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9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章节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医学界通过14C标记的C60发现了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断裂DNA抑制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则14C的用途是( )
A. 示踪原子
B. 电离作用
C. 催化作用
D. 贯穿作用
2.在下列关于近代物理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玻尔理论可以成功解释原子的核式结构
B.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原子的能量增大
C. β射线为原子的核外电子电离后形成的电子流
D. 铀元素的半衰期为T,当温度发生变化时,铀元素的半衰期也发生变化
3.下列哪些事实表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
A. α粒子的散射实验
B. 天然放射现象
C. 阴极射线的发现
D. X射线的发现
4.用X粒子轰击铝27(Al),产生钠24(Na)和α粒子.钠24具有放射性,可以进行人体血液循环的示踪实验,达到医学诊断的目的,它衰变后变成镁24(M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粒子是质子
B. 钠24发生的是α衰变
C. X粒子是中子
D. 钠24发生的衰变对人没有一点害处
5.放射性元素A经过2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后生成一新元素B,则元素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较元素A的位置向前移动了( )
A. 1位
B. 2位
C. 3位
D. 4位
6.下列关于He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e与H互为同位素
B.He原子核内中子数为2
C.He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
D.He代表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3个中子的氦原子核
7. 如图4所示为查德威克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实验示意图,由天然放射性元素钋(Po)放出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粒子流a,用粒子流a轰击石蜡后会打出粒子流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
A.a为质子,b为中子
B.a为γ射线,b为中子
C.a为中子,b为γ射线
D.a为中子,b为质子
8.最早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科学家为( )
A. 卢瑟福
B. 贝可勒尔
C. 爱因斯坦
D. 查德威克
9.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修材料,这些岩石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比如,有些含有铀、钍的花岗岩等岩石会释放出放射性惰性气体氡,而氡会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出α、β、γ射线,这些射线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及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根据有关放射性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取4个氡原子核,经7.6天后就一定剩下一个原子核了
B. 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和电子所产生的
C. 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在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也最强
D. 发生α衰变时,生成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4
10.关于近代物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普朗克发现了电子
B. 贝可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
C. 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氦原子
D. 爱因斯坦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其理论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征
11.如图,放射性元素镭衰变过程中释放α、β、γ三种射线,分别进入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表示γ射线,③表示α射线
B. ②表示β射线,③表示α射线
C. ④表示α射线,⑤表示γ射线
D. ⑤表示β射线,⑥表示α射线
12.放射性元素U衰变有多种可能途径,其中一种途径是先变成Bi,而Bi可以经一次衰变变成X (X代表某种元素),也可以经一次衰变变成Tl,X和Tl最后都变成Pb,衰变路径如图所示.则( )
A.a=82,b=211
B.Bi→X是β衰变,Bi→Tl是α衰变
C.Bi→X是α衰变,Bi→Tl是β衰变
D.Tl经过一次α衰变变成Pb
13.在下列4个核反应方程中,x表示质子的是( )
A.P→Si+x
B.U→Th+x
C.Al+n→Mg+x
D.Th→Pa+x
14.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造成了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碘I和铯Cs等放射性物质放射出的α、β、γ射线,会造成甲状腺疾病和神经系统损伤.下列有关放射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碘I发生β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产生的
B. 铯Cs的半衰期为30年,把核废料深埋可以使核的半衰期变短
C. 碘I的半衰期为8.5天,若取4个碘核,经过17天就只剩下1个碘核
D. 铯Cs经过两次α衰变和两次β衰变将变为碘I
15.以下几个原子核反应中,X代表α粒子的反应式是( )
A.He+Be→C+X
B.Th→Pa+X
C.H+H→n+X
D.P→Si+X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作光谱分析时只能用发射光谱,不能用吸收光谱
B. 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电离形成的
C. 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 铀核(U)衰变为铅核(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10次β衰变.
17.钍核Th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后变成铅核,则( )
A. 铅核的符号为Pb,它比Th少8个中子
B. 铅核的符号为Pb,它比Th少16个中子
C. 铅核的符号为Pb,它比Th少16个中子
D. 铅核的符号为Pb,它比Th少12个中子
18.有一系列衰变反应如下:X→Y →Z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放射性元素X经过6 h还剩下没有衰变,则它的半衰期为0.75 h
B. 若X是Z的同位素,则a=e
C.a不可能与c相等
D.a-e的最大值为8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α射线是由高速运动的氦核组成的,其运行速度接近光速
B. β射线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铅板
C. 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
D. β射线的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α粒子轰击铍核(Be),铍核转变为碳核(C).同时放出β射线
B.H与He是同位素
C. 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它的贯穿能力很强
D. 利用γ射线的电离作用,可检查金属内部有无砂眼或裂纹
第II卷
二、计算题(共4小题,每小题10.0分,共40分)
21.P是人类首先制造出的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为2.5 min,能衰变为Si和一个未知粒子.
①写出该衰变的方程;
②已知容器中原有纯P的质量为m,求5 min后容器中剩余P的质量.
22.放射性元素Ra衰变成Pb,需要经过多少次α衰变和多少次β衰变?试写其核反应方程式.
23.某实验室工作人员,用初速度为v0=0.09c(c为真空中的光速)的α粒子轰击静止在匀强磁场中的Na,产生了质子.若某次碰撞可看做对心正碰,碰后新核的运动方向与α粒子的初速度方向相同,质子的运动方向与新核运动方向相反,它们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通过分析轨迹半径,可得出新核与质子的速度大小之比为1∶10,已知质子质量为m.
(1)写出核反应方程;
(2)求出质子的速度v.
24.约里奥·居里夫妇因发现人工放射性而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发现的放射性元素P衰变成Si的同时放出另一种粒子,这种粒子是________.P是P的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示踪技术.1 mgP随时间衰变的关系如图所示,请估算4 mg的P经多少天衰变后还剩0.25 mg?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用14C标记C60来查明元素的行踪,发现可以通过断裂DNA抑制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因此14C的作用是作示踪原子,故选项A正确.
2.【答案】B
【解析】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原子的能量增大。
3.【答案】B
【解析】从原子核里放出射线,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4.【答案】C
【解析】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有:n+Al→Na+He,Na→Mg+e,故X是中子,钠的衰变过程是β衰变,属于核辐射,对人有伤害,故C正确,A、B、D错误.
5.【答案】C
【解析】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电荷数减小2,所以经过2次α衰变后电荷数减小4;同时,经过一次β衰变,电荷数增加1;所以元素A经过2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后电荷数减小3,则生成的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前移3位,故C正确,A、B、D错误.
6.【答案】C
【解析】He核内质子数为2,H核内质子数为1.两者质子数不等,不是同位素,A错误;He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B错误;He代表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氦原子核,核外电子数为2,故C正确,D错误.
7.【答案】D
【解析】 不可见的粒子轰击石蜡时打出的应是质子,因为质子就是氢核,而石蜡中含有大量氢原子,轰击石蜡的不可见粒子应该是中子,故D正确.
8.【答案】B
【解析】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故B正确,A、C、D错误.
9.【答案】B
【解析】半衰期是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A项错误;β衰变是核内中子转化来的,B项正确;γ射线的电离作用弱,C错误;对α衰变,质量数减少4,中子数减少2,D错误.
10.【答案】B
【解析】电子是汤姆孙发现的,故A错误;贝史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故B正确;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氦核流,不是氦原子,故C错误;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其理论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征,故D错误.
11.【答案】C
【解析】α射线实质为氦核,带正电,β射线为电子流,带负电,γ射线为高频电磁波,根据电荷所受电场力特点可知:①为β射线,②为γ射线,③为α射线;α射线是高速He流,一个α粒子带两个正电荷.根据左手定则,α射线受到的洛伦兹力向左,故④是α射线;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带负电荷.根据左手定则,β射线受到的洛伦兹力向右,故⑥是β射线;γ射线是γ光子,是中性的,故在磁场中不受磁场的作用力,轨迹不会发生偏转.故⑤是γ射线.故C正确,A、B、D错误.
12.【答案】B
【解析】由Bi→X,质量数不变,说明发生的是β衰变,同时知a=84.由Bi→Tl是核电荷数减2,说明发生的是α衰变,同时知b=206,由Tl→Pb发生了一次β衰变,故选B.
13.【答案】C
【解析】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P→Si+x中x表示正电子;U→Th+x中x表示α粒子,Al+n→Mg+x中x表示质子;Th→Pa+x,x表示电子,故A、B、D错误,C正确.
14.【答案】A
【解析】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同时产生一个电子,这个电子以β射线的形式释放出去,同时辐射出γ光子.故A正确;半衰期由元素本身决定,与原子核所处环境、状态无关,故B错误;半衰期是大量放射性原子发生衰变时的统计规律,对个别的原子没有意义.故C错误;根据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电荷数减小2,质量数减小4,一次β衰变后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那么Cs经过两次α衰变和两次β衰变,质量数减小8,而质子数减小2,将变为I.故D错误.
15.【答案】C
【解析】α粒子为He,由质子数和质量数守恒可得,C正确.
16.【答案】C
【解析】进行光谱分析也可以用吸收光谱,故A错误;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同时放出的电子,B错误;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C正确;U→Pb+xHe+ye,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得x=8,y=8,所以经过8次α衰变和8次β衰变,故D错误.
17.【答案】C
【解析】经过1次α衰变电荷数少2,质量数少4,经过1次β衰变,电荷数增1,质量数不变.则钍核Th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后电荷数少8,质量数少24,为Pb,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则中子数少16,所以C正确,A、B、D错误.
18.【答案】D
【解析】由公式N余=N原()知若放射性元素X经过6 h还剩下没有衰变,则它的半衰期为2 h,故A错误;发生α衰变是放出He,发生β衰变是放出电子e,所以X和Z不可能是同位素,B错误;若只经历β衰变,则a与c相等,C错误;若全是α衰变,则a-e的最大值为8,D正确.
19.【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发现了X、α、β、γ射线,经研究知道,X、γ射线均为电磁波,只是波长不同.β射线是电子流,α粒子是氦核,就α、β、γ三种射线的贯穿本领而言,γ射线最强,α射线最弱.
20.【答案】C
【解析】用α粒子轰击铍核(Be),铍核转变为碳核(C),根据质量数守恒、电荷守恒可知放出的是中子,不是β射线,故A错误;H与He的质子数不同,故不是同位素,故B错误;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穿透作用很强,可以利用γ射线的穿透作用,检查金属内部有无砂眼或裂纹,但由于γ射线不带电,无电离作用,故C正确,D错误.
21.【答案】①P→Si+e
②
【解析】①衰变的方程为:P→Si+e
②半衰期为2.5 min,则经过5 min后发生2次衰变,则容器中剩余P的质量为:m余=m=.
22.【答案】5 4 Ra→Pb+5He +4e
【解析】设经过x次α衰变,y次β衰变,根据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得226-4x=206,88-2x+y=82.解出:x=5,y=4.所以Ra经过5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而变成Pb,其核反应方程是:Ra→Pb+5He +4e.
23.【答案】(1)He+Na→Mg+H (2)0.225c
【解析】(1)核反应方程为He+Na→Mg+H.
(2)由已知得:α粒子、新核的质量分别为4m、26m,由动量守恒定律得4mv0=26m-mv,解得v=0.225c.
24.【答案】正电子 56天(54~58天都对)
【解析】衰变方程为P→Si+e,这种粒子是正电子.由题图象可以看出P的半衰期为14天左右,则4()mg=0.25 mg,得t=5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