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所记历史人物曾七下西洋,犁波耕澜数十万里,点燃15世纪的文明曙光,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他是如何完成这一壮举的?由此导入
导入新课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路线及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3.认识郑和远航是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西洋”在哪里啊?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史料: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逃到)海外,欲踪迹之(寻找惠帝的下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阅读材料,指出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追查惠帝的踪迹;展示国力,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造船技术的提高、航海技术的进步提供技术支持
郑和本人的才能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示意图
(1405-1433)
刘家港
明代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
越南
孟加拉
马来西亚
印度
沙特
索马里
印 度 洋
西洋:
活动:
①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系;
②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亚非各国
丝绸、瓷器、茶叶等
珠宝、香料、药材等
中 国
郑和船队访问
许多国王、使臣随船回访
中 国
亚非各国
贸易的伙伴
“西洋”人民热烈欢迎东方的使者郑和
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船队所到之处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之旅”,郑和也因此享有“和平大使”的美誉。
远航意义
连一连:将邮票和所反映的主题连起来
B、郑和到了东南亚,他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A、郑和受到非洲黑人的热烈欢迎,当地居民并把长颈鹿赠送给了郑和。
C、郑和到了阿拉伯,把我们国家的丝绸和瓷器送给了当地的人民,传达了我们的友谊。
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
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阅读表格,思考,和哥伦布的航海活动相比,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特点?
郑和下西洋,时间长,规模大,航海技术先进,是历史上的空前壮举。和哥伦布的航海相比,郑和下西洋是友好之行。
时间长
规模大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发现美洲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四次
人数 27800人 1000人——150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丈,宽18丈,即长151米,宽61米。 旗舰长24米,宽6米。
戚继光抗倭
什么是“倭寇”、“倭患”?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②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倭患”的背景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 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倭寇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
明中期统治腐败,海防松弛,浙闽沿海卫所,“战船,哨船十存一二”,士卒也只剩4/10。”
——《明史·朱纨传》
当时明朝的不少官僚、富豪也下海经商,其中一些官僚、奸商以及沿海海盗与倭寇相勾结,为虎作伥,趁火打劫,使倭寇更为嚣张。
——《中国历史· 七下》
为什么倭患愈演愈烈?
明中期统治腐败,海防松弛,浙闽沿海卫所,“战船,哨船十存一二”,士卒也只剩4/10。”
——《明史·朱纨传》
当时明朝的不少官僚、富豪也下海经商,其中一些官僚、奸商以及沿海海盗与倭寇相勾结,为虎作伥,趁火打劫,使倭寇更为嚣张。
——《中国历史· 七下》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知识探究
台州
登州
福建
广东
九战九捷
抗倭的经过
组建戚家军---台州大捷---进军福建、广州---消除倭患
抗倭形势图
① 组建“戚家军”,创造“鸳鸯阵”,
②浙江平倭:台州大捷;
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俞大猷合作剿倭。
结果:
倭患基本解除,抗倭斗争取得胜利
戚家军
目的: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措施: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 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结果: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知识探究:如何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
比较“岳家军”和“戚家军”的异同点。
①相同点: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②不同点:抗击对象不同。“岳家军”对抗的是我国少数民族,其间属于民族内部矛盾。而“戚家军”对抗的是外国人,其间属于国家之间的矛盾。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_______________的居住权。
葡萄牙
广东澳门
1553年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到岸上晾晒货物,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并不断扩张在澳门的势力。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从此与祖国母亲天各一方。
哭泣的澳门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的对外关系
和平交往
国力强盛
国力日渐衰落
战争冲突
国力的强弱影响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提供了重要基础。
今天,继承和发扬郑和和平友好、互惠互利的理念,中国积极倡导海上新丝路,致力于推动沿线地区的共同发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丝路共赢
明朝前期国力强,郑和七次下西洋。
首航出发刘家港,浩浩荡荡向西洋。
非洲东岸去贸易,红海沿岸好风光。
二十八年七远航,和平大使美名扬。
中期国弱倭寇狂,将军出征鬼哭嚎。
葡人奸诈骗澳门,而今港澳谱新篇。
海上丝路助共赢,巨舰航母保太平。
巧记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