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9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卷3(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2019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卷3(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03 11:2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全国2019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卷(三 )
24、据统计,《论语》全书引用五十四例关于自然的材料,“无一则的结论不是在政治道德等方面导出其意义和价值”。这说明儒者
A高度注重伦理政治秩序 B鼓励发展自然哲学和科技
C肯定人与自然的相通性 D积极宣扬社会变革的意义
25、两汉时期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涉及方田、方程等范畴,运算技巧高超。魏晋时期《九章算术注》则推证了原书各面积、体积公式的正确性,并提出了“以盈相补”原理来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这一变化表明
A科技发展彰显经验性特征 B科技理念的的探讨受到排斥
C魏晋科技实用性特征突出 D魏晋科技具有反传统倾向
26、《文献通考》载:“五代承唐藩镇之弊,兵骄而将专,务自封殖,横猾难制。祖宗(宋太祖)初定天下,惩创其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宋太祖此举
A避免了中央出现权臣擅权现象 B形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
C采用分权手段铲除了割据局面 D改变了宰相机构事无不统的状态
27、据学者研究,明太祖时期实行了以六科给事中监察百官的制度,六科职权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明太祖时期六科职权基本情况表
六科 职权
吏科 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措施
户科 监督国家钱粮收支、仓储
礼科 监督各项祭祀、封赠、科考
兵科 监督军事方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考选、任命、赏功罚罪
刑科 对审判实施监督
工科 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营建
由此可知,明太祖时期的六科给事中制度
A体现了监察制度的专业化 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
C沿袭了唐朝的三 省六部制 D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健全
28、甲午战争后,洋务派在举办铁路、船舶、电报、矿冶等大型方面,出现了“因缺乏资金面热衷于招徕商股”的情况。这种情况
A给了外国资本合法进入中国的机会 B表明清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办企业
C有助于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并行发展 D意味着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逐渐走向破产境地
29、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出现 “男人剪辫、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的局面。这些状况表明,当时
A移风易俗借助官方的权威 B传统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C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社会观念 D国人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观念
30、1941年初,日本《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称:“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迹。为此不要单纯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的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此后日军不得不从华东下面战场抽调兵力到华北,同时推迟了南进太平洋诸国的计划。这反映了
A日军无力维持对下面战场的攻势 B百团大战极具战略和政治意义
C日军试图阻止中国军队入缅甸作战 D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30、图5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宣传海报。该海报反映了当时我国

A开始独立探索经济发展道路 B中苏结盟保证了工业化实现
C经济发展深受国际因素影响 D经济建设出现急于求成倾向
32、古希腊神话中,神是自然力的化身,或者说是人格化的自然物,同时也是自然力的支配者。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从自然界本身寻找万物的本原 B认为神具有人的情感和弱点
C希望化解人和自然 的主要矛盾 D从事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33、16世纪,英国农村采用租佃制的地主形成了一个富有的大租佃农场主阶段,而手工工场主和商人则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贵族。据此可知,价格革命
A推动了社会阶级结合的变化 B导致所有商品价格同等上涨
C加强了封建地主势力的力量 D提高了城乡劳动生活水平
34、
联邦议会中联邦成员代表 普鲁士连同汉若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后面五个地区统一前就已归普鲁士) 巴伐利亚 萨克森 符腾堡 黑森 梅格棱堡-许威林 布伦瑞克 巴登
联邦议会票权分配(票) 17 6 4 4 3 2 2 3
上表源自《德意志帝国宪法》。它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分裂割据局面尚未完成结束 B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C资产阶级能够分享较多权力 D普鲁士掌握帝国的最高行政权
3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美国逐渐失去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 B经济一体化进程顺利发展
C新技术革命打破了东西方经济均势 D经济全球化和民族化并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末现代农业未能有效发展,粮食生产并不足以充分供养庞大的人口。虽然现代农业在西方至19世纪上半叶始具规模。但日本1870年代即展开一连串的农政改革。类似日本的农政改革,在中国一直到1898年农工商总局成立后才着手进行,而透过地主实施的品种改良从未大规模推展。清末开始推行现代农政之后,农业仍不如工商之受朝野重视。
---摘编自黄克诚《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晚清卷》
材料二 在看到小麦价格未下跌后,麦农自然增加了小麦种植面积,到1930年春天产品的剩余问题反而加重了。此外,当美国阻止小麦投入市场时,它也失去了先前在国际小麦交易中占有的问题。而几个月过去了,小麦价格还是一路下跌,1930年种植面积的增加更是加速了这一下跌。在农业集团的压力下,胡佛建立了谷物稳定公司(GSC)以取代农民国家公司,并加强稳定价格的作用。
---摘编自(美)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
材料三 据中国农业部有关部门统计,到1990年,承包经营农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6.3%家庭承包的土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8.6%;农村第一产业收入的95.4%来自家庭经营;在农村各经营层次中,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8.6%。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现代农业未能有效发展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胡佛建立谷物稳定公司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实行家庭承包的意义。(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周初统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识中,已经洋溢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也成为统治者家园情怀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演进,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一起,成为知识精英成具有的核心思想,并通过教化系统影响普通民众。《教经》、《大学》等经典中建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这种家国情怀在传统社会中,满足了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圧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整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援,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摘编自张倩《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和“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相关的一种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出出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地方官制改革必各省学政为提学使司,掌管一省的教育行政、稽核学校规程等。三十三年,改各省按察司为提法使司,专管地方之司法行政。增设各级审判庭,专司审判。三十四年,增设巡警、劝业2道,以分管警政及农工商业之事。原设的分守分巡各道,一律裁撤。由东三省先行开办,其余各省,分年请旨办理,统限15年一律通行。宣统元年九月(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成立,当选议员中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立宪派占据多数,许多立宪派头面人物被选为咨议局议长。官制改革拟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方案,虽没有付诸实施,但试办了司法独立的方案。作为议院基础的资政院和咨议局的设立,在议决国家预算、决算、税法、法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地方官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官制改革的意义。(9分)


47、(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鄂尔泰,满洲镶蓝旗人。雍正三年,鄂尔泰出任云南巡抚,深感对土司蹈袭旧法难于治理,思虑筹措一劳永逸之法。雍正四年九月,他上奏折提出推行改土归流的建议,土司相杀相劫,“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此边疆大害,必当解决者”。“改流之法,计禽为上策,兵剿为下策;命自投献为上策,勒命投献为下策”。对于投献者,“但收其田赋,稽其户口,仍量予养赡,授以职衔冠带终身,以示鼓励 ” 。雍正帝全部批准他的建议,并为支持实行改土归流,于当年十月实授他的云贵总督官职,以提高其威望和事权。鄂尔泰不仅在当地设官建制,还在雍正帝支持下废除土司的苛征暴敛、实行内地的赋税征收办法。雍正七年冬至至八年春,鄂尔泰自昆明出发,经贵州到广西,视察重要地区。鄂尔泰的频频出行,促进改土归流的迅速实现,并为云贵广西的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鄂尔泰 能够在西南迅速实现改土归流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鄂尔泰在西南改土归流的意义。(6分)



试卷(三 )
24-35 ADBAC BBCCA BD
41、原因:现代农业的起步较晚;对现代农业未予以应有重视;甲午战争后清末经济思想由传统重农或农商并重转向重商轻农。
背景:经济危机爆发,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粮价下跌;胡佛政府面临着强大压力,急需调整农业生产。
影响:有助于稳定农业产品价格;维护了农业集团的利益;借助政权力量干预经济,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意义: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家庭农业与市场的结合,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42:示例:历史现象: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推动中国现代国家观念的兴起2分
概述:中国素有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传统;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吸收西方国家观念,提出 了近代国家观念;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成为中国现代国家的开端6分
评价:面对近代的内忧外患,儒家理论更新传统家国情怀的资源;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家国情怀演变的逻辑线索,而忧患意识则始终贯穿其中;在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激发个体以身报国的态度和担当,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鼓舞全体民众共赴国难;忧患意识奠定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深刻影响了中国作为后发追赶型 现代国家的精神特质。4分
45、特点 :分化事权,职能明晰;先进行试点,而后推广;过程持续渐进。(6分)
意义:顺应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为立宪派参政提供了合法的阵地;承认了三权分立原则;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9分)

47、原因:符合客观形势的要求;方针与办法切实可行;雍正帝的支持;鄂尔泰的策略适当。(9分)
意义:加强 了中央集权对西南地区的管辖;维护了西南地区的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促进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1、日本和欧洲的崛起改变了美国独步天下的局面,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时代。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对峙随着苏联和东欧的剧变,瞬间烟消云散。
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在斗争和合作中曲折向前,南南合作取得初步成功。






PAGE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