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的基本进程: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起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世界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历程1、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过程?17——19世纪: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先发内生型,如英法美;后发外生型,如德意日俄)本时期,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如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坡仑法典等)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理性取代了愚昧和迷信。?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化道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二战后: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产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历史。1.近代前期文化的两个阶段三个层次两个阶段:第一: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 ?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 ? ? 第二: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 ?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三个层次;第一:技术成果(器物层)第二: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 第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2.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A、林、魏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作用在于;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面对现实,但重在思想而没有具体实践B、洋务派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质是立足封建主义,借助于西方物质文明,以谋求涉及王朝的自强;它突破了传统观念,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一定条件,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得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C、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 ?主张反对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其作用在于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展D、民主革命派 ?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具体现在三民主义。其作用在于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E、前期新文化运动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开展深入的反封建的斗争。作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①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③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始即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为己任,从党的“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到“七大”提出要把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建设起来;从建国前夕以恢复经济为中心任务,到1953年提出“一化三改造”的方针,其着眼点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首先是从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始的。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更是成绩卓著:作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决策。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共对自己的使命有了进一步认识。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却没有占统治地位。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土生道教的抵制B. 佛教盛行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C. 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批判D.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巩固
2.以下对于明清时期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传播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②造就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兴起 ③企图使中国人皈依基督教 ④对于明清的科技有一定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18 世纪在西欧得到进一步传播。下列对中国的儒家思想倍加推崇的人是
A. 孟德斯鸠 B. 卢梭 C. 狄德罗 D. 伏尔泰
4 中国古代“中学西传”现象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根源是
A. 统治阶级的鼓励提倡 B. 中世纪西方的愚昧与黑暗
C.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世界领先 D. 中国古代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
5.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形成“西学东渐”局面。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 B. 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冲击
C. 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抵御外国侵略 D. 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6. 洋务派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进行了洋务运动,其最成功、最有远见的重要活动是
A.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C. 创办近代新式海军 D. 创办新式学堂,首开留学教育
7 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引进后,集中地体现在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三民主义 C. 中国同盟会章程D.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法令措施
8“西学东渐”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真正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的是
A. 社会主义 B. 民主与科学 C. 资产阶级新文化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作为政治附庸的中国教育发生变化始于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0近代中国人民与西学中所倡导的民主政治屡屡擦肩而过。其根本原因是
A. 民主政治不适合中国人的习惯 B. 中国近代政局动荡
C. 中国没有政治民主化的历史条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缺乏民主化的基础
1 我国古代“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重大影响;近代前期“西学东渐”不断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的具体表现和主要影响是什么?
(2) 近代前期, “西学东渐”是怎样一步一步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的? 其深刻影响是什么?
(3) 试分别分析“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这两种文化交流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4) 今天中国传统“中学”重新受到世界的关注,用之解决现代社会的世界性问题。请举两例简要说明。
2.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对人类法治建设的进步有着巨大贡献。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其孙)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大明律》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会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五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2)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从古代到近代、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
3.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回答:(1)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3)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
4.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位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1)“器物”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 (2)“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主张有何不同? (3)“观念”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认为,当陈独秀一派思想家在此时得到“伦理的觉悟才是根本觉悟”的反省时,才算达到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完整境地。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4)在近代中国,晚清政府为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也进行了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试列举这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的名称,谈谈你对晚清政府现代化的认识。 5.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与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这三位伟大人物紧紧相连。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三次巨变产生的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 (2)三次历史性巨变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概括指出三位伟大人物对中国现代化的突出贡献。 (4)三次巨变都伴随着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三位伟人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试概括三位伟人向“外人”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和最终结果。
(1) 印刷术西传促进了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指南针西传为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火药及火药武器的西传摧毁了封建城堡和骑士阶层。宋元时期三大发明的西传促成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2)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路;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军事;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维新改良,推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倡导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族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倡导思想解放。近代前期的“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脉络。 (3)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时中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学西传”现象。19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西方”,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形成“西学东渐”局面。
(4) ①近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生态灾难使世界各国环保主义者关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②以人为本,人文关注正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时尚准则。
2.(1)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2)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为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
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3)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4)进步:材料一、二是封建社会法制,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没有政治权利;材料三、四是中国建设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要求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材料五是社会主义法制,基本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3.(1)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2)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文化创新。
4.答:(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实业方面,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兴办近代工业风气;军事方面,创办了新式陆军和海军,增强了国防力量;教育方面,创立了同文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外国书报等,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人才;外交方面,创立外交机构,促进了与外国的交往。因此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起步。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辛亥革命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新文化运动。理解:①器物层面技术资源的现代化必须与制度和观念层面非技术资源的现代化配套,没有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同步变革,器物的变革只能落于浅尝辄止的表面文章,最终归于失败。②“伦理觉悟”的反省,其目的不在观念变革的形式本身,而是求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协调。这是对“体用”关系认识的突破和深化,它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不只是需要移植西学的“用”,还必须在“体”上实现社会结构性的转换。 (4)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坚持“中体西用”,不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是这些调整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些调整是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5.(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2)①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潮;这个时期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已得到史学家的确认。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国家政权性质、架构和功能性的转换。“一五”计划建设的提前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观念文化的变革,给一度徘徊的社会主义实践注入了新的生机,被激活的生产力向国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发展潜力。 (3)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封建帝制,积极投身实业救国。毛泽东: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领导人民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订社会主义宪法。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按“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等。 (4)孙中山仿效欧美“走美国的路”,毛泽东“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