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03 07:2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就、传统节日、宋词和元曲。展现了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前后联系,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前面所学习的政治经济内容,繁荣的影响至今仍可以找到。
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师多利用一些图片来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知道北宋的都城开封、南宋的都城临安和元朝时的大都的都市文化。
史料实证
通过展示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图片,讲述北宋开封的都市生活;通过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了解北宋都城开封瓦子的概况。
历史解释
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情况;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史学成就。
家国情怀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学生可以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自身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展示图片]
/
[教师提问]这是反映中国哪一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我们有哪些传统节日?
那么,宋朝时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和我们现在一样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体会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及宋元时期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
2.掌握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
学习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及宋词和元曲。
学习难点:通过宋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 繁华的都市生活(展示)
[提出问题]宋元时期,有哪些城市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
[展示图片]
/
河南开封大相国寺
[教师讲解]大相国寺,相传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故宅。位于开封闹市中心的自由路西段,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千百年来,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戏剧、小说的喧染,使其驰名中外,如相公相婆、千手千眼观音、鲁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等。
[活动探究1]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材料 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展示图片]
/
   宋代瓦子       宋代勾栏
[学生回答]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教师补充]宋元时期,人们把商业性游艺场所称为“瓦舍”(或称“瓦子”“瓦市”“瓦肆”等)。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提出问题]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是什么?兴起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分别是什么时候?
杂剧。宋代和元代。
[展示图片]
/
[教师提问]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在宋元时期还有什么节日?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活动探究2]分组讨论,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苏轼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
中秋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二) 宋词和元曲(展示)
1.宋词
[教师讲述]“词”的定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展示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诗歌朗诵]学生全班朗诵,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的特点。
[活动探究3]分三人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生活时期
代表作
贡献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续 表
人物
生活时期
代表作
贡献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
《西江月》
答案:
人物
生活时期
代表作
贡献
苏轼
北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李清照
两宋之交
《声声慢·寻寻觅觅》
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辛弃疾
南宋
《西江月》
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师过渡]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而元朝时期,出现了哪一种戏曲形式?
2.元曲
[教师讲述]元朝的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其中,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活动探究4]知识抢答
1.元曲包括哪三个形式?
2.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谁?
3.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4.与他齐名的杂剧家还有哪些?
5.“元曲四大家”指的是谁?
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关汉卿。
《窦娥冤》。
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指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
[展示图片]
/
   关汉卿       《窦娥冤》
[教师补充]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展示)
[展示图片]
/
司马光
[教师讲述]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他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教师提问]司马光主持编写了哪一部历史巨著?这部历史巨著的体例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作用?史学地位如何?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通史巨著是《资治通鉴》。
体例是编年体。
主要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资治通鉴》的史学地位很高,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教师讲述]《资治通鉴》的史学地位很高,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了生活在北宋去感受宋代气象万万千的都市生活。在文学领域,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的发展。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