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一、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主题是“读书有方”,共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三篇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时引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观书有感》的作者是南宋理学家朱熹,这首诗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析这些文字的意义。《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介绍读报的重要性以及方法。为了扩大阅读量,充分落实单元主题目标,我们又拓展阅读了《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余七篇)、《观书有感》(二)、《十万个为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等书籍。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识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理解并积累“不懈探求、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能者为师”等词语的意思。
2. 继续学习说理性的文章,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结构;学习选取、叙述、排列事例来说理的方法,推进对论说文结构的深入认知。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借助搜集资料、做简报以及拓展阅读等活动,围绕一个中心浏览、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拓宽知识面,积累语言。
4.围绕《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说明的观点,仿照《学与问》一文的表达方式,练习写一篇说理文。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说理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选择具体事例来说明作者观点的写法已经不再陌生。但本单元的课例,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提升,意在引导学生关注两个事例间是如何层层递进地把观点讲清楚、说明白的,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开展以“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借助搜集资料、做简报以及拓展阅读等活动,锻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浏览、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拓宽知识面,积累语言,并综合运用所学过的说理文结构特点,练习使用择取事例的技巧,亲自动笔写一篇说理文,体现学生“学——练——用”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课型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及方法
第一课时
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和课文的初读感知
单元导读课+预习过关课
1.正确认识本单元11个生字;能规范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特别是“鉴、徘、耸、徊 ”等易错字,尤其是读准“徘徊”“子聿”“花岗石”“铁砧”;能读准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积累“不懈探求、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能者为师”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文,能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
容,多角度释疑解疑。
1.单元导读,明确主题
2.逻辑阅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预习,小组筛选提炼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 学与问》
方法指导课
1.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以及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或名言,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说理文的结构,推进对说理文基本结构的整体认知。
2.继续学习说理文围绕中心论点选择典型事例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方法,并进一步学习事例的叙述、排列的方法。
1.回顾旧知,并提取本文作者观点,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哥白尼的好问,并结合学生课外搜集的名人好问的故事,感受“问”的重要性。
3.借助文本语言帮助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4.抓住“仍然”这一关键词,学习沈括求学的故事,懂得“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5.总结课堂,引导学生学习选取、叙述、排列事例的方法。
第三课时
《观书有感》
诵读感悟课
1.借助工具书,联系诗句,读懂古诗大意,并能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读懂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初步了解说理诗的特点。
1.读书名言导入,了解作者。
2.熟读诗歌,学生自主抓住重点词语“鉴”、“徘徊”,理解全诗的意思,感受池塘清澈的美丽画面。
3.诵读感悟,理解方塘清澈和读书的关系,了解说理性诗歌。
4.拓展积累,明白读书道理。
第四、五课时
《冬夜读书示子聿》+练写说理文
读写联动课
1.借助工具书,联系诗句读懂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继续学习围绕中心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并联系具体的事例,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蕴含的哲理。
3.围绕《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说明的观点,仿照《学与问》一文的表达方式,练习写一篇说理文。
1.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理解古诗内容。
2.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学习并理解诗人对待学习和读书所说明的道理。
3.交流《冬夜读书示子聿》收集的事例,运用说理文《学与问》的表达方式,练写一篇说理文。
第六课时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学和做》
“阅读”、“实践”课
1.认识读报的重要性,了解读报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引导学生理解从各方面积累“源头活水”,汲取新知识的方法。
2.通过自主阅读报纸,合作交流、归类剪贴,展示评比,锻炼学生浏览、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评价的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1.谈话导入,指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报纸。
2.自主学习《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读报的好处,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谈体会。
3.取出自己的报纸交流,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在班级中交流。
4.以文带法,指导学生读报的方法,挑选出有价值感兴趣的内容,为下面的剪报做准备。
5.出示剪报样本,学习做法,展示评比。
第七课时
《大自然的文字》
“以文带文”变式阅读课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主要途径,读懂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生动、有趣的描写语言,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3.拓展阅读戴巴棣《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从各方面积累“源头活水”,汲取新的知识。
1.回顾单元所学读书与学习方法,导入新课。
2.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从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描写语言。
3.拓展阅读戴巴棣《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了解这首诗中的大自然的文字,再谈谈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文字,引导学生积累“源头活水”,从各方面汲取新的知识。
单元导读+预习过关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单元11个生字;能规范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特别是“鉴、徘、耸、徊 ”等易错字,尤其是读准“徘徊”“子聿”“花岗石”“铁砧”;能读准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积累“不懈探求、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能者为师”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文,能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多角度释疑解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文,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积累
“不懈探求、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能者为师”等词语的意思。
难点:能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多角度释疑解疑。
三、前置学习活动
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学生共存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注重学习归纳和学习方法的思考。
学生:常规预习,不懂得内容提出疑问,初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板块一:单元导读,明确主题
1.小组合作交流。课前,同学们结合“单元自主预习单”对本单元课文进行了自主预习。现在请拿出各自的“单元自主预习单”,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教师对合作学习提出建议:
(1)字词学习。互评书写,轻读生字词,交流自学弄明白的词语。
(2)朗读课文。组内同学人人参与,可朗读全篇或一段,其他同学进行指导,做到正确、流利。
(3)内容的把握。说内容,说方法,人人参与,互相指导。
(4)释疑解疑:小组交流,筛选提炼。
2.班级交流。
(1)互评书写,轻读生字词,交流自学弄明白的词语。
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极课文内容的大致了解情况。(重点指导“鉴、徘、耸、徊 ”等易错字,尤其是读准“徘徊”“子聿”“花岗石”“铁砧”;能读准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积累“不懈探求、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能者为师”等词语的意思。
有针对性地对孩子预习中出现错误的生字进行指导。重点指导“鉴、徘、耸、徊”等易错字。
(2)揭示课题,并揭示课文体裁。
(二)逻辑阅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结合预习,四人学习小组组内轮读课文并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概括的方法。
2.各小组选择一课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朗读相应课文段落,检查并纠正朗读。
(1)古诗《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
(2)说理文《学与问》:抓住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再将段意串联起来,理清文章脉络。《学与问》分别请学生读2、3、4段。
(3)《大自然的文字》整体感知: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文字?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大自然的文字》指名朗读2---6自然段。
(4)《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利用给每一段概括小标题,理清课文内容。
提炼读书有方:读懂课文内容有很多方法:我们可以抓住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内容,也可以概括提炼出小标题读懂课文内容,还可以抓住关键词、中心句概括。像古诗这样离我们生活比较远的我们要查阅相关的资料,借助课文插图就能读懂。
3.明确两首古诗、《学与问》都是说理的古诗、文章。
环节二:实践--筛选提炼、释疑解疑
(三)结合预习、小组筛选提炼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1.小组内交流,学生独立思考提炼出解决不了的问题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2.全班汇报
预设:《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做题目,这是为什么?
《学与问》:作者为什么选用了课文中的这两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大自然的文字》为什么称“星座、云朵、石灰石和花岗岩”为文字,有什么作用?
针对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逐一解决。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继续在文中探索。
方法指导课《23 学与问》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以及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或名言,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说理文的结构,推进对说理文基本结构的整体认知。
2.继续学习说理文围绕中心论点选择典型事例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方法,并进一步学习事例的叙述、排列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以及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或名言,理解“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
继续学习说理文围绕中心论点选择典型事例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方法,并进一步学习事例的叙述、排列的方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
1.回顾以前都学过哪些说理性的文章。
2.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 ,整体把握
(一)回忆旧知,引入学习
1.学生齐读课题,继续学习本课。
2.回顾旧知,了解文体。
(1)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
(2)记得以前学过哪些和它相似的文章吗?
学生交流:《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
(3)这些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交流:
课文结构——开头提出观点,通过事例说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表达方法——借事说理
(4)教师小结:这些都是说理性的文章,说理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作以总结。
教师板书:说理文 提出观点 事例论证 得出结论 3.过渡: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学与问》。 (二)了解结构,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学生自主思考后交流: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学生齐读。文中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出示: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学生齐读。 2.了解课文基本结构:
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为了论证“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与问相辅相成,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这一观点,作者都列举了谁的事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哥白尼和沈括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出,语意兼得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学习第2自然段 (1)整合科学课,认识哥白尼。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结合科学课的学习,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哥白尼。
学生简介:哥白尼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他以科学的“日心说”否定了在西方统治一千多年的“地心说”,用四十多年的时间写成了《天体运行论》这一论著。
(2)过渡:哥白尼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学生交流: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好问呢?请你仔细地默读第二自然段,把关键的词句画下来,并写下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主探究。
交流:
出示: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预设1:经常
学生交流: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预设2:缠着
什么叫“缠着”?“缠着”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哥白尼对问题的兴趣很浓厚;他对探究问题的愿望强烈;对待问题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教师进一步引导:哥白尼对问题总是追根溯源,这段文字中有一个词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交流:不懈探求
教师小结:一个“缠”字就让我们看到了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追求,作者用词多精妙啊!在作文中,我们也应该反复斟酌用词。 预设3:省略号
省略号表示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省略了许多其它问题;也说明哥白尼“非常喜欢问”。
如果你是哥白尼,你还会有哪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
教师小结:一个标点也包含了那么多的语言,看来读书不仅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还要读出标点包含的语言。
(4)指导朗读。
从“经常”、“缠着”、省略号都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下面我们找同学来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交流。
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正如书上所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6)你们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例子吗?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名人故事。 (7)教师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读哥白尼好问的事例给予我们的道理。
学生齐读。
2.学习第3自然段
(1)既然问这么重要,那么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我们有了疑惑,应该怎么做?
①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过渡:这就是古人说的要拜——“能者为师”。
②结合出示的句子理解“能者为师”。
认真读读这段话,什么是“能者为师”。
学生交流: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③教师小结: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才能把意思表达的更条理更清楚。
(2)关于这个道理,大教育家孔子这样说过——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生齐读。
(3)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齐读。
3.学习第4自然段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无法帮你解决这一问题时该怎么办呢?让我们来读读沈括求学的故事,看看能得到什么启示?
(2)学生自主读书后交流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沈括是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段文字,抓住关键的词语,写下自己的理解。
(4)学生自主学习后交流。
预设“仍然”:联系上文,体会正因为沈括心里时常挂念着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求,来到深山的寺庙时又能认真观察,才能有发现,明白诗中的道理。
(5)教师小结:心里时刻挂念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正是做科学研究的前提。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科学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沈括求学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齐读。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拓展,归纳方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
出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齐读。
2.勤学好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名言也能验证这一点。课前你搜集了哪些名人名言,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
3.教师这里也有几则名人名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
疑,思之始,学之端。
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
君子之学必好问。
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指生朗读名言。
4.归纳写作方法:
(1)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论证了“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这一观点。这就叫例证法,这是说理文中最常见、最普遍的论证方法。俗话说的好,“事实胜于雄辩”。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能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怎样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读2、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选取、叙述、排列事例的。
(2)小组合作,研读写作方法。
(3)班内交流:
预设1:选择事例要确凿、典型。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本文中所举的例子,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例子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教师板书:事例要确凿典型
预设2:叙述事例要概括、简要。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叙述事例少则几十字,多则上百字,紧扣论点,突出中心。
教师板书:叙述要概括简要
预设3:引述的事例能衔接过渡,排列要恰当、有序。
我们学过的《说勤奋》《谈礼貌》这两篇课文,在事例的排列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这两篇文章都是先叙述古代的事例,再叙述现代的事例。
教师进一步引导:事例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那《学与问》这篇课文是如何把事例衔接、排列的呢?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课文先通过哥白尼的事例告诉我们要发现问题,多多提问;再写有了问题,要请教别人;最后在沈括求学的故事中,让我们明白当请教无果时,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更多的知识。这样不仅将事例自然地衔接起来,还使意思一层层地递进,使作者的观点阐述地更加清楚,更具说服力。
教师板书:排列要层层递近
4.谈学习收获,总结课堂。
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懂得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还知道了说理性文章的结构,以及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写说理文时能够将这些方法活学活用。
六、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提出观点
哥白尼 事例要确凿典型
说理文 事例论证 叙述要概括简要
(例证法) 沈 括 排列要层层递进
得出结论
诵读感悟课《22 观书有感》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联系诗句,读懂古诗大意并能想象故事所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读懂这首诗中所蕴含的的哲理,初步了解说理诗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以及借景说理的写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
1.熟读诗歌,学会本课生字“鉴”、“徘徊”。
2.尝试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标注下来。
3.查找朱熹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4.积累古今中外的读书名言。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 整体把握
(一)名言导入,了解作者
1.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指名说,随机点评。)
2.这节课,老师也带来了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课件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生齐读。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板书:朱熹)了解他吗?介绍介绍他。(生介绍朱熹)
4.出示朱熹资料课件,补充说明朱熹有很多关于读书的方法。“熹”是光明的意思,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诗《观书有感》,希望这首诗能如早晨的一缕阳光照亮我们的内心。(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 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1.何谓“观书”?(指生说)“观书有感”呢?(生说)
2.同学们,朱熹说过(课件示):“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对于学生读得准确、有节奏及时点评鼓励)齐读全诗。
3.读出诗眼。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到这儿,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呢?(板书:半亩方塘)同学们,半亩方塘并不算大,也就我们三个这样的教室大小。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半亩方塘呢?你能不能用上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书:清)
4.再细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这个小池塘的清澈?
5.交流
(1)“鉴”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师讲解字形促理解。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啊,把方方的池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池塘的清澈明净。
(2)“天光云影共徘徊”,生谈理解。
(3)想象意境,感受诗中景色。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读,生想象画面)指名说。
6.读懂后两句诗。
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如此的清澈呢?(问渠哪得清如许?)(生举手)看来,你们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了答案。一起说——“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是什么意思?(因为)
这个“为”字向我们解释了池塘为什么如此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书: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流动的水)
同学们,有了活水,池塘的水为什么就能这样的清澈呢?(因为流动的水不断地补充进来,带走了污水,使得池塘的水永远清澈明亮。)
没有源头活水,池塘会是怎样呢?(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7.整体感知古诗大意,有感情诵读古诗。
学到这,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谁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看? (指名说)
多美的景致啊,真让人喜欢。你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出 , 语意兼得
(三)理解寓意
1.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上课前,老师也介绍说这是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板书:读书)可全诗28个字却没有提到读书,这是为什么呢?
2.交流。只有远远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聪明。(板书:心智明)
3.原来,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不断读书,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生齐读)
4.朱熹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5.在我们学过的诗当中,你知道有哪些说理诗吗?老师这里有个填空帮助大家回忆。课件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 读写训练
(四)拓展延伸
1.朱熹说理巧妙,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话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如今,这两句话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板书),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朱熹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他还写下了一首说理诗《观书有感(其二)》。(课件示)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艨艟:méng chōng 指大船。)
3.师解释诗句的意思。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书读的多了,积累的多了,就能熟能生巧,驾轻就熟。)生说。
六.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朱熹
说理诗 方塘 清 活水
源头活水 心智 明 读书
读写联动课《22 冬夜读书示子聿》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联系诗句读懂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联系具体的事例,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蕴含的哲理,继续学习围绕中心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联系诗句读懂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联系具体的事例,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蕴含的哲理,继续学习围绕中心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前置学习活动
1.尝试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标注下来。
2.课前学生收集与读书有关的俗语、名言及名人小故事。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熹的说理诗《观书有感》,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指生答)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说理诗,它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写的。 这首诗里究竟蕴含着什么道理呢?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初读诗歌。
1.谁来读一读课题?正音“聿”,介绍“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
2.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示”是指示,训示的意思。指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告诉。
3.“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我们读诗时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节奏,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采取指读、教师范读、再指读等方式读出诗的节奏)
(三)合作探究、读懂诗意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古诗,通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现在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读懂《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大意。
(1)交流诗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① 交流重点词意:“遗”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始”:才;“老始成”:要到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
② 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古人读书、做学问时是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的。小时候用的工夫,要到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
③齐读诗句,读出节奏。
④总结:学习古诗就是要先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整句诗的意思。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下两句诗。
(2)理解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①学生交流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躬”:亲自;“躬行”:亲自实践;“纸上”:书本上。和“纸上”相对的词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与“躬行”相对,只要不是亲自实践的都是“纸上”。看来,读书获取知识之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用,转为己用。板书:要躬行)
② 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深入彻底地了解,还要亲自去实践。)
(3)朗读全诗,整体感受。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四)理解寓意
诗人由读书引发的感悟是什么呢?又是怎么把道理说清楚的呢?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观点一:做学问要“无遗力”
(1)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指生交流。(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2)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做学问是“无遗力”的?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这样的学习真是——(生齐读:无遗力。)
(3)读了“少壮工夫老始成”这句诗,你又明白了什么?
指生交流。
师总结: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做学问不仅要竭尽全力,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读了这句话,你想到那些诗句?
生交流。(出示:读一书,增一智。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再读典型事迹感受诗句含义。
出示: A汉代的孙敬,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来防止读书时打瞌睡,终于成为当代大儒,这正充分说明了——(齐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B战国时的苏秦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这也充分说明了——(齐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C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这还是充分说明了——(齐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观点二:绝知此事要躬行
过渡:我们做学问仅仅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够吗?让我们继续往下读,
(5)指生汇报交流结果。
(6)举李时珍的典型事例:大家一定都非常清楚地记得,四年级时我们认识的一位明朝医学界的名人,他是《本草纲目》的作者,他是——李时珍:对,李时珍就是这样一位凡事“躬行”的典范,(屏幕出示:李时珍事迹)师生合作读事迹。
师总结:李时珍之所以能有这样伟大的成就,那是因为他深深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啊!
(7)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说明“亲自实践”对于理解知识真谛的重要性吗?(指生交流)相机出示“纸上谈兵”的故事。
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3.总结:是啊,早在800多年前,诗人陆游就悟出了这样的道理——做学问不仅要竭尽全力,还要坚持不懈;但是这样还不够,因为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浅薄的,要彻底理解知识的真谛,一定要亲自实践。
4.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了一些名言警句也是说“躬行”的,强调亲身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欲知对岸事,就要渡过河。人在山外觉山小,人进山中知山深。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带着你的理解读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指读,齐读)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想象意境,走进作者
1.激情渲染,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
一个寒冷的冬夜,陆游挑灯夜读,掩卷长思。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啊!(指读,齐读。)
2.父亲又会怎样深入浅出地将道理告诉子聿呢,请你来当一次现代陆游,拿起笔,用自己的话接着老师的开头继续往下写吧(出示:儿啊,为父作了一辈子学问,终于明白……)
3.生练笔,交流。
4.背诗:这么深刻的道理,陆游用短短28个字就透彻得表达出来了,这就是古诗的凝炼美,让我们再次齐背古诗,把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句深深地刻在脑中。
(六)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2.赠送古人的读书诗来劝勉学生热爱读书。
陶渊明说:“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发愤读书,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少年!
(七)布置作业
搜集陆游的另外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自读体会。
六、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 陆游
无遗力 持之以恒
做学问
要躬行
读写联动课
(第5课时)
一、教学目标
围绕《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说明的观点,梳理、筛选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并能仿照《学与问》一文的表达方式,练习写一篇说理文。
二、教学重、难点
梳理、筛选能说明观点的材料,仿照《学与问》一文的表达方式,练习写一篇说理文。
三、前置学习活动
尝试梳理、筛选上节课收集到的材料,看哪些材料是说明做学问要竭尽全力、注重实践的。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人陆游告诉了我们怎样对待学习呢?
生回顾,出示:
观点一:做学问要“无遗力”
观点二:绝知此事要躬行
2.提炼出论点。
用一句话把这两层意思说清楚,也就是这首说理诗要说明的观点。
(出示):做学问不仅要竭尽全力、持之以恒,还要注重实践,这样才能学有所得。
(1)指生读。
(2)齐读。
3.提出本节课的任务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观点练习写一篇说理文。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围绕观点,尝试编写提纲
1.你打算如何写呢?学生自主思考。
2.全班交流。
3.回顾《学与问》的表达方式,尝试编写提纲。
提出观点
哥白尼
学与问 事例论证
(例证法) 沈 括 排列要层层递进
得出结论
4.交流展示学生编写的提纲。
(1)交流展示,提出修改意见。
提出观点
(竭尽全力)
做学问 事例论证
(注重实践)
得出结论
(2)对照自己的提纲,进行修改。
(三)围绕观点,选择事例
围绕这个观点,选择哪些材料,既能说的有条有理,又能让人信服呢?
1.小组内交流上节课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讨论并筛选出能充分说明“做学问不仅要竭尽全力、持之以恒,还要注重实践,这样才能学有所得”这个观点的有代表性的事例。
2.全班交流汇报。
(1)古今人物勤奋学习的事例。
(2)学习要结合实践的正例和反例。
师生评议:哪些事例更有代表性。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学生下笔成文,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读习作,给自己的习作起个题目
(六)作业:修改自己的习作,张贴在班级作文园地里。
六、板书设计
练写说理文
无遗力 持之以恒 不仅要……还要……
做学问
要躬行 选择事例
阅读实践课《25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第6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读报的重要性,了解读报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引导学生理解从各方面积累“源头活水”,汲取新知识的方法。
2.通过自主阅读报纸,合作交流、归类剪贴,展示评比,能学会剪报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阅读报纸,合作交流、归类剪贴,展示评比,锻炼学生浏览、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评价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读报剪报兴趣和习惯。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准备几份自己喜欢阅读的报纸
教师:剪报样本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已经读了说理文,学写了说理文,如何能更多的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汲取活水,寻找读书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去另一片新天地寻找源头活水。——出示报纸图片
2.交流自己喜欢的一种报纸
你读过哪些报纸?最喜欢哪种报纸?指生说
(二)读文感悟
过渡:那读报究竟有哪些好处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文章。出示《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1.生自读短文后,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读报的好处
2. 全班交流,抓住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1)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2)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 自由读课文,感受读报的好处。
(三)小组交流读报情况
过渡:既然读报能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那你能来介绍介绍你最喜欢读的报纸吗?
温馨提示:它通常有几个版面?各版面是怎样分工的?你平常喜欢读哪几个栏目的文章?
1.取出报纸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在班级交流。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出 语意兼得
(四)以学带法,指导学生读报方法
一份报纸的容量也是相当大的,如果要细细地将它看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时间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我们都会读哪些内容呢?指生说
出示:别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区分哪些是有价值的,需要精读的?哪些是没价值的,不感兴趣的,只需要略读的呢?
1.学生讨论:
(1)看头版重点内容提要中的标题,直接选择有价值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
(2)逐页翻看,留意每一页中的标题,寻找有价值感兴趣的就细细的读。
(3)直接翻至自己常看的固定版块,进行精读,其它的翻一翻。
……
2.出示《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第四段
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画出写读报方法的句子。
3.挑选自己报纸中认为有价值感兴趣的内容,为下面的剪报做准备。
(五)理解报纸新名词
1.出示词语:
炒股 资讯 打非 曝光 脱贫 倒计时 含金量 多媒体 地球村 一头雾水 白色污染 豆腐渣工程
2.这是报纸中出现的新名词,在读后交流词语的意思。
3.齐读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 读写训练
(六)拓展实践与深化练习
过渡:大多数人报纸看过了就随手丢掉,或当废纸卖掉,许多有用的资料就这样白白丢弃了,多可惜呀!如果能将报上的有用资料分门别类剪贴成册,就能变废为宝,对报纸进行二次利用,该多有意义啊!
1.出示剪报样本,学习做法:
(1)把报上有用的内容剪下来,然后分门别类,比如可以分成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天文地理、军事博览等。我现在就准备粘美文一类的,粘贴前我要先规划一下,根据剪下的报纸把剪贴报分为几块,之后进行创意粘贴,(板书:创意粘贴)为了让它漂亮些可以用水彩笔为剪报加上花边,再配上插图(板书:装饰美化)。最后在空白比较大的地方写个主题
2.(出示步骤)按照这个步骤,下面我们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一幅作品。为了让小组合作高效,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建议:组长负责分好工(教师巡视,或作指导或给予建议)时间:5分钟。
3.成果展示
(1)组内交流:实物展示与自我介绍相结合,向大家介绍自己剪贴本的优势,可从装帧、内容、特色等方面来说。
(2)组内推选优秀代表上台展示和介绍。
(3)评选优秀剪报,可以设“最佳创意奖”“装帧精美奖”“内容丰富奖”等奖项。
4.小结:我们只有“点点滴滴的藏,才能集成一个知识的大仓”,真心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坚持读报和剪报,让它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就像这本子的主人一样,我想多年以后你定会品尝到更浓的快乐。
六、板书设计
25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读报
剪报
分门别类 创意粘贴 装帧美化
“以文带文”变式阅读课《24 大自然的文字》
(第7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主要途径,读懂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生动、有趣的描写语言,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拓展阅读戴巴棣《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从各方面积累“源头活水”,汲取新的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难点:学习作者生动、有趣的描写语言,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三、前置学习活动
1.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2.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回顾导入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些读书、学习的方法,你能说一说吗?(预设:从《学与问》《古诗两首》两篇课文展开交流)
2.那你平时是怎样学习的呢?你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3.就像我们在《观书有感》中学的那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一生需要汲取更多的源头活水,才能让我们更加睿智。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能有哪些收获?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品悟语言,学习表达
1.课前布置大家读了《十万个为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指生交流,预设:生动有趣、简单易懂)
2.伊林写的科普作品,被称为“诗一般的科普作品”,他能够把深奥的科学常识写得通俗易懂,能把枯燥的知识描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他的作品风格。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欣赏作者哪里写得生动有趣,又是怎样做到写得生动有趣的?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描写得生动有趣的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4.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句子和小组内成员交流一下。
5. 交流预设第2小节:
(1)作者描述了一个什么事来说明利用星座判断方向的常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读起来容易理解,很有趣,就像一个小故事。
(2)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是怎样运用的?找出来读一读。(运用了比喻)
(3)怎样找到北极星,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指生结合资料来交流)
(4)读了这一小节,你觉得从写生动、具体的角度来讲,你有什么收获?齐读第二小节。
6.交流预设第6小节:
(1)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生动有趣?说说你的理由。(预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青苔比作毛皮,很形象)
(2)这段话中连用了几个设问句?哪些句子是答案?读一读,想想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设问句,可以写出什么?(引发一连串的思考)
(3)是啊!用了一连串的设问句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你能否用上你搜集的关于大自然文字的资料,用上几个设问句也来写一写呢?(仿写设问句)
7.小结:同学们,作者就是运用了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将深奥的科学知识写得具体、形象、生动,使我们一下子就能读明白。大自然的文字好神奇啊,那么怎么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请大家读完第七小节后告诉老师。
(交流,预设: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
8.小结: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也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作者告诉了我们读懂大自然文字的方法,让我们也想走近大自然,去读一读这些有趣的文字。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以文带文,积累拓展
1.(出示戴巴棣《大自然的语言》)
读读这首诗歌,看看你又能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学生自由读,读后交流)
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这首小诗中有一个省略号,除了课文和这首小诗中,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说你是怎样懂得的?(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鼓励肯定学生搜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4.通过这两篇文章,对于成为我们积累知识的源头活水,你有什么启示?
交流:学习知识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在课本中,还可以到大自然中寻找,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文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认真观察的眼睛。(板书:善于发现、认真观察)
5.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找到源头活水?
预设:课外书、日常生活、网络……
6.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大自然的文字,还跟作者学到了写作方法。大自然丰富多彩,它蕴含着无限的知识,只要我们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许多的收获,因为“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比喻 善于发现
拟人
认真观察
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