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文档属性

名称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6-05 17: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
涅夫戈尔巴
乔夫苏联成立—
苏联解体-1922.12.30
1991.12.2120世纪苏联的主要领导人有哪些?俄国十月革命1917 年11月(俄历十月)列宁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 材料一: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材料二: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三: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A、政治和军事上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3/4国土被敌人占领;B、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在三年的国内战争期间,苏俄人民是怎样战胜国内外敌人的?A、军事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的进攻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B、经济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外交上:
与德国签定《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非常时期” “非常政策”严峻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外内容评价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极端困难)祖国母亲在号召 1918年9月,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下,苏维埃共和国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
你参加红军了吗? 列宁的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内容 1、农业:2、工业:3、贸易:4、产品分配: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 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5、劳动方面:3、目的 (1)直接目的:解决战争的危机,巩固政权。(2)主观目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列宁选集》4、评 价历史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失 误:1921发生经济政治危机,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1年春,苏俄所面临的形势: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农民不满、工人罢工、士兵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的反对。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和水兵的叛乱,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探索之路……材料五: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1、背景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 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
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内容政策(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平均主义)(按劳取酬)3、内容(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固定粮食税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工资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理解历史4、特点和实质(1)特点:
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实质: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胜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原理: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水平5、评价:1、积极方面:2、消极方面: (1)实践: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2)理论: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