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景物的近大远小 课件(23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景物的近大远小 课件(23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04-02 22:27:22

文档简介

5.景物的近大远小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学具进一步体会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归纳出在生活中其他类似的规律,初步尝试掌握简单的表现透视规律的绘画方法。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表现身边景物的近大远小变化,画出纵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学情分析
透视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五年级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理解力、观察力相对较弱,透视知识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透视现象的感知以及切身体验来形成相应的感性经验,把握透视规律,理解透视现象形成的本质。再通过直观演示表现方法,化难为易,将规律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并学会表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等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透视现象的表现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欣赏图片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身边的风景,初步感知景物的近大远小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周末或是节假日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走走吗?(生:喜欢)
师:我也喜欢,老师今天还给大家打来了其他同学出游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草原、花朵、长城、站台等图片)
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景物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大家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景物的近大远小”(出示课题)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亲身体验,揭示原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直观体验,真正理解近大远小现象产生的原理。)
1.教具演示。
一张卡纸上画一正方形,剪开三边,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边的变化。
师:咱们都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仔细老师手里的正方形,感受四条边有什么变化?
生:离我们近的一条边好像比远处的一条边长
师:因为我们眼睛的特殊构造,离我们近的物体遮挡的视角大,看到的影像就大,离我们远的物体遮挡的视角小,看到的影像就小。正方形的四条边本来是一样长的,可透过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却是近处的长远处的短。
2.互动游戏。
师:为了让大家更能近距离的体验,请大家拿一支笔,用手遮挡住一只眼睛,把笔慢慢放远放近,看有什么变化。
生:拿近了觉得笔很大,拿远了觉得笔很小。
师:笔本身没有变,是“眼睛”欺骗了我们,造成,靠眼睛越近,物体就越大,离眼睛越远,物体就越小。
三、观察图片,验证视觉规律,学习表现方法
1.找规律
(设计意图:再次欣赏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规律的具体体现,近处的东西能看到哪些细节,色彩怎样,远处的东西能看到些什么,色彩又怎样?)
师:原来是眼睛带给我们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我们再来看一看身边的事物,是不是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呢?(出示向日葵、林间小路、田间写生的图片)
问:
1.仔细看近处的和远处的有什么不同?
2.哪些地方体现了近大远小的规律?
师小结: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在创作中运用这种规律作画,一定会让我们的作品更有空间感,画面变化更丰富。
2、找表现方法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图片分解规律,让学生一目了然,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师:怎样表现这种规律呢,我们来一起寻找一下表现规律的秘诀。(出示颐和园长廊图片)
师:我们一起看上下两侧的木梁和路面走向有什么变化?(师演示)
生:它们都消失到一个点。
师:我们给这个点起个名字。
生:消失点
师:(演示)通过这个点画一条和眼睛平行的线,我们叫它视平线,仔细观察,视平线以上两侧的木梁线是怎样变化的?
生:都向下倾斜,消失。
师:视平线一下的两侧梁面呢?
生:都向上倾斜、消失。
师:正上方的横梁呢?
生:一个比一个短,越来越密。
师:而且两个梁还相互平行,下面路面也是相同。
师:左右两侧的立柱呢?
生:一个比一个短,越来越紧密。
师:它们和视平线什么关系?
生:垂直。
师:立柱之间也相互 平行。
师:找到了近大远小的规律,我们一起尝试创作一幅林间小路吧。
3.运用规律作画。
(设计意图:一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近大远小现象产生的原理;二是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一原理来帮助绘画;三是学生补充范画,解决“垂直面”透视表现难点。)
师:我们站在小路中央向远方看去,远处的树林和脚下的路面消失到一个点,透过这个点是我们的视平线。
师:谁上来画一画一侧的树林?
生:上台画。
师:看来掌握的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画一幅美丽的林间小路再也不是问题。
活动3【活动】教学过程
四、作品赏析,巩固透视规律,拓宽视野。
课件出示中外画家作品和同学作品,赏析。
五、学生创作
教师示范
(一次没有体现出近大远小规律的作品,一幅正确表现规律的作品)
六、作品展评
师生从近大远小的表现、远近不同形象的处理上,共同点评。
七、小结
掌握了近大远小的规律会让我们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让我们的画面更生动、更形象。
课件23张PPT。
5.景物的近大远小
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近大远小
近高远低
近宽远窄消失点视平线作品中的近大远小作业自命题,创作“近大远小”的画面。要求:
1.构图合理,将近大远小的关系表现在画面上。
2.色彩运用大胆,注意近处、远处景物色彩、细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