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件:22张PPT+教案+视频朗诵)

文档属性

名称 20、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件:22张PPT+教案+视频朗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2 16:58:19

文档简介

初一语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20、古代诗歌五首
课题
《古代诗歌五首》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
2、借助课文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中哲理。
3、品读重点字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理解《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其五》中经典名句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课文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中哲理。
2、品读重点字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理解《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其五》中经典名句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学习内容
《登飞来峰》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语:
飞来峰的传说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二、【文学常识】
1、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灵隐路法云弄1号。飞来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
明人袁道曾盛道:“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据前人记载,飞来峰过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湮没。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
三、【整体感知】
1.读诗歌,读准确,读出节奏感。
登 飞 来 峰
王安石
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问 说 鸡 鸣/ 见 日 升。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
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注释;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诗意:飞 来 峰 顶 有 座 高 耸 入 云 的 塔 ,听 说 鸡 鸣 时 分 可 以 看 见 旭 日 升 起 。
不 怕 层 层 浮 云 遮 住 我 那 远 眺的 视 野 ,只 因 为 我 站 在 飞 来 峰 顶 ,登 高 望 远 心 胸 宽 广。
四、【合作探究】
1、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两句描写景物,后两句抒发情怀
2、生品读前两句。 前两句写景,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峰上古 塔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 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侧面烘托了飞来峰的高。
3、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补充资料: 飞来峰高168米。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
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
背景链接
《登飞来峰》作于宋仁宗皇枯二年(1050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卑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临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阔大情 怀,这首诗可看作是实行新法的前奏。
诗人借此抒发了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4、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的忧虑,而诗人却强调“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时的气度和决心,寄寓 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课堂小结:
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五、【课堂巩固】
1.《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同样意境的语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与之容易混淆的诗句是?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课件22张PPT。登飞来峰北宋 王安石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飞来峰的传说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飞来峰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灵隐路法云弄1号。飞来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
明人袁道曾盛道:“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据前人记载,飞来峰过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湮没。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 飞 来 峰
王安石
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问 说 鸡 鸣 见 日 升。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1.读诗歌,读准确,读出节奏感。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结合注释,读懂诗意。读懂诗意。 登 飞 来 峰
王安石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闻 说 鸡 鸣 见 日 升。 飞 来 峰 顶 有 座 高 耸 入 云 的 塔 ,听 说 鸡 鸣 时 分 可 以 看 见 旭 日 升 起 。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不 怕 层 层 浮 云 遮 住 我 那 远 眺的 视 野 ,只 因 为 我 站 在 飞 来 峰 顶 ,登 高 望 远 心 胸 宽 广。 1、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合作探究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描写景物抒发情怀 2、生品读前两句。 前两句写景,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峰上古 塔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 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侧面烘托了飞来峰的高。
3、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4、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资料: 飞来峰高168米。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
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 背景链接《登飞来峰》作于宋仁宗皇枯二年(1050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卑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临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阔大情 怀,这首诗可看作是实行新法的前奏。诗人借此抒发了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4、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5、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对即可)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课堂小结1.《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同样意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课堂巩固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 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见日出。
C、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 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B与之容易混淆的诗句是?《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