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56年底,毛泽东曾说:“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此话针对的问题是( )
A.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三大改造中的过急过粗
C.浮夸风现象 D.“文化大革命”运动
2.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革命所必需的另一种艺术:灵活机动,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建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另一条道路”是指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3.中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C.1953年中共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4.大生纱厂是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其第一、第二纺织公司实行公私合营。这是出于( )
A.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C.“大跃进”的需要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相互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 D.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6.下图报纸标题,所反映出的“大跃进”运动中所犯的错误是( )
A.高指标 B.瞎指挥 C.浮夸风 D.共产风
7.“悼词花圈献碑前,周围广场尽萧然.总想恩人功和绩,理应哀痛泪连绵”.这首“藏头诗”悼念的历史人物是( )
A.刘少奇 B.彭德怀 C.周恩来 D.朱德
8.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
A.毛泽东、周恩来 B.毛泽东、邓小平
C.华国锋、叶剑英 D.华国锋、邓小平
9.根据以下关键信息:“1954年,北京,第一部宪法”,可以推断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0.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找到了以下资料,适合采用的有(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②第一批国产喷气式飞机③武汉长江大桥④大庆油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下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叙述错误的是( )
A.1958年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失误,所以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B.工业化起步于“一五”计划,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良好的开端
D.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严重的重大失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12.1956年,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个体手工业者达( )
A.60%以上 B.70%以上 C.80%以上 D.90%以上
13.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艰苦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有一些曲折和失误,下列不属于探索失误的是?( )
A.中共八大召开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4.1970年4月25日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电评论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15.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也留下深刻的印记。如钱文革、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四人中年龄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A.孙建国、周跃进、钱文革、刘援朝 B.刘援朝、钱文革、孙建国、周跃进
C.钱文革、周跃进、刘援朝、孙建国 D.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文革
16.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初步建立的事件是( )
A.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B.1956年,全国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C.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以上歌谣称赞的是( )
A.土地改革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建立互助组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8.2017年是“一五计划”完成60周年。“一桥二铁三公四厂”是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一桥”指武汉长江大桥,“四厂”有第一飞机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可见,“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 )
A.手工业 B.轻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重工业
1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中,被称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的是( )
A.生产合作社 B.公私合营 C.赎买政策 D.没收
20.造成下表中我国1957~1960年粮食人均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1949年
1957年
1960年
1962年
1970年
1980年
1997年
粮食人均(千克)
202
263
212
228
289
329
400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四五”运动
21.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990年曾经填过一首词《念奴娇》,其中里面有以下几句:“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下列哪一个人物是习近平在词中提到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党的好干部”? ( )
A. B. C. D.
22.“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是( )
A.1953年----1957年 B.1949年-----1954年
C.1953年-----1958年 D.1954年----1959年
23.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推动这一过程快速发展的直接因素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出现高潮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4.如今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56﹣1966年的严重失误留给我们的教训是( )
A.经济发展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 B.政府必须及时地平反冤假错案
C.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D.必须时时“以阶级斗争为纲”
25.下表反映了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商品零售额
95.8%
4.2%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简答题
26.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27.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2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在这一时期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变革?变革后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表明我国在这一时期又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变革?变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是否发生了变化?
(3)材料三的民谣反映的是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哪项改革?这项改革开始于什么地方?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概括出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综合题
29.根据下列材料和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⑴图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哪一天?(具体到年月日)有何重要意义?
⑵图二是哪一时期取得的重要成就?请列举该时期所取得的其它重要成就。(至少两例)
材料二
⑶材料二反映了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该事件何时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材料三
⑷材料三中的现象是什么时期出现的产物?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可以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重要的启示?
30.《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1979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计划叫什么?其核心任务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对经济建设的认识存在哪些问题?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1956年底,根据“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的信息,依据课本所学,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B项符合题意;土地改革于1952年底完成,A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浮夸风是大跃进运动的标志,这是我国在1958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之后的左倾错误,C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的党错误发动的一场内乱,D项也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故选B。
2.B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十月革命四周年》”“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四周年”应是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也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故B项符合题意;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损害了农民利益,不符合题意;C项是斯大林制定农业方面的政策,不符合题意;D项是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B。
3.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级阶段。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4.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从1954年起,国家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的方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考点定位】人教版八年级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
5.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故选D。
6.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在1958年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严重,图片体现的是不切实际的浮夸风。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题干的“悼词花圈献碑前,周围广场尽萧然.总想恩人功和绩,理应哀痛泪连绵”暗含了周恩来三个字,是文化大革命“四五运动”的“藏头诗”。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8.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妄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C项符合题意;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党中央派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开始主持党中央国务院的日常工作,邓小平做了不少整顿工作。它实质上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的系统纠正。AB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9.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C项符合题意;A项的时间是1956年,与题干“1954年”时间不符;B项的时间是1978年,与题干“1954年”时间不符;D项的时间是1949年,与题干“1954年”时间不符。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A
【解析】
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间实施的,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3年奠基兴建,
1956年建成并投产,是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②1956年,我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是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④大庆油田1959年9月发现,1960年4月打出第一口油井,不是一五计划建设成就。所以①②③属于一五计划建设成就,故选A。
11.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破坏,但还是取得一定成就的,故A项不正确。
12.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到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个体手工业者达90%以上,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都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重大失误。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主张,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所以A项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主义题干是否定性的选择,“不属于探索失误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明显的是探索时期的失误,由此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14.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70年4月”、“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电评论的是“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中国成为了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C项符合题意;A项时间是1964年;B项时间是1971年;D项时间是2003年。由此可知ABD三项与题干“1970年4月”时间不符。故选C。
15.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建国代表的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援朝代表的是1950-1953年抗美援朝,1958年大跃进时期可能起名字为跃进,文革代表的是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D项符合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故选D。
16.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初步建立,故B符合题意;A项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土地归农民所有,仍然是土地私有制;C项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D项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中改变土地私有制性质的改革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17.D
【解析】题干歌谣盛赞了“人民公社”比以前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好,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是典型的“左”倾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18.D
【解析】依据题文信息:“一桥二铁三公四厂”,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局面,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957年编制和实施了一五计划,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9.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改造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C项符合题意;B项不合题意;对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的是生产合作社的方式。A项不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但没有没收。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点晴:“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区分三大改造中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采取的方式,公私合营属于对对受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买政策是创新政策。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20.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7~1960年”及题干表格中显示的数字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是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挫伤了生产积极性,因此造成了1957~1960年粮食人均数量下降到建国时期的水平。故选B。
21.D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党的好干部”,结合课本所学,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D项符合题意;A项大庆铁人王进喜,不合题意;B项是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不合题意;C项是袁隆平,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2.A
【解析】根据题干“一五”计划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就经济恢复,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门类不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于1953-1957年,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A项符合题意;BCD的时间都不是一五计划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23.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故选B。
24.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56﹣1966年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我国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其失误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所以这些失误给我们的教训是经济发展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BD项是从文化大革命中得到的教训;C项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方针政策。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文化大革命失误的不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经济上的失误,教训启示应从经济角度总结,文化大革命属于政治上的失误,教训启示应该从政治、民主法治角度总结。
25.A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56年”及表格中“数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因此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大。所以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因此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6.三大改造的完成。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7.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28.(1)土地改革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变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4)土地制度的变革;恰当的农业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答出其中一点或者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材料一选自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所以,这里说的是土地改革。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材料中已经给出,即由“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做材料题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关键点。
(2)本题考查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5年”“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判断,这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土地所有制,由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的土地所有制,所以,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3)本题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大包干”可以判断这段材料说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综合概括能力。三则材料分别说的是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时期,制定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土地政策,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于农村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29.⑴1949.10.1 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任一点,意对即可)
⑵一五计划 沈阳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等
⑶1956年(底)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⑷大跃进时期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符合本国国情(言之有理即给分)
【解析】(1)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图一中的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的仪式,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新中国诞生了,其重大意义是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2)根据图二和所学可知,解放汽车是长春第一汽车厂的产品,而长春一汽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故图二是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的其他成就还包括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交通方面的成就有武汉长江大桥,三条入藏公路等。
(3)根据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工商业的改造完成时间都是1956年底,因此,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笔任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根据图片可知,材料三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全民大练钢铁,图中是为炼钢设立的小土炉,而大练钢铁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工业上的表现,图二漫画中巨大的胡萝卜反映的是农业上出现的浮夸分现象,这是大跃进运动在农业上的表现,因此材料三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时期;大跃进运动是在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总路线的影响下所犯的左倾错误之一,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失误是因为我们急于求成、没有认清国情,缺乏建设经验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我们可以从原因中获取相应的启示。
30.(1)(实现)工业化;一五计划;发展重工业.
(2)高速度(或急于求成),忽视或违背客观规律.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或实行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制定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工业强国.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工业化,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三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核心任务是发展重工业,到1956年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和材料二所给信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可知,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速度,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依据材料四所给信息“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1979年”可知,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第一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容可知,我们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要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可以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按照客观的经济规律办事等方面去思考。比如:制定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我国建设成工业强国等。
点睛: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容较广,范围大,但所考查的都是课文的基础知识,这就是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中存在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失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是1978年,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