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景物的近大远小 课件(20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景物的近大远小 课件(20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04-02 22:26:11

文档简介

5.景物的近大远小
1新设计
采用欣赏、分析、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其规律
采用课件展示,教师演示,学生制作小学具等教学手段完成教学。
2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探究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2、尝试在作品中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提高观察能力,造型表现能力。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到了视觉写实时期,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观察到透视这一现象。在绘画心理上,也不再满足低幼阶段随意幼稚的描绘,而是更追求现实的真实。
4重点难点
感受生活中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
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景物的近大远小
观察图片(做广播操的人近大远小)
教师谈话:近大远小是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个有趣的透视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景物的近大远小”
板书:景物的近大远小。
活动2【讲授】分析透视规律
播放ppt课件,展示林荫道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大小、高低、宽窄的变化。教师设问:这些变化有规律吗?知道什么是透视吗?根据学生回答,在白板上进行填空:近 大 远 小 ;近 高 远 低 ;近 宽 远 窄 ? 教师谈话:我们看景物时,近处的很清楚,远处的呢?学生齐答:不清楚。教师讲述:对,这叫做近实远虚。我们把景物这种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实远虚的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活动3【讲授】讲解视平线、消失点和心点
怎样把这种视觉感受表现在画面中呢?这里我们还要讲到两个概念:视平线和消失点。
首先,出示图片1《颐和园长廊》,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画出视平线和消失点,并画出一侧柱子的两端与消失点之间的连线,学生清晰的看到柱子高低的变化。
活动4【活动】艺术实践活动
拿出范画学校甬路,请同学们将画好的大小不同的树贴在甬路上,使之符合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活动5【讲授】作品欣赏
名胜古迹中的近大远小,绘画中的近大远小,摄影中的近大远小。
活动6【练习】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要求: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画你生活中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用你擅长的画法作画,可以用色彩直接表现,选用水粉、炫彩棒、油画棒,也可以使用碳素笔画一幅线描。
提示学生构图饱满,颜色要有变化。
活动7【活动】展示与评价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说说自己表现的是什么?是怎样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的?说一说哪幅作品有不足,要怎么改动?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
活动8【活动】课后点评
课例点评:
《景物的近大远小》课后点评
------评析叶信妍老师执教的《景物的近大远小》
评课人:辛集市辛集镇第十小学 主任 郭彦琴
叶信妍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一位美术老师,她常年坚持书法绘画的练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本人和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省市级各类奖项。叶信妍老师执教的这节《景物的近大远小》是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五年级的孩子到了视觉写实时期,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观察到透视这一现象。在绘画心理上,也不再满足低幼阶段随意幼稚的描绘,而是更追求现实的真实。叶老师执教的《景物的近大远小》这节课具有如下特色:
· 深入浅出 接近学生思维
这节课深入浅出的向学生阐述了近大远小这一透视现象,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
·语言简洁 易于理解
在讲解环节中,用简洁的绘画语言描述视平线和消失点,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用过多精确的专业语言去解释。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各类作品让学生加深对透视的认识与理解!
·实践活动 激发创作欲望
在实践活动中使抽象的概念得到具体的运用,使“近大远小”的表现有法可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作品欣赏 增强信心
作品欣赏环节逐步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解决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叶信妍老师这节课气氛活跃,师生情感交融,节奏不紧不慢,环环相扣,问题恰到好处,引导不温不火,整节课教学目标在润物无声中达成。
课件20张PPT。

景物的近大远小 远方的铁轨真的变窄了吗 你找得到近大远小吗?除了近大远小,你还发现了近( )远( )。视平线消失点名胜古迹绘画作品中的近大远小
↑有趣的摄影作品作业要求 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画你生活中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用你擅长的画法作画,可以用色彩直接表现,选用水粉、炫彩棒、油画棒,也可以使用碳素笔画一幅线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