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质课件:22张PPT+教案+视频朗诵)

文档属性

名称 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质课件:22张PPT+教案+视频朗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4 08:38:12

文档简介

初一语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20、古代诗歌五首
课题
《古代诗歌五首》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
2、借助课文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中哲理。
3、品读重点字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理解《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其五》中经典名句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课文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中哲理。
2、品读重点字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理解《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其五》中经典名句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学习内容
《登幽州台歌》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语:
失意人生,狭路相逢
这是一个失意人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
故事的主人公仪表堂堂,大有作为,然遇人不淑以及直言不讳,惹来诸多猜忌之音:
首先在谏言期间,不受重视,深陷囹圄;
其次在参谋期间,自告奋勇,饱受株连;
幸而在忧愤之间,奋笔疾书,得有佳诗;
在走投无路,报国无门后,陈子昂忧愤万分,悲从心出,终于站在幽州登楼台前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登幽州台歌》
二、【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陈子昂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官场上的潮起潮落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幽州台”或“黄金台”成为圣明君主广揽贤才的象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3、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
怆然(chuàng) 涕下(tì)
2、读出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读懂诗意
登幽州台歌
前①不见古人②,后③不见来者④。
念⑤天地之悠悠⑥,独怆然⑦而涕⑧下
(1)注释:①前:过去
②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③后:未来
④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⑤念:想到
⑥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⑦怆然:悲伤的样子。
⑧涕:眼泪
(2)诗歌大意:向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
想到那苍茫天地悠悠无 限 ,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3)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意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四、【诗歌鉴赏】
你觉得此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一个“独”字是“孤独”之意,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怆然而涕下”,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悲愤情态。
2、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感情?
(1).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2).对英明君王的渴盼。
(3)、生命短促
(4).表达了人生的孤独、寂寞、悲凉
板书: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空间的阔大
独怆然而涕下 抒发感伤
五、【合作探究】
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结合全诗分析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参考答案:
诗人通过营造苍凉悲壮的意境,刻画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两句俯仰古今,追忆早已逝去的明君,感慨无缘见到后世的英豪,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出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小结归纳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久远;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之阔大。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显得个人之渺小。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凄凉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六、【主旨归纳】
文章主旨:
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课件22张PPT。失意人生,狭路相逢这是一个失意人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
故事的主人公仪表堂堂,大有作为,然遇人不淑以及直言不讳,惹来诸多猜忌之音:
首先在谏言期间,不受重视,深陷囹圄;
其次在参谋期间,自告奋勇,饱受株连;
幸而在忧愤之间,奋笔疾书,得有佳诗;
在走投无路,报国无门后,陈子昂忧愤万分,悲从心出,终于站在幽州登楼台前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登幽州台歌》
了解作者——陈子昂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官场上的潮起潮落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幽州台 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幽州台 燕昭王招贤“幽州台”或“黄金台”成为圣明君主广揽贤才的象征。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写作背景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huàngtì读出节奏 前 不 见 古 人,
后 不 见 来 者。
念 天 地 之 悠 悠,
独 怆 然 而 涕下。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④。
念⑤天地之悠悠⑥,独怆然⑦而涕⑧下①前:过去
②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③后:未来
④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⑤念:想到
⑥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⑦怆然:悲伤的样子。
⑧涕:眼泪诗歌大意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向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 限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意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1、你觉得此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悲愤情态。 1.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2.对英明君王的渴盼。
3、生命短促
4.表达了人生的孤独、寂寞、悲凉 2、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感情?内容解析:1、孤独 2、生之短促 3、怀才不遇}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时间的久远空间的阔大个人的渺小抒发感伤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结合全诗分析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合作探究参考答案:
诗人通过营造苍凉悲壮的意境,刻画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两句俯仰古今,追忆早已逝去的明君,感慨无缘见到后世的英豪,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出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结合全诗分析 小结归纳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________;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________。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显得个人之______。第四句描绘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________的气氛。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________而感到________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时间之久远空间之阔大孤单寂寞悲哀苦闷苍凉悲壮报国无门孤独凄凉渺小文章主旨: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继位,国内一派凄凉景象:田地荒芜,房屋倒坍,百姓在废墟上啼饥号寒。昭王奋发图强,决心复兴燕国,他深知治理国家,最要紧的是多延揽众多的人才,有了人才能百废俱兴。但如何觅求贤才,昭王苦苦寻思,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为此,昭王不耻下问,很诚恳的去向郭隗请教,说:“先生,咱们燕国现在势单力薄`国破民穷,是无法向宿敌齐国复仇的。我很想找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能人,来帮助我革新政治,振兴国家,而后洗刷我们的奇耻大辱,请先生教我,该从何处着手?”郭隗答道:“大凡能成帝业的君主,总是与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在一起;能行王道的君主,总是与得心应手的臣子在一起;而那些亡国之君,围绕着他的势必是一些庸庸碌碌的奴才。如果君主能放下架子,礼待那些德才兼备的士人,甘当他们的学生,那么,非但他们会心悦诚服的出力效劳,还能吸引强十倍`百倍的贤才前来投奔,这是自古以来治理国家`获取人才的规律。大王您如能在招聘到贤才后屈身上们求教,大家看到您思贤若渴,那些有本领的人一定会像百川汇海似的源源而来。”郭隗接着讲了一个故事:
古时有个国君,打算用千斤去求千里马,但3年也没买到一匹。一名内侍自荐为国君去购买。3个月以后,辗转打听到千里马的消息,可惜刚一赶到,那匹马已死了。内侍就用500金把死马的头买了回来。国君大怒,说:“我要得是活千里马,谁让你用500金卖了个死马头?”内侍从容答道:“死马头还花了500金,何况活马呢?天下知道这消息,就会把骏马送上门来的。”果然,不到一年,千里马就送来了3匹。
讲完这个故事,郭隗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大王您如果真想招贤纳才,不妨就从我身上做起,让天下人都看到,像我这样不才的人尚且受到您如此的尊重,何况那些德才大大超过我的人呢?这样国内外的贤才就会不远千里向我国聚集了。”
于是,燕昭王按照郭隗的主意,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住。昭王每天都要像学生请教老师那样前去探望。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英才荟萃,国势渐盛 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真是人才济济,邹衍是阴阳五行家,当时已名闻天下。他在齐国时就受到尊重;周游魏国时,魏惠王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赵国时,平原君侧着身子走路来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尘,毕恭毕敬。燕昭王迎接邹衍时,比魏赵更为恭谨。`他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入坐时昭王主动坐在弟子坐上,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昭王特意为邹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其居住讲学。后人因此便用“拥慧先驱”和“碣石宫”这两个词语来比喻用优厚待遇尊礼贤才。昭王的这些做法应起了很大的反响,投奔燕国的士人更为踊跃。聚集于燕都辅助赵王振兴燕国的众多士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要数乐毅。乐毅是名将乐羊之后,才学出众,深通兵法,曾被荐为赵国官吏,为了躲避赵国内乱,便到了魏国。他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随生向往之心。正巧一次乐毅为魏出使燕国,昭王十分恭敬地客礼相待,乐意颇受感动,决意留在燕国,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委以国政和兵权。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接连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一天,燕国王宫里的内侍和卫兵都在交头接耳的议论,燕昭王为何一反常态,竟怒气汹汹地把太子打了二十大板。原来太子受了大夫骑劫的挑唆,向昭王进谗言,说大将乐毅费了三年工夫还打不下齐国的莒城和即墨两个地方,是乐毅阴谋以恩德感化两地的齐国百姓,等齐民真归顺了,乐毅便可当上齐王。昭王始终认为乐毅是知己,一听此话便蹦了起来,给太子一顿好揍,指着太子的鼻子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畜牲,说:“先王的仇是谁给咱们报的?乐毅的功劳简直没法说,咱们把它当作恩人还不够尊敬,你们还要说他的坏话!就是他真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
昭王责打了太子后,立即派使者拿节杖去见乐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感动,对天起誓,情愿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此后,乐毅更加尽心尽力地为燕国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