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03 08:2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清朝设置军机处、制造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史实,知道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通过表格归纳总结,认识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及其影响;搜集有关清朝文字狱的故事,理解文化专制对清朝社会的影响,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史料研读、合作探究,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清朝专制统治的表现和危害,理解政策制度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通过历史情景的再现、感悟和分析,认识开放有利于繁荣发展,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
【重点难点】
重点:1.军机处的设立。
2.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难点:1.军机处设立的作用。
2.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这首朝代歌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由满洲建立的清王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强化君主集权,使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新课探究】
1.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①史料研读:
材料一 顺治十五年(1658年)仿照明朝制度,将内三院改为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负责起草、传达诏令,进呈题疏,代批拟旨等。清朝的内阁名义上居中央辅政机构之首,但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因为在雍正之前军国重务实操于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
材料二 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政”,拥有很大的权力,其成员“皆以满臣充之”“半皆贵胄世爵”。他们“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②问题探究:材料中清朝的“内阁”与明朝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答案提示:清朝的内阁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因为在雍正之前军国大事都掌握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2)设立
①史料研读:
材料一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正七品,掌撰拟、翻译)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誊写;抄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三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名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②问题探究:分析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特点和职能演变过程,评述其实质及影响。
答案提示:
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
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为居于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的常设政务机构。参与内政外交、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并代皇帝拟写谕旨,发布政令。但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
实质: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地方各部门执行。军机处是清代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的权力发展到顶峰,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名词解释——文字狱
文字狱是指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打击异己,压抑不利于自身统治的思想言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以至于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即所谓“诛灭九族”。文字狱历朝皆有,但清朝最多。它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体现。
(2)大兴文字狱
史料研读:
材料一 查嗣庭是雍正时的礼部侍郎,他在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却被清政府说“维”“止”去了字头,是要砍雍正的头。查嗣庭飞来横祸,被押入狱,死在狱中。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地区。
材料二 大臣胡中藻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材料三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
材料四 “到乾隆年间,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
——鲁迅
问题探究:
①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采取的哪一项措施?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
措施:实行文字狱。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②分析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措施的实行导致的危害。
答案提示: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思想;知识分子的才智被扼杀,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文化专制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自满洲乾隆三十九年,既开四库馆,下诏求书,命所有触忌讳者毁之。
——章太炎《哀焚书》
史料二 清统治者搜罗了一些理学家,命他们修编《性理精义》等书,颁行天下,企图将理学中的“忠”“孝”思想加以推广……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史料三 据史载,清朝在乾隆时代曾进行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和编纂工作,康熙、雍正时编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乾隆时又编辑成我国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修书过程中对旧书进行大量销毁和删改。
问题探究: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对清代文化专制的认识。
答案提示:在图书编纂方面卓有成效,但销毁删改大量图书,对文化遗产有破坏的一面。
3.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吏治腐败
①史料研读:
材料一 (官吏)出巡则有站规,有门包,常时则又有节礼,有生日礼,按年则又有帮贡,而升迁调补之私相隗谢者,尚不在此数也。
材料二 “清乾隆时,和珅当国,权倾一世”。“结党营私,道路侧目,朝士莫敢撄其锋者。”
——《所闻录》
材料三 清朝军中向者旧臣皆勇猛,今甚衰弱矣,焉能及前人哉!
——吴三桂
②具体解读:整个社会风气由俭向奢转化,王公大臣、官僚地主、八旗子弟,奢侈腐化、巧取豪夺、贪污成风。历史上著名的大贪官和珅招权纳贿、权倾朝野,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清代中叶,随着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恶性发展,八旗兵和绿营兵更趋腐败。八旗和绿营的将领串通地方官争相贪污受贿,过着酒肉笙歌的享乐生活,兵士养尊处优,久不操练,成为货真价实的老爷兵。
(2)经济衰退
①阅读材料:
康熙时,北方七省土地已多归缙绅豪富之家,有土地的农民只占十分之三四,其余均沦为佃农。大学士徐乾学在家乡昆山县竟占四千余顷。当地有一句谚语: 百年田地转三家 ,乾隆时已变为“十年之间,已易数主”。乾嘉之际,地主占有土地的数目更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军机大臣和珅占地八千顷,直隶怀柔县一个郝姓大地主占有万顷膏腴之地。
②问题探究:材料反馈出了什么信息?试分析影响。
答案提示:信息:土地集中和兼并极为严重。
影响: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贫苦人民备尝艰辛、苦难,失地农民流离失所,饥民遍地,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尖锐,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4.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解读:
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商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禁海”,但是仍留有一处或几处地方同外国通商。因此,要注意这里的“严格限制”不等于“绝对禁止”。
(2)闭关锁国的原因
①史料研读: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材料二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
——嘉庆帝的敕谕
材料三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四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②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想一想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答案提示: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清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
(3)通过示意图理解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演化过程
(4)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①史料研读:
材料一 综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里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科学的发展中,则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下,走进了死胡同。在西方科学技术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陷入了停滞状态,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来说,就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中西500年对比》
材料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止……中国年产铁约两万吨,不及法国1/10,不及英国1/40。中国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材料四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②问题探究:分析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结合清朝的闭关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谈谈你对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的看法。
答案提示:影响: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评价: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清朝的“闭关锁国”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使自己闭塞、停滞、倒退。
看法: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课堂小结】
清朝建立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使君主的权力有限。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政治上,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思想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又大兴文字狱,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妄谈政治。军机处的设置、文字狱的泛滥使清朝的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空前的强化只是封建制度的回光返照,无法避免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瓦解的命运。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