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三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业繁荣局面的出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所以,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最终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的认识因社会阅历的原因而有限。
3.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史料实证
通过对材料思考,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思考,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多媒体展示《耕获图》)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2.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时间。
3.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习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学习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农业的发展(展示)
[展示表格]
西汉、唐朝与北宋时期南方与北方的人口对比
朝代
南方
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朝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40 760
62.9%
6 624 296
37.1%
[提出问题]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说明什么?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教师提问]自东汉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东汉后期到两宋,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教师讲述]从东汉后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提出问题]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可以从农作物、经济作物等方面进行归纳。
农业作物上,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南方经济作物上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图中的是现在我国南方种植的水稻,一般是一年两熟。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已经由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期推广到东南地区。占城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
[教师提问]宋朝时哪一农作物的种植跃居我国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水稻。
[教师讲述]宋朝时我国的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在经济作物方面,到南宋时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教师展示]“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教师讲述]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太湖以南。太湖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小河流遍布,“百流众渎(dú,水道),曲折萦绕”,称“水乡泽国”。
[教师过渡]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那么,两宋时期的手工业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兴盛(展示)
[展示图片]
古代纺线图
古代织布图
[教师提问]以上两幅图片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纺织技术的发展。那么,到了北宋时期,纺织业方面有哪些发展呢?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宋朝的制瓷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展示图片]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教师补充总结]1974年,一艘沉睡了近七个世纪的宋代海船在泉州后渚成功发掘,举世震惊。从那以后,各国从事文博考古研究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这艘宋代海船的发现,揭开了我国造船史及海外交通史研究崭新的一页,甚至被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泉州湾古船出土也被《考古》杂志列为“197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它为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提出问题]宋朝的造船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教师过渡]宋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发展,宋代的商业贸易是否也一片繁荣的景象呢?
(三) 商业贸易的繁荣(展示)
[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货郎图》反映了宋代的乡镇商业的繁荣。
[展示图片]
泉州市舶司遗址
[教师讲述]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鲤城区,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于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尚续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迁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间,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
[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交子”是宋真宗时,在四川出现的代替金属货币的纸币。“会子”是南宋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活动探究2]分小组探讨: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自北宋开始,南方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南宋政权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提出问题]宋代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南移,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三、本课小结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和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史为今用”的原则,达到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