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检测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48分)
1.“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明史》。材料中的皇帝是( )
A.朱元璋 B.朱允文 C.朱棣 D.朱由检
2.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能考中科举做上高官,这是因为明朝实行( )
A.举荐制 B.官位沿袭制 C.八股取士 D.祖制
3.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图一中的横线部分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政治 B.思想 C.经济 D.军事
4.一次,明初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家中有没有请客,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满意地说:“你没有骗我。”这个故事实质上说明 ( )
A.宋濂对明太祖很忠诚
B.明初君臣关系很和睦
C.明初利用特务机构监视臣民
D.宋濂是皇帝的忠顺奴仆
5.“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这幅挽联要称颂的是( )
A.文天祥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岳飞
6.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之后,在台湾设置机构,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该机构是( )
A.台湾县,隶属浙江省 B.台湾府,隶属广东省
C.台湾道,隶属福建省 D.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7.明朝时期丝制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要想了解云锦的制造工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
8.在西藏,达赖(驻前藏拉萨)和班禅(驻后藏扎什伦布)掌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领袖,但他们“并受成于驻藏大臣”。据此可知 ( )
A.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B.西藏地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C.汉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清政府尊重藏族地区宗教信仰
9.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整理出右边的大事年表。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应是清朝( )
A.君主专制强化 B.边疆地区巩固
C.抗击外来侵略 D.盛世帝国危机
10.1763年2月12日,大雪纷飞的除夕夜,在邻家阵阵的喜庆爆竹声中,清朝一位文学巨匠凄然辞世。当时的一位诗人曾赋诗哭之:“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请判断,这位辞世的文学家是( )
A.罗贯中 B.曹植 C.曹操 D.曹雪芹
1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明长城(如右图)蜿蜒6000余千米,她的东西起止点是 ( )
A.东起嘉峪关,西至鸭绿江
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12.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踏着歌声的节奏,把我们带进“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的纷繁复杂斗争场面中的是( )
A B C D
14.在康、雍、乾三朝对一切文字著述,只要认为触犯了君权,或者有碍于自己的统治,便被目为“狂吠”、“异端”、“悖逆”,必兴大狱,置之重典。表明实行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 )
A.控制思想 B.巩固统治 C.言论自由 D.发展文学艺术
15.右图人物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下面关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提出“均田免赋” 的口号
B.攻入北京,建立大顺政权
C.攻入西安,推翻明王朝
D.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
16.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段“地值千金”的是( )
A.松江 B.苏州 C.南京 D.无锡
17.某历史小组选用下面四幅图片及相关知识制作网页,下面最能反映网页主题的是( )
《盛世滋生图》 《乔家大院》 《胡雪岩》 《清明上河图》
A.古代印刷业的发展 B.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C.古代城市的繁荣 D.古代商业的发展
18.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19.时珍曰:绿豆“厚肠胃,治头痛,治痘毒,利肿胀”,该介绍出自( )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伤寒杂病论》 D.《千金方》
20.绵阳市平武县城内的报恩寺被誉为“深山故宫”,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当地土司在北京故宫完工后不久,仿照其样式而修建。请判断它修建的时代应该是( )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21.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22.下列四幅军事题材的绘画作品反应的历史事件都捍卫了中华民族利益,请按时序进行排列( )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抗倭图 ④雅克萨之战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2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 B.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交融加强
C.封建社会繁荣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4.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影视剧、主人公及其功绩相符的一组是 ( )
A.《贞观长歌》——唐玄宗——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三省六部制
B.《赵匡胤》——宋太宗——取代后周,建立北宋
C.《忽必烈传奇》——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
D.《康熙王朝》——康熙帝——抗击沙俄侵略,维护领土完整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25.(20分)明清时期,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发展到顶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6分)结合所学分析其目的。(2分)
材料二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
(2)说出上述材料描述的机构名称及其职能。(4分)结合所学分析该机构设立的作用。(2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体现明清统治者怎样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4分)对此你有何看法?(2分)
26.(12分)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都有了新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清代全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
材料二 材料三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03
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清朝开荒执照
(2)从以上材料中可以得到什么历史信息?(4分)分析材料二、三反映的信息之间的关系。(2分)
材料四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3)根据材料四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2分)当时与晋商相匹敌的商帮是?(2分)
27.(20分) 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忧。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一下信息,能从材料中得出的在括号内划“√”,不能从材料得出的划“×”。(4分)
①郑和由明成祖派遣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 )
②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
③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浩大,在世界史上前所未有。( )
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清朝疆域图完成下列填空:
①A处设立的机构名称是:_____________。(2分)作用是:______________。(2分)
②在B处设立___________。(2分)
③1885年清朝在C处设立__________。(2分)
④D处名称_________。(2分)
材料三 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起到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朝实行的政策是?(2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策对中国的消极影响。(4分)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检测题习题解析
第I卷 选择题
1.【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太祖”“明史”可知该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故选A。
2.【答案】C【解析】题干中“明朝……只会背诵四书五经”可知考查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为八股取士。故选C。
3.【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措施是不同朝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故选B。
4.【答案】C 【解析】题干中朱元璋对宋濂在家的情况了如指掌,是因为有锦衣卫监视。故选C。
5.【答案】B【解析】材料中“驱逐荷虏”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故选B。
6.【答案】D【解析】本题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清朝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故选D。
7.【答案】C【解析】题干中“工艺百科全书”指《天工开物》。故选C。
8.【答案】A【解析】从题干材料中“达赖、班禅并守成于驻藏大臣”可知,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故选A。
9.【答案】B【解析】从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出是清朝对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措施。故选B。
10.【答案】D【解析】从题干“清朝文学巨匠”可以排除掉A罗贯中元末明初,B曹植C曹操东汉末年。故选D。
1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都可知明长城东西起止点为: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故选B。
12.【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远至外蒙、俄国、日本”可知晋商经营范围广,远至海外。故选C。
13.【答案】A【解析】题干中“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诸葛亮)智绝”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描绘总结。故选A。
14.【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认为触犯了君权,或者有碍于自己的统治”,统治者的各种措施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故选B。
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李自成起义的相关知识,B选项应该为攻入西安,C选项为攻入北京,D选项是努尔哈赤的事迹。故选A。
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商业发展的掌握,清朝商业都市有北京、江宁(南京)、苏州、扬州、广州等,但符合题意的是苏州。故选B。
17.【答案】D【解析】四幅图片都反映的是商业发展的内容。故选D。
18.【答案】C【解析】A选项是秦朝的措施,B选项是隋朝开始的,且不符合“鉴于大臣专权”的题意,D选项是清朝的措施。故选C。
19.【答案】B【解析】题干中“时珍”指李时珍,著作为《本草纲目》。故选B。
2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明朝故宫完工后不久”可知它修建的时代是明朝。故选D。
2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选D。
22.【答案】C【解析】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1662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是乾隆,抗击倭寇是在明朝,雅克萨之战在清康熙年间,先后顺序为③①④②。故选C。
23.【答案】D【解析】A选项应该是汉朝,B选项应该是宋朝,C选项应该是隋唐时期,再联系单元标题,明清时期的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故选D。
24.【答案】D【解析】A选项唐太宗,B选项应该是宋太祖,C选项应该是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故选D。
第II卷 非选择题
25.(1)【答案】措施: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在地方,设三司。(共3点,一点2分)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治。(2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示意图在中央,皇帝之下只有六部没有丞相可知措施一为“废丞相,权分六部”,另设“厂卫”,可知措施二位设置厂卫特务机构;在地方,设三司。
(2)【答案】机构名称:军机处(2分);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意思相近即可,2分)。君权进一步强化(2分)。
【解析】从材料“军机大臣”可知该机构是军机处,军机处的职能为辅佐皇帝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和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清朝通过设置军机处是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解析】明朝采取八股取士,清朝实行文字狱,从思想上加强对人们的控制(任意答到两点得4分);看法:这些措施加强了君权,有利于当时的封建统治,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思想、学术和社会发展与进步(2分)。
【解析】两则材料分别体现明朝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实行文字狱以加强思想控制。这些措施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有一定的巩固作用,但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6.(1)【答案】特点: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2分)。
【解析】根据材料中“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可知织机从一张到二十余张,说明手工业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手工工场。
(2)【答案】信息:材料二,清朝耕地面积不断增加(2分);材料三,清朝实行开荒政策,鼓励农业生产(2分)。关系:清朝的开荒政策的实行是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之一(2分)。
【解析】从材料二耕地面积的数据变化可以得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材料三清朝开荒执照说明政府奖励垦荒,发展农业。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3)【答案】新现象:出现大商帮(2分)。商帮:徽帮(2分)。
【解析】从材料晋商旅蒙商号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新现象是商帮的出现。与晋商匹敌的是江南徽州的徽商。
27.(1)【答案】①× ②√ ③× ④×(各1分)。
【解析】①郑和由明成祖派遣说法正确,但材料未体现;③图二只能体现宝船大,不能体现船队规模;④说法正确,但材料只体现了郑和船队到达的地点,而不能体现“友好往来”。
(2)【答案】①驻藏大臣(2分);作用: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2分)。②伊犁将军(2分)。③台湾府(2分)。④钓鱼台(2分)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清朝管理边疆的措施等基础知识及对课本图片的掌握。清朝在西藏地区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置台湾省。D处为钓鱼台。
(3)【答案】政策:闭关锁国(2分)。消极影响: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任答一点得2分)导致中国的闭塞,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
【解析】从材料中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