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一中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段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命题:姜莉 审核:集体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81分)
1.下列有关中国原始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②在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形成规模③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④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下列哪一工程的巨大功效
A.都江堰 B.白渠?? C.郑国渠? D.漕渠?
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朝诗人的这首 《 调笑令 》 反映的工具是
4.“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所反应的生产方式属于
A.人们集体劳动 B.小农经济 C.封建庄园经济 D.个体农业经济
5.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
A.各诸侯国的变法 B.井田制的瓦解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新税法的推行
6.下列关于西周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归各诸侯国的国君所有 B.全国的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
C.实质上是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D.确立了西周的社会生产关系
7.有关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国有土地所有制②君主土地所有制③地主土地所有制④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均田制的推行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北魏时期 D.明清时期
9.史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 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① 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② 往往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③ 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④ 封建政府能够彻底消除
A. 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③
1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12.普遍用煤冶铁是在
A.汉代 B.北宋 C.南宋 D.唐代
13.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开始于
A.南北朝 B. 唐朝 C. 明朝 D.清朝
14.“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15.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以下选项中最早出现上述现象的应该是
A.西汉的长安 B.唐朝前期的洛阳 C.北宋的开封 D.南宋的临安
17.“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这句话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之 D.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18.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不包括
A.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B.城镇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倒退
C.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帮 D.徽商和晋商成为最有实力的商帮
19.“(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材料反映出明代
A.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B.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D.对外贸易发达
20.关于清朝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B.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C.是对外商加以种种限制的政策 D.其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21.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因为小农经济
A.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B.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在世界上的声望和地位
C.兴衰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是否稳定
D.稳定与否是后世对封建统治者褒贬的依据
22.体现江西景德镇制造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史实是
A.官办手工业工场 B.民间小手工作坊
C.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的民营劳动组合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3.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4.新航路开辟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最主要是因为
A.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B.人类开始由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C.证明了地圆学说 D.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开始出现
25.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其集中表现为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C.雇佣劳动力增加 D.封建地主阶级衰落
26.早期殖民扩张的双重作用是
A.资本主义发展,封建主义衰落 B.欧洲发展兴旺,亚非拉贫穷落后
C.大西洋国家发达,太平洋地区落后 D.欧美兴旺发达,亚非贫穷落后
27.17世纪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
A.海盗劫掠 B.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C.贩卖黑人 D.发展种植园
28.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最大影响是
A.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促进了英国重工业的发展
C.标志着英国工厂制度的确立 D.使机械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29.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30.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A.毛纺织业 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C.棉纺织业的发展中 D.蒸汽机的发明中
31.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科技与生产力的结合加强 B.发生范围十分广泛
C.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 D.各国统治者重视的程度加强
32. 民族工业在发展中依赖外国或封建主义的庇护,其根本原因是
A.民族资本薄弱 B.封建势力强大 C.资本主义强大 D.由社会性质决定的
33.“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 1300 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 10 万匹。”这说明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兴办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将外商排除出中国市场 D.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
3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是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而产生
C.不是手工生产而是机器生产 D.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35.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出现民族工业的背景是①外商企业的刺激②洋务企业的影响③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6.下列属于官僚资本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有 ① 采取物资管理制度 ② 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③ 侵蚀、排挤和打击 ④ 掠夺劳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7.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原因不包括
A.日军在沦陷区的掠夺 B.美国商品的大量涌人
C.官僚集团的压榨 D.官僚资本的不断膨胀
38.日伪政权对沦陷区采取的经济掠夺手段有:①对工矿业的掠夺和控制 ②垄断控制金融 ③实行物资管制制度 ④掠夺大量劳动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39.近代以来,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民主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略
40.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社会特有的服饰景观是
A.长袍马褂 B.西服革履 C.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D.华冠儒服
41.广东南海《不缠足会草例》的首创者是
A.康有为 B.张之洞 C.谭嗣同 D.梁启超
42.近代中国出版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被称为“中国的 《 泰晤士报 》 ”“中国的 《 纽约时报 》 ”的报纸是
A.《 申报 》 B.《 民报 》 C.《 时务报 》 D.《 点石斋画报 》
43.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给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是 ① 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 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③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节奏 ④ 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4.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起步于
A.外国的在华航运业 B.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
C.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D.中国的民族工业
45.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A.自建的胥唐铁路通车 B.自己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C.民国时期把商路的建筑权收归国有 D.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修建铁路
46.中国政府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A.上海 B.台湾 C.南京 D.北京
47.读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的干涉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48.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隐患最主要的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49.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所以从美国波及到世界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危机,主要是因为
A.美国是世界经济和货币体系的中心 B.美国的工业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C.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是世界最大的股票市场
D.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50.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51.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完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52.下图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中有利于促进就业、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通过工业复兴法
C.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D.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53. 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这句话主要是针对
A.剥夺美国公民的自由竞争权力 B.新政强制企业恢复生产
C.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生产 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革
54.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的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缴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余粮
A.全部上缴国家 B.只能由政府收购
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二、材料解析题(19分)
55.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39年1月到1740年6月,北欧瑞典的货船“哥德堡号”开始首次广州之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哥德堡号”到东方的航路早在16世纪初就已开通,为开辟这条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哪几位?(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条航路开辟的积极经济影响。(1分)
材料二 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3分)其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三 “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材料四 1913年至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1914年前,面粉每年入超。从1915年起,变为出超。1915年至1920年,面粉出超量由0.2895万吨增至17.2485万吨,增加了59倍以上。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也有48.4万余枚,增长了157.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了188.9%。
(4)材料四说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情况?(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4分)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55.
(1)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2分)
影响:东西方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
(2)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输出;武力威逼。(3分)
动力: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外部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和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4分)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4)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处于黄金时期。(2分)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政府建立,民资社会政治地位提高;民国政府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民国政府倡用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