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比较型考题的应付策略
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19世纪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种最本质的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意识本身、因而也就是人的一切有意识生活也会是不可能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相关的历史概念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通过比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近年来,在各类的历史考试中,比较型题目频频出现,引起了广大考生和教师的关注。本文拟从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三个方面入手,对比较型考题及其应付策略作一探讨。
一、比较型选择题的应付策略
高考资源网
[例题]
与科举制度下的官学相比,洋务运动中所办新学堂的特点在于( )
A.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
B.毕业生不在清政府中任职
C.不由清政府派官吏管理
D.不再讲授“四书五经”
[应付策略]该题属于并列型的比较题,一般是列出同一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概念,要求答题者通过分析比较探索其本质的规定性,找出其异同。它的应付策略主要有两步:第一步,审题,找出其比较点。在该道考题中,题干的比较点主要是“科举制度下的官学”和“洋务运动中的新学堂”的比较,出题者的意图是要我们加深对洋务派所办的新式学堂的理解,指出其新的内涵;第二步,分析答题思路,筛选有关史实。通过审题,我们可以看出,该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把握好“科举制度下”和“洋务运动”两个时间概念,因此,考生的脑海里就必须立即浮现出教材上关于科举制度下和洋务运动中学校的有关史实,并结合选项,通过比较,就可以很快得出答案A。
二、比较型材料题的应付策略
[例题]
材料一
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
材料二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中共中央向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1958年5月)
材料三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在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则要大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1967年11月6日)
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从 1956年中共八大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哪些变化?影响如何?
②据材料二、三,从八大二次会议到“文化大革命”,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又有哪些变化?在实践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应付策略]该题属于在不同情境下的同一历史概念的比较,其特点是通过比较,弄清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差异及其本质的规律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的广阔性、灵敏性。该题的应付策略基本上和比较型选择题的应付策略相同。第一步,审题,提炼中心内容。考生可以先把材料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然后再结合所提的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相关的中心词句,特别要提醒一下考生的是要特别注意每则材料后的注释或材料的来源。如,第一则材料后的来源——1956年中共八大,这些提示或注释往往是解题的关键,也最易为考生所忽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本题所提供的材料反映的同一个历史概念是从1956年9月的八大到1967年11月中共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这是解答本题的一个关键。第二步,结合教材的有关史实,根据所提的问题,打好草案,逐个解决。根据材料的提示,考生应立即回忆教材相关史实,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再结合材料,有步骤、有层次地解答。在本题中,关于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考生可以结合教材和材料的史实,较容易地答出。但这种变化的影响,则相对较难,它要求考生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以后的历史进程等多方面把握,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不过,只要考生紧扣材料,结合教材,再略加发散,估计问题也不会太大。
三、比较型问答题的应付策略 高考资源网
[例题]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应付策略]本题也属于并列型的比较题。对于这一类的问答题,首先,我们应进行审题,特别应注意引文的意思以及题干所暗示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内容等。在本题中,时间为明清(主要为明代前期),人物为郑和、达伽马等人,内容主要为郑和下西洋。其次,根据题目,与教材挂上钩。考生在审完题后,应立即联想到《中国古代史》“明朝的对外关系”及《世界近代现代史》“新航路开辟”两个章节的相关内容。第三,应筛选要点,史论结合,对题作答。在解答本题时,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考生比较:①郑和下西洋和达伽马等人远航目的的差异。②是两者性质的差异。③为各自历史影响的差异。④是双方远航的不同结果原因的深层次分析比较。这四个方面的比较,有的是可以从材料中找到线索,如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可从材料中“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得到启示;有的比较则要依靠教材内容,如达伽马等人的远航目的、性质等,都要从教材中找线索;有的比较甚至还要依据别的学科内容。如对达伽马等人航海的结果原因分析时,则要运用到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相关知识。
所述,比较型题目的解题步骤我们可以用两个W来表示,第一个W是what(什么),即要从考题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等相关信息;第二个W是Why(为什么),这主要是要求考生在审题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和教材的有关史实,依据题目,挖掘比较双方的深层次差异,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当然,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任何解题技巧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没有坚实的历史知识基础,所有的解题技巧都如水中之月,空中楼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