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30页)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30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1 17:4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一、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为“景物聚焦”,有《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麋鹿》三篇课文。三篇课文虽然都是写景的文章,但在情感表达、写作方法上都有所区别。《青海高原一株柳》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草原》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动的真情融入其中,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麋鹿》以景唤人的写法,向我们介绍了我国珍异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亲情,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本单元的表达特色:抓住景、物特点,结合场景,联系生活,运用环境烘托、虚实结合、对比反衬的方法描写景物。为充分落实单元目标,我们又增选了阅读材料《江南陶公柳》进行拓展延伸,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识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体会“回味”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差别及“放养、饲养”“陆续、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能够背诵《草原》第一、二自然段,听写《青海高原一株柳》最后一自然段。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题目质疑、补充课题”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精读中,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多元想象品读”的方法细读文本,体会抓住景、物特点,结合场景,联系生活,体会虚实结合、对比衬托描写景物的好处。
3.联系课文内容,能学解说员的样子说一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能够仿照例文,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景、物。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能透过语言文字,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但对于文章的表达特色,把握得还不够准确,运用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样的学情,引领学生运用“题目质疑、补充课题”的方法整体感知文本,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多元想象品读”的方法细读文本为主要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能够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景物的能力。以“目标导向教学”为设计理念,以开展“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体现“学——练——用”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课型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及方法
第一课时
单元生字词认读及课文的初读感知
“预习过关”课
1.能够随文准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望而生畏、翠色欲流”等词语的意思。
2.规范地书写生字,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特别关注生僻字“虐”“涩”“姜”的写法;摘抄重点词语和感受较深的语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单元主题。
1. 以“闯关比赛”的形式展示预习中的收获,看看哪些同学得到的星星最多。
第一关:朗读,随文识字词
第二关:正确、美观地书写字词。
第三关:初步感知课文,感悟单元主题。
2.质疑问难,梳理问题,了解学情。
3.总结这节课的收获。摘抄重点词语和感受较深的语句。
第二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
“方法指导”课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运用“题目质疑、补充课题”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浏览课文,围绕“一株柳”感知作者之所见和所想,初步读懂“一株柳精神”。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多元想象品读”的方法细读文本,体会“一株柳”的外形神奇。
1.题目质疑、释疑,补充课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图文结合,走近柳树,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多元想象品读”的方法细读文本,体会“一株柳”的外形神奇。
第三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
“能力习得”课
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多元想象品读”的方法细读文本,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 感悟这株柳所处的环境以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进而能够理解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
2.学习作者能够抓住事物特点,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对比反衬描写景物的方法。
1. 抓住重点语句,多元想象品读,体会神奇,学习写法。
2. 感受“一株柳”的内在神奇,体会“一株柳”精神。
3.总结写法,拓展练笔
作者运用了环境烘托、虚实结合和对比反衬的写法写你喜欢的一种景物。
第四课时
《草原》
“方法实践”课
1.反复朗读课文,继续练习运用“题目质疑、补充课题”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继续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多元想象品读”的方法细读文本,体会蒙古草原风景美和人情美,感受蒙汉情深。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描绘的情境,进一步体会草原的人美、景美。
3.继续学习作者能够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环境烘托的描写的方法。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积累优美句段。
1.运用“题目质疑、补充课题”的方法,构架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多元想象品读,品味草原之美,学习写法。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第五课时
《麋鹿》
“说写联动”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运用“题目质疑、扩充课题”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感悟麋鹿的“珍异”。体会“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两组词语的细微差别,并会正确运用。
3. 能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能为自己喜欢的野生动物写一段解说词。
1.题目质疑、选择恰当的词语扩充课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图片辨认,圈画词句,画传奇经历流程图,做讲解员等方法,感悟麋鹿的“珍异”。
3.品读传奇经历,体会“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两组词语的细微差别。
4.学着讲解员的样子全面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并为自己喜欢的野生动物写一段解说词。
第六课时
单元总结检测
“回顾提升”课
1.回顾本单元课文,聚焦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麋鹿的形象,形成阅读感受,进一步感悟单元主题,完善知识体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在不同语境中体会词语细微差别的能力。拓展积累相关诗句、俗语、公益用语。
3.拓展阅读《江南陶公柳》,感受江南陶公柳的形象;进一步体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的方法描写景物的好处。能仿照例段,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方法描写景、物。
1.景物聚焦,感悟主题。回顾课文,分别对三个景、物谈感受感受,概括特点,感悟单元主题。
2.通过写话、选词填空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在不同语境中体会词语细微差别的能力。
3.诵读句段,感叹精彩。诵读、体会精彩句段,进一步加深对文本感受。
4.课堂内外,展示积累。拓展积累相关的诗句、俗语、公益用语。
5.拓展延伸,全面提升。阅读《江南陶公柳》,进一步体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的方法描写景物的好处。
6.读写训练,学以致用。仿照《江南陶公柳》一文中片段的写法,描绘或介绍熟悉的一处景或物。
单元预习过关课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1.能够随文准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望而生畏、翠色欲流”等词语的意思。
2. 规范地书写生字,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特别关注生僻字“虐”“涩”“姜”的写法;摘抄重点词语和感受较深的语句。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单元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单元主题。
三、前置学习活动
1.学生利用晨读课自主朗读课文,准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在预习中记下并尝试采用多种方法解决疑惑。
2.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你在预习中有哪些收获和疑惑呢?我们来一次闯关比赛,看看哪些同学得到的星星最多。
(二)第一关:朗读,随文识字词。
1.闯关指导。
朗读《青海高原一株柳》,引领学生随文识字词。
(1)课文1—2段。(教师随文指导学生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预设:望而生畏 伫立
——重点指导“伫”是翘舌音,读“zhù”,而不读“chù”。
——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这两个词语。
(2)3—5段。
预设一: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深邃 凝滞
——重点强调“垠、嶙峋”是前鼻音,“遂”是平舌音,“滞”是翘舌音。
——想想这些词语在文中分别是写什么的,想象着画面读词语。
——把词语送进句子中,练习把第3段读流利。
预设二:铁铸 赭红色
——提醒学生“铸、赭”都是翘舌音。
(3)6—8段。
预设一:萌发 虐杀 摧毁 吟诵
——强调“虐”的声母是n,“摧、诵”是平舌音。
——这一组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表示动作)
——体会着这些动作来读词语。
预设二:一茬一茬 婀娜多姿 风情万种 漫天飞扬 艰苦卓绝
——提醒“茬、卓”都是翘舌音。
——这些词都是描写谁的?(柳树)
——带着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读读这些词。
(4)读第9段,提醒读准生字“韧”。
2.闯关方法。
梳理预习《青海高原一株柳》随文识字词的方法:
①逐段读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体验、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新鲜词语的意思。
②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词语或把词语送进句子中读,加深理解,读出体会。
3.闯关准备。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来预习《草原》和《麋鹿》这两篇课文。
4.闯关过程。(每完成一组识记理解任务加两颗星)
出示词语:第一组
渲染 迂回 玻璃 襟飘带舞 彩虹 羞涩 摔跤
——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重点强调:提醒学生“襟”是前鼻音,“涩”是平舌音,“玻璃”的“璃”在这儿读轻声。
——小组间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把词语送进句子中,把课文读流利。
出示词语:第二组
悄无声息 遁入草丛 气候温和 林茂草丰
——注意“悄”是多音字,在这儿读第三声。
——前两个词语是写什么的?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后两个词语是形容哪儿的?结合词语说说黄海滩涂是怎样的地方。
出示词语:第三组
哺乳动物 跋涉 繁殖 漂泊不定 颠沛流离
——提醒“哺”读bǔ,而不读“fǔ”,“涉、殖”是翘舌音。
——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词语的理解。
——带着理解齐读词语。
(三)第二关:正确、美观地书写字词。
1.闯关指导。
(1)本单元的21个生字中,都有哪几种结构?(上下、左右、半包围结构)
(2)认真观察这些生字,结合你以前的经验,说说书写这几种不同结构的生字时都分别注意什么?
预设一: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重点提醒“涩”的右半部分上面是“刃”,下面是“止”,都紧靠横中线,写得扁而紧凑。
预设二:上下结构的字有2个,分别是“卓、姜”,书写时注意下面的横要写长,架住上面的部分。
预设三:半包围结构的字有2个,书写“虐”时注意第四笔撇要写长,横山开口向右,“迂”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开来。
2.闯关过程。(书写正确、美观的,请为自己再加上两颗星)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3)小结:根据闯关要求,看看自己是否顺利闯过了第二关?书写美观、正确的,请为自己再加上两颗星。没有得到星的同学可要加油了!
(四)第三关:初步感知课文,感悟单元主题。
1.闯关准备。
会读书的人,不但能把课文读熟练,还能读懂课文内容,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刚才我们熟读了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不妨和同位交流交流。
2.闯关过程。(每完成一个任务分别加上一颗星)
(1)通过朗读,说说这三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
(2)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麋鹿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说说本单元三篇文章文章的共性和不同。
预设:
共性1.都抓住景、物特点,结合场景,联系生活,运用环境烘托、虚实结合、对比反衬的方法描写景物。2.表达的方法相同,都是写景物抒发情感。
不同1.文章体裁不同,《麋鹿》是介绍动物的说明性文,其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怀性文章。2.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方法不同。
(4)如果让你概括本单元的主题,你认为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主题为“景物聚焦”)
闯关小结:根据我们的过关要求,你能得到几颗星?小组内交流得星情况。表扬得星最多的同学,促进其他同学不断进步。
(五)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1.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你有哪些问题不能自己解决?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试着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互相解惑,把别人好的想法记下来充实自己。组长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教师巡回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情况。。
2.全班交流:各组汇报没有解决的问题。
教师对各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了解学情,引导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
(六)课内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2.摘抄重点词语和感受较深的语句。



方法指导课《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运用“题目质疑、补充课题”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浏览课文,围绕“一株柳”感知作者之所见和所想,初步读懂“一株柳精神”。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多元想象品读”的方法细读文本,体会“一株柳”的外形神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运用“题目质疑、补充课题”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多元想象品读”的方法细读文本,体会“一株柳”的外形神奇。
难点:浏览课文,围绕“一株柳”感知作者之所见和所想,初步读懂“一株柳精神”。
三、前置学习活动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搜集青海高原资料,感受高原环境的恶劣。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单元导读
1.通过单元自主预习,我们知道了本单元的主题是“景物聚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把目光聚焦在青海高原这一株柳上。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3. 题目质疑。
针对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筛选出本文重点问题: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二)掌握学情,整体感知
1.带着质疑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同位两人互相朗读,做到认真倾听,及时纠正同位读错、读破的语句。
2. 听写本课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锻铸 虐杀 摧毁 艰苦卓绝
(2)重点句子: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3.解决质疑,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请圈画出相关词句。
交流汇报:
(1)读句子“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这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
(2)读句子“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3)读第五自然段。(这是一株生命力旺盛的柳树)
(4)读句子“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这是一株顽强的柳树)
小结:本文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 的柳树。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图文结合,走近柳树,体会外形神奇。
1.(出示课本插图)你看到了一棵什么样的柳树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棵柳树。
(引导学生抓住树干、树叶观察,描述柳树)
2. 抓住重点语句,多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眼中的柳树的神奇。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结合语句说说这株柳的外形神奇在哪些方面?
一奇: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壮、高大)
二奇: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粗实、坚硬)
三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绿得苍郁、深沉) 。
(2)指名读并说说这株柳给人怎样的感受。(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我们学完之后,我相信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3)哪些词语写出了柳树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抓重点词体会柳树的外形神奇。
①师生演示“两合抱粗”, 感受柳树的粗实。
②“百十余平方米”,一口教室大约有五十平方米,想象一株柳树的树阴大约多大,感受柳树的高大。
③ “苍郁”“深沉”,我们平时看到的柳叶是什么颜色?而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又是什么颜色?仔细品读,想象柳叶的颜色,体会绿得苍郁、深沉。
(4)指导朗读,读出柳树的生命力。
(5)出示: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①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你会有什么疑问?
预设:这株柳树极其平常,而又为什么说它神奇到令我们望而生畏?
②作者说这株柳树极其平常的原因是?(如果在平原,在水边)
说它神奇又是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小结:正是因为它们生存的地方不同,所以给人留下不同的感受。
③请同学们读出不同的感受。
总结:文章的开头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对比引人思考,吸引读者注意)
板书: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株 的柳树

能力习得课《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多元想象品读”的方法细读文本,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感悟这株柳所处的环境以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进而能够理解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学习作者能够抓住事物特点,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对比反衬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 感悟这株柳所处的环境以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理解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
难点:理解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学习作者能够抓住事物特点,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对比反衬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收集青海高原有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一)复习导入。
1.回顾本篇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青海高原上一株_________________的柳树。
(二)抓住重点语句,多元想象品读,体会神奇,学习写法。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作者通过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用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
预设一:苍凉中烘托神奇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眼中的青海高原。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①标画出描写环境的词语。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②指名读这几个词。(词语有温度,言语表心声,要把词语读好。)
③读这些词语,你心中有什么感受,又会想到哪些边塞诗词?
④把你心中的感受读出来,指导朗读。
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①理解“铁铸、赭红色”。
②指导朗读,体会青海高原的苍茫。
(2)交流资料了解青海高原的干旱、高寒,想象环境的苍凉。
小结:在如此苍凉的环境里竟有唯一的一株柳树,真是神奇。
(3)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棵柳树,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
课文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这株柳树神奇的生命力)
(4)感知写法:作者明明在写柳,但是却用了那么长的篇幅在写青海高原,其用意是什么呢?(用环境苍凉来烘托写出一株柳神奇的形象)
(5)回归作者对柳的赞叹,齐读句子,感受柳树的“神奇”。(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预设二:想象中凸显神奇
(1)学生读句子汇报,出示:
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①自由读,思考:作者从哪些文字写出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引导理解“绝”。你能用“绝”字对青海高原上的植物说一句话吗?
引导学生抓住“持续的干旱”“熬过了”“躲不过”“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生命”体会奇迹。
②指导朗读。
小结:是啊,青海高原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在如此干旱的环境里这株柳树居然保存了生命,真是神奇。
(2)过渡: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奇迹,又有谁知道这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出示)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摧毁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①范读,你听出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引导学生从“多少次、多少场、劈断了枝干、一次又一次摧残、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体会柳树的顽强。
②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 ;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
③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你的感受,读出柳树的顽强。
(3)感知写法:这两小节是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作者怎么会有这样的猜测和想象呢?本文把作者所见与所想结合起来,这种写法就叫“虚实结合”。
预设三:对比中反衬神奇
(出示)家乡水边的柳树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长成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坚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1)指名读,抓住“极易生长”“急骤”等词语,体会家乡柳树容易生长的特点。
(2)思考:为什么作者面对名贯古今的灞河柳只不过是感到自豪,而面对高原柳却是崇拜到敬畏的境地?
(3)感知写法: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的灞河边的柳?(反衬高原柳的神奇)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感受“一株柳”的内在神奇,体会“一株柳”精神。
1.课文读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2. 作者此时感慨万千,他写下这样一段话,(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1)小组讨论交流: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
(2)练习说话:站在这株柳树前我不由地想到了 。
(3)请你把句话稍微改一改,作为激励自己的励志铭。
如果我们身处困境甚至绝境,那么——
(四)总结写法,拓展练笔
作者运用了环境烘托、虚实结合和对比反衬的写法让我们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神奇的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你也试着用这种写法写你喜欢的一种景物。
1.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2.班级交流。
(五)领悟文题 ,感受人生的启示。
命运有时就是人生的一枚试金石,在这枚试金石面前,只有勇者才能让生命变得神奇、变得让人望而生畏。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做生活的勇者!
请同学们继续预习《草原》一课,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多元想象品读”的方法细读文本,在书上做批注,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唯一 撑立 环境烘托
神 奇 奇迹 顽强 虚实结合
崇拜 敬畏 反衬对比


方法实践课《16草原》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继续练习运用“题目质疑、补充课题”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继续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多元想象品读”的方法细读文本,体会蒙古草原风景美和人情美,感受蒙汉情深。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描绘的情境,进一步体会草原的人美、景美。
3.继续学习作者能够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环境烘托的描写的方法。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积累优美句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继续练习运用“题目质疑、补充课题”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继续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多元想象品读”的方法细读文本,体会蒙古草原风景美和人情美,感受蒙汉情深。
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进一步体会草原的人美、景美。
三、前置学习活动
1.采用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抓住重点词句,多元想象品读”的方法细读文本,在书上做批注。
2. 搜集蒙古草原的相关知识及美丽图片,了解其风土人情。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视频《天堂》。
2.师谈话导入:刚才,我们欣赏了这首动听的歌曲,同学们从歌声与画面中,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16 草原)
4.题目质疑
(1)齐读课题。
(2)针对这个课题,结合自主预习,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3)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草原的景怎么样?草原的人怎样?
(二)构架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美)
作者用一句诗高度概括了草原的美,让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出示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从这两句诗中我们能知道,老舍此次访问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草原美丽风光,蒙汉情深)
所以,作者认为草原“美”在?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归纳并板书:
         ┌风景
        美│
         └人情
3.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草原美丽风光的句段,思考作者在描述人情美时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并给这几个场景加上小标题。
交流汇报
(1)学生朗读描写草原美丽风光的句段。
(2)给这几个场景拟定小标题。
(“热情远迎”“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不忍话别”)
4.根据板书和小标题,说一说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抓住重点语句,多元想象品读,品味草原之美,学习写法。
1. 品读第一段,感受草原风景之美。
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师配音范读第一自然段,请学生评议。
(2)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标出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草原美景的?
 (天空 小丘 羊群 骏马和大牛)
(3)作者观察描写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
(由上到下、由远及近)
(4)默读课文,说一说你最喜欢的景物美在哪里?把你体会到的写在课本空白处,补充课前写的批注。
汇报交流:
预设1:天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学生说体会,引导学生抓住“那么清新”“那么明朗”体会天空之美。
②图片展示,进一步体会草原的天空之美。
③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会有哪些想法或感受?作者又有有哪些想法或感受呢?
④指导感情朗读,感受作者愉快心情。
预设2:小丘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学生说体会,引导学生区别“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两个词语(前一个绿的范围广,后一个表示绿的程度深),指导朗读,感受颜色之美。
②你还知道哪些形容“绿”的词语。(万古长青、千山一碧、青翠欲滴……)
教师归纳:绿的范围广、绿的程度深、绿的时间长。
③出示图片,理解“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的区别,进一步体会小丘的形态美。
④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3:羊群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大草原比作一张巨大的绿毯,把羊群比作是大花。)
②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看到大草原,想到了绿毯;看到了羊群想到了白色的大花。)
③如果你看到这幅画面,你会想到生活中哪些事物?请你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描绘草原美景。
小结:把大草原比作是一张巨大的绿毯,把羊群比作是大花,白色和绿色,搭配得多么和谐,移动的羊群等给草原增添了无穷的生机,这动静结合的写法,把草原写得更美丽了。
预设4:骏马和大牛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看到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想到了它们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联系上下文,体会两个“回味”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③在这里作者实际运用了什么写法?(拟人手法)
④仅仅是骏马和大牛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吗?
(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⑤在这种境界了,作者又有哪些想法或感受呢?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首奇丽的小诗。)
(5)配乐朗读第一段,再次感受草原诗情画意之美。
(6)感知写法: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并把景物、想象、感受交融在一起。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根据板书试着练习背诵。
2.品读2—5段,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结合具体场景,画出文中表现“蒙汉情深”的有关语句,继续补充课前写的批注。
(2)汇报交流:
预设1:热情远迎
①学生读有关语句,初步谈体会。
②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引导学生抓住“几十里外”“欢呼着”“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关键词语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③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让我们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预设2:激情相见
①学生读有关语句,初步谈体会。
②出示第3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许多”“几十里外”“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词语体会见面时的激情场面,体会蒙汉情深。
③大家语言不同,能听懂对方的语言吗?让我们想象当时相见时的情境,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④情境表演。
⑤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3:盛情款待
①学生读有关语句,初步谈体会。
②蒙古同胞是如何盛情款待我们这些汉族客人的?
(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敬酒、唱民歌)
③引导学生抓住“谁都有礼貌”“谁都有那么亲热”“敬酒”“回敬”“再举杯”“再回敬”“会心”等词语再次体会蒙汉情深。
④学生感情朗读。
预设4:尽情联欢,不忍话别
①学生读有关语句,初步谈体会。
②联欢的项目有哪些?
(小伙子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客人们舞的舞,唱的唱,骑蒙古马。)
③从这些联欢中我们又有怎样的感受?(再次感受到蒙汉情深。)
④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响起。
导语: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⑤此时,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种场面?
(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你……)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1.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1)同位说说诗句的意思。
(2)班级内交流
(3)“蒙汉情深”一词,让你想到了哪些场景?
(4)“天涯碧草”一词,让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5)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描绘的情境。
小结: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2.作业
(1)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描绘的具体情境写在练习本上。
(2)推荐阅读老舍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天空 (上)
风光美
小丘 羊群 骏马和大牛(下)
16草 原
热情远迎
激情相见
人情美 盛情款待 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不忍话别

说写联动课《17麋鹿》
(第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运用“题目质疑、扩充课题”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感悟麋鹿的“珍异”。体会“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两组词语的细微差别,并能正确运用。
3. 能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能为自己喜欢的野生动物写一段解说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运用“题目质疑、扩充课题”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感悟麋鹿的“珍异”。
难点:体会“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两组词语的细微差别,并会正确运用。能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三、前置学习活动
1. 完成前置性学习单。
2. 观察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并查阅资料了解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传闻趣事或目前的生活状况等方面有关知识。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知识回顾,质疑课题,激发兴趣。
1.本单元我们首先认识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顽强的柳树,又随着老舍欣赏了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感受到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妙情境,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动物,它就是麋鹿。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激发兴趣: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筛选核心问题:麋鹿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麋鹿有怎样的生活习性?麋鹿生存状况怎样……)
(二)解决质疑,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读文,标画有关句段。
2.交流汇报,解决质疑。
(学生从2、3、4自然段有关语句中汇报麋鹿外形、生活习性等特点。)
板书:外形 习性
3.学生自由朗读5——7自然段,感知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板书:经历)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扩充课题”的方法,说一说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电脑出示:本篇文章作者从 方面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的麋鹿。
(从麋鹿奇特外形、独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三个方面体现麋鹿的“珍异”。)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赏奇特外形,品独特习性,初悟“珍异”,学做“讲解员”。
1.(出示普通鹿、驯鹿和麋鹿的图片)同学们这三只鹿,哪一只是麋鹿呢?请默读课文二至四段,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并说明理由。
提示:独立自主,静思默想,用圈画、批注等形式来记录你的每一条理由。
2.学生交流奇特外形: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四不像”。(概括描写)
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体重)
角比较长,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雌麋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 (角)
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尾)
麋鹿蹄子宽大。(蹄)
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毛)
3.教师在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方法:
①先概括后具体;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最主要的特点来写。
②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赏奇特外形,学做“讲解员”。
让学生看投影试着学讲解员的样子,讲解一下麋鹿的外形特点。(先在小组内自己试着学讲解员的样子讲解,提醒学生讲解的语言、语气、动作要符合讲解员的要求,然后选代表讲解。)
5.品独特习性,争做“讲解员”。
师引导:刚才的讲解很好,能抓住麋鹿的特点来讲,但作为一名优秀讲解员还应能自如的应对参观者的提问。
师提问:今天,我很高兴来到麋鹿自然保护区看到外形奇特的麋鹿,我想知道它还有怎样的独特生活习性,哪位优秀的讲解员给我作讲解?
预设:麋鹿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它的角长每两年脱换一次;它喜欢在沼泽环境中生活,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它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
师提问:麋鹿喜欢在沼泽环境中生活,我特别想知道,麋鹿身上哪些特点让它适合在沼泽环境中生活呢?
预设:麋鹿的尾巴像驴一样长,适合驱赶蚊苍;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可以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所以它适合在沼泽环境中生活。
(四)小组合作,讲传奇经历,再悟“珍异”,做“优秀讲解员”。
1.传闻趣事、生活状况。
学生自由读五、六、七段,边读边圈画体现麋鹿传奇经历的重点语句。
2.小组汇报交流并展示麋鹿的传奇经历示意图。
时间:3000多年前——朝——1865年——1900年——1967年——1986年
地点: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京南郊——国内——英国——回归祖国
经历:有麋鹿——销声匿迹——120头——几乎绝迹——400多头——39头
3.讲传奇经历,做“优秀讲解员”。
(1)认真读课文5、6、7三个自然段,根据多媒体展示自己练习讲述麋鹿的传奇经历。
(2)选代表以“优秀讲解员”的身份讲述麋鹿的传奇经历。
要求:端庄大方,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适时结合说明方法讲解麋鹿充满传奇色彩的成长经历,再现其“珍异”。
4.麋鹿的哪一段经历吸引了你,牵动了你的心?找出相关语段,细细品读,说说你的心情?
预设出示: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
(1)这段经历为什么牵动你的心?(因为我内心充满了对“八国联军”的行为愤恨,对麋鹿的命运忧虑)
(2) 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地去读一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似乎听到了什么?你的内心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5.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不堪回首的一幕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受尽了磨难,终于回家了。
(1)学生读第七段。
(2)同学们,读着这段话,当我们回想1900年麋鹿惨遭厄运及流落国外的经历,你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过渡:这群珍异动物回归故土,迎来了它们回归自然的新生活,是怎样的“新生活”呢?
(3)联系第一段再现麋鹿的“新生活”
出示齐读第一段,通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等词语,体会大丰自然保护区优良的环境、丰富的资源、适宜的气候,的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4)理解“放养”的意思,在文中给“放养”找近义词。
★学生说,教师相机出示:
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
①自由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的细微差别。
②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加强对“放养”、“饲养”的感悟。
③指导体验情感,读出欣慰之情。
学以致用。选词填空,并进一步体会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放养 饲养
四川熊猫养殖基地的叔叔阿姨们,把自己精心 的两只大熊猫进行野外 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两只大熊猫在野外生存的状态良好。
相继 陆续
随后,数十头麋鹿 被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
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 死去。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说写结合,深悟麋鹿之“珍异”,做“高级讲解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有关麋鹿的哪些知识?请学着讲解员的样子全面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争做一名“高级讲解员”。
2.你知道的珍异野生动物还有哪些?请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其主要特点,从外形、生活习性、传闻趣事或目前的生活状况等方面写一段解说词,做一名真正的“高级讲解员”。
附:板书设计:
17 麋鹿
外形 奇特
珍异 习性 独特
经历 传奇

单元回顾提升课
(第6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课文,聚焦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麋鹿的形象,形成阅读感受,进一步感悟单元主题,完善知识体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在不同语境中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的能力。拓展积累相关诗句、俗语、公益用语。
3.拓展阅读《江南陶公柳》,感受江南陶公柳的形象;进一步体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的方法描写景物的好处。能仿照例段,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方法描写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本单元课文,形成阅读感受,进一步感悟单元主题,完善知识体系。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运用虚实结合,展开想象和对比衬托描写景物的好处。
难点:仿照例段,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方法进行描写。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准备:
1.搜集积累与柳有关的诗句、谚语,描写草原的诗句,保护动物的公益用语。
2.利用课余时间,观察了解自己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景、物。
教师的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阅读材料:《江南陶公柳》。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评价一:景物聚焦,感悟主题。
1.谈话激情导入
大自然的杰作是一部神奇的书,它的奇妙让人叹服。我们已经领略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体会了蒙古草原之情,还了解了奇异的麋鹿。让我们再次走近它们,领略它们迷人的风采,体会文字之中流淌的情感吧。
出示:《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麋鹿》三篇课文题目及相关图片。
2.过渡:这3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对景物聚焦,你分别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所述,引导概括,相机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神奇、顽强;
草原──人美、景美;
麋鹿──珍异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评价二:字词运用。
1.美好的东西,连细节都是美的。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每组加点的字词有什么不同。
(1)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
(3)随后,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
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
2.练习运用。
(1)用表示不同意思的“回味”写一句话。
①指吃过东西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示例:吃完饭后,我坐在椅子上回味着刚吃过的烤鸡翅。
②指对经历过或接触过的事情重新体会。
示例: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回味起美好的童年生活。
(2)选词填空:
陆续 相继
①轮船靠了岸,乘客们拿好自己的东西, 下了船,上了岸。
②中毒的小鸡 死去了。
3.小结:刚才咱们用想象、品读、比较等方法,感受了一些奇妙的字词,在以后的读书中,如果你细心品味,就会发现更多用得奇妙的字词。
评价三:诵读句段,感叹精彩。
本组文章文质兼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重温佳句美段。
1.首先,让我们来到青海高原,再来看看这一株柳。
出示: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1)在诵读第一句时,让学生结合全文说说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在诵读第二句时,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2.(出示草原图片)让我们走进蒙古大草原。
(1)看到这如诗如画的草原,你有怎样的感受?
(2)你又会想到哪些句段呢?请背出来给我们听一听吧。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评价四:课堂内外,展示积累。
1.学生分类别展示积累成果,并诵读。
2.其他同学作补充。
3.教师总结,学生诵读。
(1)与柳有关的诗句、谚语。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谚语)
(2)描写草原的诗句:
敕勒歌(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保护动物的公益用语。
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今天的动物。
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保护稀有动物,人与自然共存。
地球上没有了动物,也就没有了活力。
评价五:拓展延伸,全面提升。
在本单元我们已经认识了青海高原的一株神奇、顽强的柳,现在我们再来欣赏江南的陶公柳。
江南陶公柳
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堤上。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着别样的柔情;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秀眉;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
③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山水中,我仿佛看到晋武昌太守陶侃正向我们款步走来。他虽身居高位,但决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始终克勤克俭,以爱民和清廉流芳后世。他在征战生涯的41年中,有30年是在鄂州度过的。在鄂州期间,他曾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之名由此而来。唐代诗人钱起在《晚泊武昌》中云:“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水涝干旱,即使被害虫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便破土发芽。初春之际,冰冻刚解,春寒料峭,它顽强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
⑤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婀娜娇艳。它质朴无华,恬静淡泊,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枝条可制成柳篮、柳筐和柳箱等,树干可加工成桌、椅、床、柜等家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叶、茎、皮、根皆可入药,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可以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具有良好的环保价值。
⑥陶公柳,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丽。我爱江南的陶公柳。
1.阅读《江南陶公柳》,边读边思考江南陶公柳具有怎样的特点。
2.抓注特点,形象描绘。
(1)画出描写江南陶公柳外形的语句。
(2)品读,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处。
(3)概括江南陶公柳的外形特点:柔媚。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
(1)作者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山水中,展开怎样的想象?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仿佛看到晋武昌太守陶侃正向我们款步走来……)
(2)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赞美了“陶公柳”的风姿,表达了对陶公的怀念之情,使景与文充满诗情画意。)
4.对比衬托,突出形象。
(1)“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坚韧、质朴)
(2)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作者在写青海高原一株柳时,为什么又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3)本文在写陶公柳时,还写到了那些植物? 说说你的体会。
(通过对比,衬托出陶公柳质朴无华,恬静淡泊,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的品格。)
评价六:读写训练,学以致用。
仿照《江南陶公柳》一文中第②段或第⑤段的写法,描绘或介绍你熟悉的一处景或物。
1.学生练习写片段,教师巡视。
2.小组评议,汇报。
板书设计:
单元回顾提升课
青海高原一株柳 ── 神奇、顽强 抓住特点,形象描绘
景物聚焦 草原 ── 人美、景美 虚实结合,展开想象
麋鹿 ── 珍异 对比反衬,突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