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下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四年级下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4-03 10:0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学第八册第八单元整体课例设计方案
修改人:高雪梅

单元知识简析 1、本单元以绿色家园为主线,以滨海市和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素材,让学生体验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两者各自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理解不同的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本单元的知识点、技能点包括:认识折线统计图,会画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完成折线统计图并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教学重点是认识折线统计图,难点是能够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4、本单元渗透的主要思想方法是统计、比较.
学习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变化中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2、初步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根据需要,能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合理的决策或预测。3、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知识连接 前置知识:条形统计图。后续知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信息窗 信息窗1 信息窗2
情境图的整体把握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滨海市和临江市两个城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有序观察统计表,提出两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变化的现实问题,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知识的学习。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我国A、B、C、D、E5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和A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两份统计表,目的是拟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统计图,再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问题策略 开课时,先给学生介绍绿色植物有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制造氧气和净化空气等作用。所以,各个城市都在加大绿地面积。让学生阅读从2004年到2012年两座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而提出有关变化情况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怎样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方法是什么?2、第2个统计图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3、两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出示信息窗信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两种统计方法的特点,选择比较合适的一种进行统计。
例题的处理 第一个红点部分:采用集体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1、怎样更清晰、更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会自然地想到使用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把课本上的空白图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引出折线统计图的学习。2、指导学生画折线统计图。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在构图与绘制方法上的异同点。尤其是在进行描点、连线等基本的制图技能上要重点介绍。3引导学生对两种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教师在教学绿点问题时,1、先让学生分析选择哪种统计图,能说明理由。2、让学生根据数据将折线统计图绘制完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的制作。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份空白统计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统计,然后挑选出两种统计方法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对两个统计表中的信息进行比较,明确第一个表中的信息主要是反映5个城市这一年当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数量各是多少,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比较直观;第二个表中的信息主要是反映A城市从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然后,分别选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完成统计图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折线统计图可以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而条形统计图一般只用来比较数量的大小。初步学会选用不同的统计图来有效地表示数据。
思想方法 这一部分渗透了比较和分析的思想。红点部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到折线统计图,通过比较数据——分析增减——总结概括,归纳出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和作用。 这一部分体现了比较和分析的思想。学生通过对两个统计表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反映数量的多少用条形统计图比较直观,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自主练习的处理 自主练习”第1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判断“哪个月份到该地区旅游比较好?”,并说出理由。只要说的有道理,都应该给予肯定。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及其作用。 第2题是一道综合练习题。安排在第二课时。提前仿制书中的统计图,作为正规作业当堂完成。在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教师要重点做以引导,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完成后引导学生对图中折线反映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地分析,除明确变化规律外,还要找到发生变化的原因,推想未来发展的趋势,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运用折线统计图可以作出合理的预测。 第3题是一道读图分析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观察,做出合理分析。在推测第8周成绩时,适当加以引导,注意要从科学的体育锻炼的角度,在合理的取值范围内进行推测和分析。统计图中0—5.5这一段出现折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老师做适当讲解。 “自主练习”第1题设计了一个调查统计的活动。调查统计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统计表的分段要求,在准确填写统计表的前提下,再考虑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比较合适(条形统图),然后完成统计图。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回答练习中提出的问题。由于这个素材的选取涉及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建议教师可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了解睡眠方面的一些小常识,使其养成较好的生活习惯。第2题也是一道选择统计图的题目。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进行统计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提示学生,在选择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时,每人只能选择一项,不能多选。
自主练习的处理 第4题是关于在校生情况的统计练习。第2小题是一到课外实践题,完成此题时,须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教师要注意对调查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组织好交流活动。在自制统计图时,一个格代表几也是需要强调的,选取最合适的数字。 第3题是选择统计图表示数据的题目。让学生根据题意进行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结合统计图进行具体的分析。 “我学会了吗?”呈现的是2013年5月某网站一周访问量,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的学生选择了条形统计图,教师不要简单的给予否定,可通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白要反映出该网站一周里访问人次的变化趋势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更直观一些。对统计图中0—20这一段出现的折线,在学生说明想法后再做讲解。
作业设置 课前作业1、仿制自主练习2中的统计图。可让学生先试做折线统计图的题,看他们的理解情况,做到授课时有的放矢。使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数据,唤起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回忆,为本课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做好对比与铺垫。课中作业:1、课中练习 自主练习1、3、4课后实践作业:1、自主练习4(2) 课前作业:调查班级当中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填写好统计表。以便于课堂上做第2题时,使用数据。课中作业:1、课中练习1、2、3课后实践作业:1、记录一下家里一周的消费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进行统计,发现信息,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单 元 整 合 知识点: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区别。掌握能根据题目提供的数据会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能力点:会画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图的信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折线统计图 条形 反映数量多少了解两种统计图特点 学画折线统计图 折线 不仅反映熟练多少还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统计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注:新修改色为绿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