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引入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不管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都开始走向
没落,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不管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都开始走向没落,是什么原因我中华文明开始走向没落,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去探寻其中的一些原因
1.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一、明朝的建立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家庭困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当和尚。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无庙可归的他就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时间:
建立者:
朝代:
都城:一、明朝的建立2.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明太祖老年像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明朝
应天(南京)明朝疆域图 假设你是朱元璋,来自社会底层,又历经磨难 ,你打算如何治国家?(这江山好似刚刚到手的滚烫的地瓜)
朱元璋肯定也是搔断了很多头发。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2.强化皇权的目的及措施:为了巩固统治
措施:1.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2.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强化皇权的原因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3.官制改革——政治方面 在地方,①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行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分封诸王的目的)。“三司”,是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坐站跪3.官制改革——政治方面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皇帝 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目的),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思考:行省制度始于什么朝代?丞相设立于什么朝代?明朝唐朝秦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特务机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锦衣卫印 电影《锦衣卫》海报(晨)
京官沉重地说:
夫人,我要上朝去了,今天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呀!呜呜呜……
(暮)
京官欢快地说:
娘子娘子,我今天终于又活着回来啦!!!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为分散兵权(目的),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作用)。3.官制改革——军事方面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 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相关史事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1.范围“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朱熹,南宋儒家代表人物。 2.答题格式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图为考场和看榜图)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在于:
钳制了思想,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3.“八股取士”的弊端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明末学者)顾炎武禁锢思想,摧残人才。“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八股取士对我国的思想、科技、文化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股取的影响。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四.经济的发展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1.农业的发展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西红柿 辣椒
花生 向日葵四、经济的发展2.手工业的发展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丝织品山茶禽鸟图
景德镇青花瓷明嘉靖青花花
鸟纹梅瓶 明缂丝仇英水
阁鸣琴图局部 明缂丝宜春
帖子嵗朝图 四.经济的发展 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3.商品经济的活跃上面两图晋商故里,下面两图微商故里基础巩固
AD1.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2、明代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必须复习的内容( )
A.唐诗 B.宋词 C.四大名著 D.四书五经
3、花生、土豆、等农作物是在哪个朝代被引进中国的(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明朝 D、 清朝
4、明代时,盛产青花瓷并且畅销海内外的是( )
A、苏州 B、景德镇 C、长安 D、北京CB5.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6.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A.东厂?? B.西厂?????C.锦衣卫????D.内阁
7.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创设和废除分别是( )
A.秦朝和明朝 B.汉朝和明朝
C.秦朝和清朝 D.唐朝和清朝A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