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景物的近大远小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铅笔、水彩笔、蜡笔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学情分析
透视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五年级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理解力、观察力相对较弱,透视知识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透视现象的感知以及切身体验来形成相应的感性经验,把握透视规律,理解透视现象形成的本质。再通过直观演示表现方法,化难为易,将规律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透视原理,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照片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
1. 师:同学们,老师这遇到了一个难题,需要同学们帮一下忙,谁能把老师的这几棵树安排在公路的两侧?
2. 师: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3. 老师也带来一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发现铁轨的变化了吗?远处的铁轨本身是不是真的变窄变细了呢?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它们越远就越小了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近大远小”。(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
1. 教具演示。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如图①)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如图②)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不明显还可以将教具一端靠近学生的眼睛,以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师(梳理提问):这些树大小一样肯定没错吧?看来可以肯定树木的尺寸没有变化,可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树却是近大远小的,这究竟是什么原理呢?(生:讨论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
[教具1] [教具2]
2. 揭示原理。
师:物体反射的光透过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人的视觉有一定角度,靠得近的景物能够遮挡的视觉角度大,离得远的景物能够遮挡的角度就小,因此,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本身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板书:错觉)
3. 互动游戏。
(1)师:下面考考你们,看下老师这里的两个小朋友,我们是从哪个角度看他们,才会看到这样的形象?(俯视人物形象)
活动3【活动】图片观察,验证透视规律,学习表现
1. 跟我找。
师:原来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么只要是我们视线里的事物就应该都存在这样的规律。跟老师来找一找,这些图片中你找到这样的规律了吗?在哪儿?
①大片向日葵。学生很容易发现向日葵花盘的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适当引导观察远处山坡上的树木与向日葵的大小比较,得出结论,近大远小适用于所有景物。
②林荫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路面、树木梳理出“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处的清晰,远处的模糊”等同原理的透视规律。
③学生在园林中写生的场景。请学生找找画面中的“近大远小”。(包括人物、墙壁、格窗、长廊、柱子等。)
师:像这样近大远小的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明显的例子?
2. 跟我学。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确定近大远小的现象无处不在,那么怎样能准确地表现出来呢?先跟老师来看一看透视分析图。带领学生观察示意图,简单了解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水平面和垂直面近大远小的规律示意线。
3. 跟我画。
师:有了这几个法宝概念,表现一个林荫道就容易多啦。(正立面林荫道)
教师示范:在黑板上利用几个点进行简单的构图。
师:现在谁来帮我在道路两边种上树?请学生上来用大笔调色确定道路两侧树木的位置,画出主干,充分体现垂直面透视示意线的作用,教师帮忙快速表现枝叶,完成风景速写。
师:瞧!一条幽静的林间小路就展现在眼前了,简单吗?现在请同学们在你准备的小卡片纸(或厚的有色便利贴)上,用炫彩棒或彩色笔快速地把你看到的林荫道简单勾勒出来。(时间要控制好,二至三分钟即可。过程中提醒学生只要画出示意图就可以了。师挑两三幅速度较快且表现准确、画面有明显的纵深感的小纸片放在投影下点评。)
活动4【活动】作品赏析,巩固透视规律,拓宽视野
课件展示风景名胜摄影、中外名画、生活中的设计、同学的画四组图片。
第一组:风景名胜摄影(天安门,长城,引导寻找近大远小现象,展示示意图。)
第二组:中外名画(中国画《大漠之舟》,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引导观察不同角度的近大远小的表现。比如油画那幅可以设计提问:这幅画里近大远小的透视线和林荫道有什么明显的不同?纤夫们在往画面的哪个方向走?画家站在纤夫们的哪一边看到这样的情景?)
第三组:生活中的设计(建筑上的巧妙设计,课本中展示的两例墙画。引领感受近大远小的巧妙利用,可以产生奇妙的效果,以实例展示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散思维)
第四组:同学的画(《门前的路》《小巷深深》,从奇妙利用回到表现目标,明确今天的作画内容)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再次寻找不同角度的近大远小,感受透视规律的无处不在;典型图例的欣赏变枯燥规律为奇妙利用,激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
活动5【作业】作业要求,表现近大远小,评价总结
1. 提出作业要求。
(1)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画你生活中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2)用你擅长的画法作画,提倡用色彩直接表现,可以选择水粉色或者炫彩棒、油画棒。
2. 绘画题材参考。
师:老师搜集了一些在生活常见的景象,可以给你们的画面作一些参考。
3. 展示与评价。
将学生的作业布置成展,师生共同点评,侧重画面的纵深感、景物的正确透视。对角度不单一、色彩表现大胆有层次,特别是在近大远小的基础上还表现出“近清远糊”的作品要善于发现并加以褒赞,给学生正确的色彩表现方向的指引。
课件26张PPT。景物的的近大远小植树小游戏请你试着在这条路旁种上树。远处的铁轨真的变小了吗?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近大远小的现象呢?人的视觉有一定角度,离得近的能够遮挡的角度就大,离得远的遮挡的角度就小。 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近高远低
近宽远窄
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哪些透视现象?小组讨论消失点视平线北京名胜古迹说说你知道的天安门?
找找哪里体现了近大远小?北京名胜古迹说说你知道的长城?
找找哪里体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绘画中的近大远小绘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处处在学生作业[作业内容]
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命题,独立创作“近大远小”的画面内容。
[作业要求]
1.构图合理,将近大远小的关系表现在画面上。
2.色彩运用大胆,注意远处、近处色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