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文档属性

名称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6-05 18: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思想 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政治 路线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组织
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伟大
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文革:“阶级斗争为纲”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新领导形成新道路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三条路线的
拔乱反正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开始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万里与安徽农村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要吃米,找万里。”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万里同志是立了大功的。1977年6月到1980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率先搞起了“省委六条”,既而做出“借地度荒”、“联产计酬”、“包产到户”等一系列决策,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万里晚年用了“惊心动魄”四个字来描述这段经历,他说:“安徽的农村改革是在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政治风险,挣脱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的情况下进行的,步履十分艰难!” 口述历史与历史研究 口述者:周曰礼  吴象 记录者:凤凰卫视农村为什么要改革?
周曰礼 :万里下去调查。到一个农民家里,遇见一个老头,带着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坐在稻草堆上。旁边生产队队长向老头子介绍,这是省委的万书记来看你了。老头一听万书记来了,一下站起来,身上一丝不挂。万里当时很奇怪:“你们两个小姑娘怎么也待在家里啊?”生产队长讲她们也没有裤子穿。   穷则变,变则通农村为什么要改革?
  吴象: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那农民把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万里感觉到我们就连这样低的要求都没有满足,我们有愧。我们现在一些干部把老百姓都忘了,过去,山区的老百姓对我们的贡献太大了。现在,老百姓还这样艰苦,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穷则变,变则通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30

前 周曰礼 :农民呢,在下地的时候爱干不干的,实际上是一种怠工,我跟万里同志讲,农民的消极怠工情绪很厉害。万里听了以后讲他是搞城市工作的,像北京的好多地方都是他指挥过的。他说要拿出80%的精力来抓农业。 人民公社体制,农民缺乏自主权,搞平均主义,挫伤生产积极性。(责、权、利脱节)改革方向:让权放利,实行责、权、利统一长时段与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改革土地私有、自主经营、按劳分配集体化土地公有、集体经营、平均主义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自主经营、按劳分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特点 周曰礼 :据专门去调查的同志讲,这个事情是有,是在一个纸烟盒上反面写的,当时也没有当回事,后来增产了,也受了表扬了,就不知道纸烟盒弄到哪儿去了。现在人家要来采访一下,要这个原件,就另外弄了一张纸写。纸比较新,人家看着也不像,小岗穷得连这样一张纸也拿不出来,这表明农民的穷苦到了什么程度!这时候万里还不知道,也没有人给他汇报有这么一个小岗。 农民为温饱自发进行改革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特点 吴象: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个草案、加快农业发展那个草案都很好,但是里面有两句话,还留着一个尾巴,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实际上在观念上把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看作是一回事。农民为温饱自发进行改革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周:1980年5月30日邓小平的一个讲话,头两句就是,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变化很大,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大包干当时是包产到组,邓小平就把这个事情肯定了下来。   
自发的改革得到中央肯定,改革从点到面扩展到全国  吴:1980年发生了包产到户的全国大辩论,吵得很厉害。5月31日,邓小平发表了一个讲话,肯定了肥西、凤阳这两个地方包产到户的做法,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思想不解放。这当然是一个最大的支持。
1981年12月间,在胡耀邦的提议下,万里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1982年1月,1号文件发布,吴象说第一个1号文件作为1号文件带有偶然性,但是它给包产到户上了社会主义的“户口”。万里的“地方粮票”,终于变成“全国粮票”了。 自发的改革得到中央肯定,改革从点到面扩展到全国“包产到户,万里第一、紫阳第二、周惠第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经过: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
——光绪皇帝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调动了,改变了,推动城市改革.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空前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改革实际上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邓小平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吃“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失去活力。增强企业活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转移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概况 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
2.1980---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四个经济特区。
3.1984----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福建的福州)
4.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海南为经济特区。
5.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6.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从1979 年到1990年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还是办特区好,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 1979-4思考: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背景不同:
目的不同:
结果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开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