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主备人: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阅读、自学、知识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表达能力;通过激励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和中国的现实,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三、教学难点
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理解
四、教学多媒体
多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自学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一张图片《历史在重演,世界需要什么?》)2018年4月,美英法对叙利亚发动袭击,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贾法里在联合国大会上据理力争,怒斥美国以谎言为由发动侵略战争,劣迹斑斑。但他发言一开始,美英代表就已经离席。然后展示一组近代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相关图片,总结出近代我国的外交特征,得出结论: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开始了新一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让我们一起来来了解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二环节:目标展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第三环节:自主尝试
学生自学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外交政策和周恩来对我国外交带来的新局面,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二)、探究展示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外交政策
史料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史料2 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
史料3 下图是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教师: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宣告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学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新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外交环境?
学生: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教师:当时中国面临严峻的外交形势,在这样的外交环境中,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外交成果?
学生: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展示下面表格,让学生了解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知识。
提出时间
1953年
提出者
周恩来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首次确认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影响
被多数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探究1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究2 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学生广泛讨论后老师点拨:
(1)五个原则相互联系,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出发点,引申出各项原则;又以“和平共处”原则作为总目标,以其他原则为保障。作为一个整体,五项原则又全面概括了国家间关系及交往的基本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尊重、平等、和平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心声,在那个充满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时代里,以尊重、平等、和平为核心理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股春风,温暖了世界各国的心灵,因此能够赢得各国的支持和认同。
第五环节:展示质疑
史料1 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到达万隆机场受到热烈欢迎。
史料2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教师:亚非会议是何时召开的?这次会议有何特点?
学生:1955年,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教师:在亚非会议上,中国作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教师: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你知道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同与异有哪些吗?
学生:同:遭遇相同;愿望相同。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建设道路不同。
(三)提升检测
第六环节:点拨提升
中国外交有政策,独立自主为原则,
领土主权不侵犯,别国内政不干涉。
平等互利搞建设,和平共处五原则,
万隆会议在印尼,共产主义遭攻击。
周总理,把话讲,“求同存异”定大局,
国际地位在提高,日内瓦会议显实力。
第七环节:达标检测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D 、1955年万隆会议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D 、1955年万隆会议
3、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第八环节:课堂作业
1.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
A.求同存异原则 B.互不侵犯原则
C.平等互利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
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
的最典型范例是 ( )
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D.与苏联建交
3.关于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与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D.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六、板书设计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1)在教学中注重使用多媒体资源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材料使用得比较广阔,增强了学生对整体历史的感知,对把握和学习好历史大有帮助;(2)学习内容与现实联系较多,学生有较多的知识储备。
2.不足之处:外交体现的是国家层面的战略,理论性太强,学生年龄小,有些内容不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