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02 19:1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历史第一次阶段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使用时间:3.28—29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城邦的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的改革。他力图解决的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 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 D.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
2.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初的雅典公民,要想提高自己的等级位次,其最直接的途径是(   )
A.提高军事才能 B.锻炼演讲水平
C.迅速积累财产 D.培养参政意识
3. 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D.?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4.(题文)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5.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  )
①统一度量衡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实行二十级爵制 ④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  )
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C.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D.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7.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收 ②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③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 ④鲜卑贵族大臣普遍支持学习“汉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8. 北魏孝文帝主动实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9.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10.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原因有( ?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11.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哪个原因( ?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D.?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12.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C.?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D.?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
13. 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蒙昧时代,主要是因为(   )
A.?社会经济凋敝   ?B.?政治四分五裂?????
C.?王权极度衰弱? ?D.?教会神权统治
14.马丁·路德曾说,“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使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这表明马丁·路德(  )
A.主张“信仰得救”,给人以精神的自由
B.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求建立民族教会
C.鼓励人们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
D.批判神权统治,否定宗教礼仪,鼓吹人性解放
15.“西方宗教革命与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   )
A.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强化了上帝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实现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D.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
16. 19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很少 B.交通运输发展很慢
C.农奴制的阻碍 D.国内市场狭小
17.“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其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B.其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
C.其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管理 D.其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18.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下列关于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全国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
B.废藩置县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废除藩国,设立府县,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
D.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0.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其核心是( )
A.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社会平等 B. 用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C. 用西方基督教改造日本本土的宗教 D. 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国家军事化
21.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清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B. 都保留了君主专制统治
C. 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D. 都确认农民得到少量的土地
22.日本明治维新的同时,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30年后强大起来的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要增加先进的军事装备 B.先进的生产力要有相适应的土壤
C.近代化首先是军事上的近代化 D.先进的社会制度是近代化的根本前提
23.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主要是因为变法( )
A. 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B.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C. 没有得到地方官有效支持
D.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24.有人指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师法俄日的戊成变法,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在辛亥革命前的近半个世纪,中国在磕磕绊绊之中已艰难地启动了这一新的历史进程。贯穿“这一新的历史进程”的主题是( )
A. 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 B. 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C. 使社会走向开放文明 D. 维护清朝统治秩序
25.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
A. 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 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 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D. 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
二、材料题(共4题,50分)
26. ( 12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是什么? (4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27.(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这两项改革措施分别是为了改变北宋怎样的局面?(4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4分)
(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和真实意图。(4分)
28.( 1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3)惟有他一人具有罢免与复任主教之权。
(8)惟有他一人享有使用帝王仪仗之权。
(12)他有[上帝]所赋予废黜帝王之权。
(18)他所批准的判决,除他自己以外,不得由任何人撤销。
(19)教皇本人不受任何人审判。
(22)罗马教会从未犯过错误,也将永远不犯错误,《圣经》可为证明。
——节选自《教皇敕令》
材料二 我尽可能厉行清规戒律。我习惯于蜗居在乡下,清算着我的罪孽;我一遍又一遍地忏悔;我一丝不苟地照规矩苦行;而且我的意识保持着自省……我尝试着用人类的药方——人的传统治愈良心的疑虑和困惑,越使用这些药方,我的良心里滋生的不安和忧虑就越多。
——马丁·路德
材料三 自此以后,上帝又从壁垒森严的神龛之中回到了人们的心灵,复又成为欧洲信心与进步的内在动力,从而将欧洲文明带上了一条近代化之路。
——《文明启示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4分)
(2)为解决心中的疑虑,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主张?(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卡尔文提出与马丁·路德不同的主张?(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4分)
29.( 12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
——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8分)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4分)
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历史第一次阶段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C
B
B
A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A
A
C
A
A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D
C
C
二、材料题
26、 ( 12分 )【答案】(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2分)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分) (2)条件:商鞅军功(1分);梭伦财产。(1分) 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2分)
(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2分)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2分)
27、(12分)答案:(1)“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4分)
(2)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4分)
(3)主要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维新。真实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4分)
28、 ( 14分 )答案 (1)原因:不满教皇专权;不满教会特权;质疑教会的清规戒律。(4分,两点即可4分)
(2)主张:提出“信仰得救”;提出《圣经》至上原则;建立廉俭教会。(4分,两点即可4分)
不同主张:先定论。(2分)
(3)理解: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推动了欧洲近代化。(4分,两点即可4分)
29、 ( 12分 )【答案】(1)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4分)
意图: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提高行政效率。(4分,两点即可4分)
(2)教训: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打击面过宽,不能树敌过多;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4分,两点即可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