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6-03 14: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百家争鸣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等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学派之间互相问难进行辩论;二是游说诸侯。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
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
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
国籍: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履历: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游说诸侯,但没有机会,最后退居讲学。
成就: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名言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身 。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夫。 1、核心思想:仁政学说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3、人性论:人性本善
4、义利观:先义后利孟子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2、《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3、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思想的影响知识链接: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荀子生卒年:( 前313年?—前238年)
国籍:赵国人。
履历:曾在稷下学宫讲学,晚年专
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
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
成就: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先秦
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明天人之分”
“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
礼法并施 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一致。在很长的时期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荀子的思想为何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他与孔孟的思想有何区别?思考题:荀子思想的地位和影响影 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为政以德性相近
习相远“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仁政”学说人性本善“民贵君轻”
义利观礼法并施人性本恶朴素的唯物思想墨子生卒年:(约前468—前376)
国籍:鲁国人。
履历:墨子精于工技,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成就: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家 1、“兼爱”、“非攻”(政治思想)
2、“尚力”、“节用”、“节葬”
 墨子的思想主张易中天认为,墨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双赢观念,“我去年在北京和龙永图对话,他问现代社会提倡的双赢在传统文化中有没有,我说有,在墨子那儿。墨子说,你爱别人,别人就爱你,你害别人,别人就害你。你为什么要做害人的事?你害人的结果是别人也害你,是双输。你为什么不去做对别人有利的事情?你这么做,别人也会对你有利,这就是双赢。”易中天认为,墨子的思想宝贵在于他谈到了利。“这一点我一直认为是墨家比儒家高明和深刻的地方。儒家喜欢抽象的谈道德,要把道德和功利截然地对立起来,讲利的就不能讲义,讲义的地方就不能讲利。而墨子留给我们的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维护别人的利益,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我们也要保障别人的幸福。”止楚攻宋:
公元前440年前后,墨子约29岁时,楚国准备攻打宋国,请著名工匠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墨子听到消息后非常着急,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壮弟子,帮助宋国守城;一面急急忙忙,日夜兼行,鞋破脚烂,毫不在意,十天后到达楚的国都郢。
墨子对楚王说:“鲁班制造的攻城器械不是取胜的法宝。大王如果不信,就让我与他当面演习一下攻与守的战阵,看我如何破解它!”楚王答应后,墨子就用腰带模拟城墙,以木片表示各种器械,同鲁班演习各种攻守战阵。鲁班组织了九次进攻,结果九次被墨子击破。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器械还有剩余。鲁班认输后故意说:“我知道怎么赢你,可我不说。”墨子答道:“我如道你如何赢我,我也不说。” 楚王莫名其妙,问:“你们说的是什么?”墨子义正辞严他说:“他以为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但是,我早已布置好,我的大弟子禽滑厘能代替我用墨家制造的器械指挥守城,同宋国军民一起严阵以待!即使杀了我,你也无法取胜!”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楚王攻宋的念头,楚王知道取胜无望,被迫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思考题 为什么墨子的思想能在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而在战国以后却遭受冷落呢?评价 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生卒年:(约前369-前286年)
国籍:宋国人。
履历: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
职,“终身不仕” 。
成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庄子庄子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题意解说 无用之用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庄子的思想主张 一、世界观——“齐物”
二、人生观——“逍遥”
三、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对庄子思想的看法 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
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的生活方式。
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
态度,过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
的自由“无所恃”。比如:“相濡以
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在思想史上有重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评价生卒年:(约公元前280—233年)
国籍:韩国人。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
履历: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成就: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 秦王嬴政是他的忠实“粉条”曾说,若能见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法 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 样的政治观点?1、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2、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请思考:韩非的思想影响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年中,韩非的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理论基础。兵 家《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如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等;
《孙子兵法》,先后被译为英、法、德、日、俄、意、西班牙等十多种语言文本,被公认为“兵学圣典”、“世界兵经之最”。,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商战和人际关系处理上有重要借鉴意义。《孙子兵法》
孙武撰,孙武,春秋齐国人。《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孙膑与兵家孙膑,生卒年月不详,齐国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后遭同学庞涓嫉妒,被其设计诱骗至魏国,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著作,《孙膑兵法》
孙膑军事思想一、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灵活利用战略战术。二、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百 家 争 鸣 的 影 响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
(仁)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无为)
法家: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思考题: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自我测评1.列举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观点。返 回返 回1.儒家。孟子主张:“仁政”、“重民”、“性善论”。荀子提出: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和“礼教”、“礼法并施”以治国。
2.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3.道家。庄子提出:“齐物”观点,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与顺
从自然的观点。
4.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反对“是古非今”,提倡变法革新。
5.兵家。孙膑受《孙子兵法》影响,又广泛吸收了法家和其他
各家的思想,构建了影响后世的军事思想理论。自我测评返 回返 回2.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战国时期学术分裂,百家争起,自由讨论学术和发展见解,于是形成了既彼此争鸣又互相吸取的局面。
百家争鸣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以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影响深远的促进作用。
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示。知识注解韩非所说的“法”(基本),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
韩非说的“术”(工具), 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
韩非所谓的“势”(权威),其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用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