿被盗)指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
3.为什么说书稿被盗就称之为“厄运”?联系上下文说出你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谈迁写书的“艰辛”)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读谈迁第一次写书的“艰辛”,学习品读方法
出示课文第一段: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请大家再次默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谈迁写《国榷》的艰辛?拿起笔来把你有所体会的词句画下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我们看哪些同学能读进去,写出来。
2.学生默读、批注。(教师巡视,了解学情,适时点拨。)
3.交流:
预设:
关注数字,学习方法
出示: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话,你从一个个数据中读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些数据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如果不用这些数据,你会怎样改写?
出示:
有一次,为了抄很少的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很长的路。经过许多年的奋斗,几次修改,谈迁终于在老年时完成了一部很长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对比阅读,你感觉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交流,用上数字更为简洁、明了,读者阅读感受的空间更大了,能很直观的了解……)
(3)指导朗读
原本在数学课本中出现的数字,今天出现在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此时他们已不再是枯燥的数字,他们的背后是谈迁写书的艰辛,谁愿意读出这些有生命的数字?
(4)小结方法
我们通过对比阅读,反复推敲一组组有温度的数字,体会出了谈迁写书的艰辛。这段话中还有哪些字词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品读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第一段,圈画出你认为值得推敲的词语或句子。
关注词语,学习方法
出示:
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1)“只得”你认为这个词用得妙在哪里?(写出了谈迁家境贫寒、被迫无奈)请你读好这句话。
(2)“竟”你又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同学们想一想“一点史料”是多少?(一段话,一句话甚至是几个字)你想到谈迁会这么做吗?作者想到了吗?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3)谈迁在编写《国榷》的过程中还会付出哪些“艰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
(4)小结方法
我们抓住关键的字词,展开想象,又一次体会到了谈迁编写《国榷》付出的艰辛,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4.反复诵读,感悟“厄运”
一部本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在它即将付印之时却意外遭盗,下落不明,此时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书稿吗?肯定不是!偷走的是----(艰辛的劳动、20多年的心血、青春岁月……)
谈迁丢掉的是艰辛的劳动,被偷走的是20多年的心血。(板书:心血)
这不是他的厄运还能是什么?难怪此时的谈迁会----生:接读“茶饭不思,也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流淌。”
20多年,为了编写《国榷》,他四处奔走,到处抄写,此时却下落不明,这让谈迁----
生:接读“茶饭不思,也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流淌。”
20多年的心血,他白天四处访谈,夜晚挑灯撰写,此时却化为乌有,这致命的打击,让谈迁----生:接读“茶饭不思,也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流淌。”
20多年啊!多么宝贵的青春岁月,当完成《国榷》时,他已是垂垂老人,体弱多病,难怪此时的谈迁----生:接读“茶饭不思,也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流淌。”
(四)运用品读方法,读从头撰写《国榷》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是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哪些字词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圈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学生默读第3段,圈画标注。
2.用刚才我们学到的品读方法,在小组内和同学们交流。
3.教师引导交流:
(1)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品悟《国榷》的翔实、精彩。
(2)抓住“四处寻访、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奋笔疾书”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谈迁为再次撰写《国榷》付出的艰辛。
4.指导朗读。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1.同学们,面对厄运,信念在,希望在!作者蒋光宇在文章最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结合我们上面的读书所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交流。
(2)指导朗读。
(3)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人像谈迁一样,面对厄运,不低头,不气馁,依靠顽强的毅力,努力拼搏直到成功,让我们静静的来领略一下他们的风采,来聆听一下他们的教诲。(播放课件。张海迪、贝多芬、 残疾人等的事迹及名言的图片,师读介绍的句子,生读这些人面对厄运的语言。)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句活。
2.交流收获,课外延伸
(1)想想你这节课都学会了哪些品读语言的方法?
(2)借助板书回顾:对比阅读、结合具体的语境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有声有色地朗读等方法。
(3)课下用这些方法继续学习《天火之谜》,并想想,你还有哪些品读语言的方法。
板书设计: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对比阅读
结合展开想象
有声有色的读
书稿被盗
心 血
方法实践课《19天火之谜》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继续采用对比阅读、结合具体的语境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有声有色地朗读等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3.读懂课文,了解对比烘托的方法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继续采用对比阅读、结合具体的语境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有声有色地朗读等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对比烘托的方法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富兰克林,了解雷暴现象。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听写词语,整体回顾
1.听写词语。(听写后从“正确、工整、美观”三个方面由学生进行点评,并集体订正。)
围绕课文内容,试着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3.出示学习任务:
⑴复述课文。
⑵能继续采用对比阅读、结合具体的语境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有声有色的朗读等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读揭开雷暴之谜“艰难”,练习品读方法。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使用上节课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运用的对比阅读、结合具体的语境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有声有色的朗读等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浏览课文,想一想揭开雷暴秘密容易不容易?(引导学生说出“不容易、艰难”)
2.默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受到“艰难”有关语句,写出体会。(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3.交流:
下面我们开始交流,交流时可以先读一读有关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其他同学如果有自己的见解及时进行补充。
预设:
关注词语,运用方法
(1)出示:
①哪些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雷暴发生的频繁以及威力之大。)
你想说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②指导朗读。
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好不好?(生齐读)
(2)出示: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你感受到了想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
(“一直” 和“长期以来”都是说时间很长,从这两个词语可以感受到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这两个词说明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想改变人们的观念是很不容易的,富兰克林要揭开雷暴的秘密需要极大的勇气。)
(3)出示: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①(从“才”这个字可以感受到解开雷暴之谜的艰难。看来,以前也有许多科学家试图揭开雷暴之谜,可都没有成功,所以说“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②你能试着把这部分复述下来吗?
(三)读实验过程感受“艰难” , 运用品读方法。
1.很多人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哪些字词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圈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默读第3段,圈画标注。
3.用刚才我们学到的品读方法,在小组内和同学们交流。
4.教师引导交流:
预设:
品读文字,感受“艰难”
出示: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1)自由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果把这句话改写一下,大家读一读,觉得怎么样?
出示: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很疼。
使用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对比阅读,你感觉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交流,用上这些词语更形象更生动,读者阅读感受的空间更大了,能感同身受,能很直观的了解……)
(3)指导朗读。这样简单的两个词语,这样普通的两个词语,出现在这里,使得课文不再枯燥无味,使得我们与富兰克林感同身受,使得我们更加体会到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艰难”。
谁来读读这些让我们感同身受的词语和句子?
预设:
放飞想象,感受“艰难”
(1)我们来看一看课文前面的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出示:
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2)什么是“冷嘲热讽”?(冷嘲热讽就是言语十分尖刻的嘲笑和讽刺。)
(3)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品读实验过程,感受“艰难”
出示: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
(1)请用心读一读这几句话,从这里能感受到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不容易吗?
(从 “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可以感受到天气十分恶劣,让人感到可怕。在这样的环境中做“风筝实验”的确不容易。“一只风筝”、 “一段丝带”、“一把铜钥匙”这些材料看似平常,但每一个都发挥各自的作用,看来富兰克林在实验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考虑得十分周密。由此可以看出富兰克林进行风筝实验很不容易。)
(2)你能试着把实验过程复述下来吗?
4.引导学生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从刚才的交流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再现场景,练习复述
1.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课文录音再次回到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之中。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凝神静听。
3.学生对照板书,练习复述。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雷暴是个谜
细致观察
天火之谜 解开“雷暴之谜” 大胆推测
勇于实验
发明避雷针
方法拓展课《21诺贝尔》
(第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继续采用做批注、联系上下文、设身处地地去想、借助资料帮助理解、关注标点符号、抓住关键词语、有声有色地朗读等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2.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3—10段。
3. 学习作者是怎样紧紧围绕一个意思进行表达的方法。能围绕一个意思选用材料说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并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紧紧围绕一个意思进行表达的方法。能围绕一个意思选用材料说一段话。
三、前置性学习活动:
熟练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哪些事迹呢?
交流:(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3---9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10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诺贝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持之以恒、毫不气馁、敢于实验、舍生忘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等)
2.明确任务
这节课我们就走近诺贝尔,运用前两节课学到的品读语言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用精当的语言把这些意思传达给我们的。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运用品读方法,读诺贝尔的“坚持不懈”
师:通过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天火之谜》我们学会了很多种品读语言文字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品读《诺贝尔》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1. 默读课文思考,在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让你感动?画出有关语句,并写下你的感受。(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2.小组交流。
3.交流汇报。
预设1:联系上下文,设身处地地去想
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jìn)。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1)指名读这句话。
(2)哪个词语写出了诺贝尔的特点?(毫不气馁)“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诺贝尔在什么情况下“毫不气馁”?
(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jìn)。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
师补充:他的父亲因受到惊吓不久后也去世了。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是一般人会怎样?怎么去做?诺贝尔就不伤心吗?但是他的选择是-------(毫不气馁)。
遭遇了这些还不够,出示资料:
由于危险太大,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向朋友借了一只船在湖面的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
在痛苦和重重困难之下,诺贝尔仍然——毫不气馁。
(3)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相信感受会更深。自由练读;指名读。
预设2:抓住关键词语感悟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1)你在哪些词语的旁边做了批注?
(2)交流:“四个年头”、 “几百次”、“终于”体现出的艰辛。
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自由练读;指名读。
预设3:想象语境,关注标点符号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pēng)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1)你抓住了哪些词语?(亲自、紧盯、心怦(pēng)怦直跳、仍然盯着)
(2)谈谈你的体会。(诺贝尔非常关心实验的结果,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已经到了痴迷的境界。)
他的心为什么“怦怦直跳”?是害怕吗?(关注实验结果的紧张远远超过了害怕。)
(3)预设:三个感叹号。(写出了情况的危急。更突显了诺贝尔的舍生忘死。)
(4)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千钧一发,惊心动魄)
想象着当时这千钧一发、惊心动魄的场面,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感受一下诺贝尔的舍生忘死。想一想,练一练。然后指名读。
课件出示: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法,谈谈你的感受?
(1)感叹号。(体现了诺贝尔成功的喜悦,兴奋。)
(2)“满身鲜血”、“高举双手呼喊”(他受伤了,可一心牵挂的仍然是实验,可见他对科学的热爱。)
(3)再读感受诺贝尔的喜悦。
预设4:“瞻前顾后”感悟坚持不懈
(1)回顾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你认为他研究炸药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液体炸药——固体炸药和雷管——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2)随学生回答,出示:
最先,他与父亲、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这种炸药威力十分强大,很快风行全世界。
怎样使炸药能够安全运输呢?诺贝尔开始了新的研究。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
把这几句话前后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诺贝尔对科学事业的追求坚持不懈。)
(3)通过瞻前顾后,也可以促进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投入了整个生命,诺贝尔一生没有子女。出示:
诺贝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富翁,他到底有多少资产,这是连他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的问题。其资产变换为现金的话约为920万美元。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诺贝尔的这笔遗产也都是一笔巨额遗产。
但他是怎么做的呢?齐读最后一段。
这也是文章除了介绍诺贝尔发明炸药外的第二个事迹——捐出遗产,设立诺贝尔奖。
你现在明白开头1、2段中为什么定时定点颁发诺贝尔奖了吗?(纪念为科学事业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诺贝尔。)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运用品读方法,再读“诺贝尔”
1.想想你这节课都运用了哪些品读语言的方法?
2.借助板书回顾:做批注、联系上下文,设身处地地去想,借助资料、抓住关键词语去感悟、关注标点符号、瞻前顾后等方法。
3.带着我们的感受,用上适当的方法,再读“诺贝尔”,一定能读得有声有色,有更深的感悟。
4.自由练读3——10段。
5.小结:作者用如此丰富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为事业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诺贝尔,所有的语言都是紧紧围绕这一个意思来写的,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品悟,学习。
(五)运用表达方法说话
你能用下面这句话为总起句,从文中寻找有关资料说一段话吗?尽量做到表达连贯,有条理、有说服力。
诺贝尔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他的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
2.指名说一说。
3.总结下课。
板书设计:
21诺贝尔
坚持不懈发明炸药 捐出遗产设诺贝尔奖
读写结合课《21诺贝尔》
(第6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回顾课文《诺贝尔》,再现诺贝尔的人物形象。
2. 借助例文《李白小传》,了解小传的构成要素,学习小传的写法。
3. 以诺贝尔发明炸药为重点,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二、教学重难点
1. 借助例文《李白小传》,了解小传的构成要素,学习小传的写法
2. 以诺贝尔发明炸药为重点,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人们每年用如此隆重的方式来纪念诺贝尔是为什么呢?不到一个月,2014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又要举行。在会议开始前,主持人会照例用一段话向大家介绍诺贝尔,既要让大家全面了解诺贝尔,但限时只有1分钟。同学们,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介绍呢?上了今天的这节课,你就知道答案了!
2.出示写作要求: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质疑:什么是小传? 怎么来写人物小传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人物小传的神秘面纱吧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指导书写小传,学习小传方法
1.出示范文,感悟评议
老师这儿有一位同学给“诗仙”李白写了一篇小传,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吧。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笔给每句话做个批注:看看都介绍了李白的哪些方面?(小组交流)
交流汇报:
(1)首先,我们看他的内容真实准确吗?
(2)第一句话都写了李白的哪些方面?(生卒年月,国籍(朝代),身份)
(3)后面的内容是介绍了他的哪些方面呢?( 主要成就以及贡献)(4)这几方面哪个写得较详细?(主要介绍了他的成就及贡献)
师小结:
小传就是简明扼要的人物传记。小传的内容一般有人物的生卒年月,国籍,评价,成就等,评价和成就作为介绍重点。
2.提炼课文材料,学习写小传方法
如果让你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你会怎么介绍?默读课文,画出可以选用的材料。
(1)学生默读,标注
(2)指导交流
预设:
看提纲,哪些内容一下子就能在文中找到语句?(生卒时间与国籍、评价)
指名说并在文中划出语句
指导写主要成就
诺贝尔一生最主要做了哪两件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小结:发明炸药、捐出财产)(可以画哪些句子?)
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最能突显人物特点的是什么?(失去亲人 、冒着危险)我们用什么方法叙述会更清楚?(总-分)板书:总-分
发明炸药是诺贝尔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我们在写的时候,用总分结构能写得更有条理。(总-分)
文中又写了哪些事例说明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交流后小结:从小失去亲人 冒着危险)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句子并画出来。
语言简洁讲评后小结方法:画句——摘录(照抄、缩写)
(3) 总结:同学们,以后你们看了人物传记也可以学着今天的方法给他写一个小传,让大家以最简单的方法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这样还可以锻炼你的概括能力呢!
环节三、运用---课外拓展,读写训练
(三)出示习作要求,进行小练笔
1.出示习作要求:
①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写100多字,写全小传的要素。
②要把诺贝尔发明炸药一波三折的过程作为重点,写清楚、详细。
③书写工整,文面整洁。
2.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欣赏,学生评价。其他同学作为听众要积极评价。并生生互动评价,进一步提出修改建议。
(1)评价提示:
①紧扣本课材料,能够按一定顺序写全人物小传的要素。☆☆☆
②能够把人物主要成就和贡献介绍全面。☆☆☆☆
③在“四星级”基础上,书写工整,文面整洁。☆☆☆☆☆
(2)组织修改,对照评价提示,自己修改,再读给同学听,合作修改。
(3)小组交流,再次修改习作。
小组内互相评一评,哪些同学的习作比较优秀,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什么建议?(引导学生评价同学的习作,内容是否紧扣原文表达真情实感。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板书设计
小传
生卒年月,国籍
语言简洁 评价
成就 (总——分)
迁移运用课《22滴水穿石的启示》
(第7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中一些四字词语,了解“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学习文中几个事例,感悟“滴水穿石”给予的启示。
2.联系生活,尝试学习观后感的写作思路,写一篇读后感,可根据表达需要试着运用一些带问号的句子。
3.搜集并积累与“滴水穿石”相关的一些名言警句,做一次读书笔记。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理解文中出现的一些四字词语,懂得“滴水穿石”的道理。
2.读懂文中几个事例,感悟“滴水穿石”给予的启示。
难点:
1.学习观后感基本的写作思路。
2.联系生活,尝试使用观后感的写作思路,写一篇读后感,可根据表达需要试着运用一些带问号的句子。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
1.在预习基础上,查词典,知道课后第二题中一些四字词语在词典中的解释,并联系文中语句理解这些词语。
2.搜集古今中外一些科学家持之以恒的故事。
3.采访身边的一位比较出色的人,比如:企业家、优秀教师、艺术家、先进劳动者等,然后记录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了解“奇观”。
1.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水滴石穿的启示》。齐读课题
2.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滴水穿石”这一奇观。
在预习时我们关注到本课一些四字词语,现在回顾一下,看看能否完成这些填空:
出示填空:
补全下列词语,并想一想它在课文中的意思。
微不( ) ( )月琢 持之( )
( )不断 锲而( ) 滴水( )
用上这几个词语,说说滴水穿石这一奇观。 板书:奇观。
3.明确目标:这节课就我们运用品读方法,读懂课文,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想写出自己的感受,我们首先要走进课文。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结合具体语境,感悟“滴水穿石”给予的启示
1.默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微不足道的小水滴为什么能滴穿石头?
2.这一自然奇观,给人们什么启示?
板书: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三)学习事例加深理解 1.作者看到了这个现象,想到了一些人,一些事。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中的事例,再读一读补充资料,看看他们与小水滴有哪些相似之处。(预设学情:如果学生查阅到了相关的资料,就投影学生的资料)板书:事例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出示补充资料,充实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板书:李时珍
资料一:李时珍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行医是受人鄙视的行业,可李时珍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他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对药物描述不清,药性介绍不详,尤其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写一部本草书籍。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并利用行医的机会,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为了完成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不怕山高路远,严寒酷暑,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产药的名山,行了上万里路。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还亲口品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他历时27年,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终于在6l岁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共有52卷,16部、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00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想象一下,在这二十几年里,他会遇到哪些困难? 师小结:也许他攀登过令人毛骨悚然的悬崖绝壁;也许他顶风冒雨,不远万里寻访名医;也许他因误食有毒药草而命悬一线;也许……有太多的也许.可他仍然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板书:爱迪生
资料二:爱迪生 爱迪生开始试验做灯丝的材料:他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又用钉、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接下来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他先后选择了1600多种材料做试验,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就连跟随他的助手都灰心了,劝他放弃这项试验。面对失败,面对一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仍然继续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后来他又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试验,当他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这盏电灯亮了45小时,试验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爱迪生又继续做试验延长寿命,发现用竹丝作灯丝灯泡可亮1200个小时,这种竹丝电灯使用了好多年。直到1908年发明用钨做灯丝后才代替它。
师小结:6000多种材料,7000多次实验,这就是爱迪生的孜孜不倦,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板书:齐白石
资料三:齐白石 勤奋是齐白石一辈子艺术生活的特点,生命不息笔耕不辍。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在70年的绘画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画。27岁以后,只有因两次生病、一次遭父母之丧搁过笔。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没有睡过懒觉,每天照例早起,吃过早饭,便要画上几幅。一次,齐白石的家人和朋友、学生来给他过90岁生日,在喜庆的气氛中,他一直忙到很晚才把最后一批客人送走。这时他想,今天五幅画还没有完成呢,应该作完画再睡觉,于是他拿起笔作画,由于过度疲劳,难以集中精力,在家人的一再劝阻下,他才去休息。第二天,齐白石早早地起床了,家人怕他累坏身体,都劝他再多休息会儿,可齐白石却十分认真地说:“昨天客人多,我没有作画,今天可要补上昨天的‘闲过’呀!说完他又认真地作画。1957年春夏之际,他的健康情况已大不如前,还丝毫不服老,顽强地和衰老作斗争,临终前他画的最后一幅画是花中之王——牡丹。
师小结:90岁的老人,依旧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2.学到这里,你想到了哪些人?
学生汇报交流。(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讲一些科学家等名人的故事,也可能讲述课前采访的自己身边的成功人士的经历,也可能讲自己。前置学习中已有这方面的资料积累,师据学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说流畅,说明白)
(四)读句子,体会问号的不同用法。
1.读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句子中问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读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句子中问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1)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2)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你能把它们变成带句号的句子吗?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是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指名读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同学们比较一下,带问号的句子变成带句号的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3.在课文中,你还能找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句子吗?(用横线画出)读一读
4.小组交流:这些带问号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小结:在写文章时,为了加强语气,或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就会使用像这样的带问号的句子,特别是我们今天学的这样说理性的文章。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可以尝试用一用这样的句子。
(六)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小结写观后感的基本思路。
1.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看到“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后,受到启发,所写的一篇观后感,现在小组讨论一下,观后感的基本写作思路是什么?
2.师生交流,小结观后感的基本思路。
(1)简述所看到的景象。
(2)写出所受到的启示。
(3)围绕启示列举事例讲明道理。
(4)围绕启示联系实际,明确启示对生活的影响。
环节三、运用---课外拓展,读写训练
(七)迁移运用,读写训练
练笔:联系生活,尝试使用观后感的写作思路,写一篇读后感,可根据表达需要试着运用一些带问号的句子。
1.小组讨论:怎样写读后感呢?(提示:可以结合屏幕上写观后感的基本思路来谈)
2.师生交流写读后感的方法
3.根据刚才的交流,写一篇《滴水穿石的启示》的读后感。
4.学生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习作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八)课外拓展
作业:
搜集并积累与“滴水穿石”相关的一些名言警句,做一次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李时珍
奇观 事例 爱迪生 (板书学生搜集到的人)
持之以恒 齐白石
回顾提升课
(第8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主回顾本单元课文,展示积累的四字词语及其感受深刻的语句段落,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乐于积累、坚持积累。
2.读一读、背一背课文中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同时交流读后心得。吟诵具有“百折不挠”精神的名句,提升深层感悟。
3.仿照《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滴水穿石的启示》,为《天火之谜》和《浪花和礁石》补写“明理”片段,推进学生读写结合,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读一读背一背课文中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同时交流读后心得。吟诵表现“百折不挠”精神的名句,提升精神深层感悟。
2.仿照《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滴水穿石的启示》,为《天火之谜》和《浪花和礁石》补写“明理”片段,推进学生读写结合,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准备:
查资料摘抄具有“百折不挠”精神的名句,并背诵下来。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交流,积累拓展。
1.经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下面我们就来挑战一下。在刚刚学完的第六单元,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充分肯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收获)
2.回顾交流值得积累的词语。
(1)学生交流
预设出示:
(2)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正音,巩固读音。
(3)词语迁移。看到其中的某个词语你又想起了哪些词语?(结构相近,词义相近、相反都可以)
预设1:
由“半途而废”想到的词语
不期而遇 不欢而散 满载而归 不寒而栗 不辞而别
预设2:
“名垂青史”的近义词
流芳百世 万古流芳 名垂千古
预设3: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的反义词
半途而废、 有始无终
(此处可引导学生回读最后一行词语,感受“滴水穿石”的人生态度)
……
(4)把这些词语摘抄到你的阅读积累本上。
课件出示要求
1.书写工整规范,词语抄写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记下自己联想到的词语。
(5)师小结: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在看到某个词语的时候,不能仅仅知道这个词,会用这个词造句子,还要多想一想,学会举一反三词语迁移,通过查资料等多种方式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只有坚持不懈的积累下去,我们才能够达到“水滴石穿”的境界,口语交际会有很大提升,写作水平也会更上一层楼。
环节二、经典诵读,展示积累
1. 句段诵读,再次感悟文本,内化提升。
刚才同学们在谈本单元收获的时候,谈到了对文章中的句子感受特别深,你能朗读、背诵课文中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一段或几段吗?(提倡学生经典背诵)
交流感悟
2.同学们刚才把自己融入到了文章中去,体悟作者的感情,感受人物的心境,我们都明白了“只有在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那你积累了哪些有关的名句呢?
小组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投影共赏。
教师课件出示:
3.齐读感悟,小组交换摘抄名句。
环节三、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这两句话大家都积累下来了,你为什么把它们摘抄到了你的积累本上?
出示句子:
指生朗读,交流摘抄理由。
2.回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滴水穿石的启示》,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向我们明理的?
(1)交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如何向我们明理的?
(在交流过程中提示学生抓住“厄运”“信念”等关键词句体会编著《国榷》的艰难及其信念的作用。)
(2)交流《滴水穿石的启示》是如何向我们明理的?
(提示学生结合事例中主人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来展开。)
(3)师小结: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关注所举事例中主人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文章在向我们明示一个道理:人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3.为《天火之谜》补写“明理“片段
(1)你能运用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的方法为《天火之谜》补写“明理”的片段吗?
预设学生写片段过程中有一定困难,可提示学生思考:富兰克林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遇到困难他放弃了吗?
(2)学生展示写作成果,师生共同赏析评价,肯定优点,提出不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激活思维)
(3)学生修改自己写的片段。
(4)再读展示
方法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解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等多种方法揭示了《天火之谜》的道理,非常了不起。我们再来挑战一下自我。为《浪花和礁石》补写“明理”片段。
3.为《浪花和礁石》补写“明理”片段。
(1)自由练读,体会“礁石”“小浪花”思想感情的变化。
(2)指生分角色朗读,你读出了怎样的小浪花。
(3)你能用上面我们学习的明理的方法为这篇小短文写一段明理的片段吗?
要求做到:文通字顺,语义明晰,语句有哲理性。
(4)小组内相互修改欣赏,代表发言,交流感悟。
评价提示:
1.补写的段落体现出“不怕”“一年”“两年”等关键词语蕴含的意思。☆☆☆
2.在“三星级”基础上,语言表达简洁精练,语义清晰,道理深刻。☆☆☆☆
3.在“四星级”基础上,语句优美或者具有很深的哲理性。☆☆☆☆☆
(5)选出补写高手,发智慧之星。并把优秀作品贴到班级展示栏里师生共同欣赏。
(6)加上补写的段落,再读《浪花和礁石》。
六、板书设计
积累词句
回
顾
提 名言再现
升
课
阐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