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6-17 12: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程标准要求
1793年9月14日,星期六,一个重要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在这一天将要受到大清王朝乾隆帝的接见。英国为了这次接见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带来了600箱礼物,包括钟表、地球仪、各种珍宝以及一些机械用品,使团成员有哲学家、文学家、医生、工程师以及一支卫队,浩浩荡荡800多人。他们在这天凌晨4点抵达皇宫,苦等了3个小时后,终于可以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但它们与清廷在觐见礼节上产生严重的分歧——是按大清王朝的礼仪行三拜九叩之礼呢,还是按谒见英王的单腿跪的礼节进行……
也不知道最终跪了没有,跪了哪条腿,但有一点可以跟定,乾隆对他们提出的“自由贸易,协定关税”等六项要求一律予以回绝。乾隆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鸡同鸭讲,云里雾里。
不过当时乾隆倒是很看重使团最小的一个成员——11岁的斯通,曾把这个金发碧眼的西崽唤上龙膝抚弄,惊诧不已。48年后,斯通参加英国议会有关是否对中国开战的投票,毫不犹豫投下了赞成票。他的理由是: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听得懂炮舰的语言。从此有了令中国屈辱不已的鸦片战争。学习“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明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新现象,培养概括归纳阶段特征的能力。
●通过分析17~18世纪中西方的不同社会状况,提高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易位,历史的悲剧告诉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
自主学习精要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3-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当时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所涉及的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大多为两石或三石,有的地区达到了五六石。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主导地位。
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加上广泛使用白银,商
业资本异常活跃。
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了众多商贾、牙行,发展成工商业市镇,仅江南苏、杭、嘉、湖五府地区,明中后期便兴起了30多个市镇,到清代前期增长到204个。
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到19世纪初,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思维激活
说一说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主要有哪些?影响如何?
做一做 “(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材料反映出明代
A.工商业市镇兴起
B. 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D. 对外贸易发达
答案:C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是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苏州的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他们每天黎明按工种专长分立玄妙观、花桥、广化寺桥、濂溪坊等处“听大户呼织”。这表明当地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这种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劳动组合,与传统的官办手工工场和民间小手工作坊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明清时期产生于中国农耕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还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加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而面对民间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的趋势,清朝统治者非但不与鼓励,不加保护,反而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用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等手段压制打击。
清王朝多次颁令实行矿禁,严格限制商人和工场主的活动。清朝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禁政策。
海禁闭关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思维激活
说一说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是怎样产生的?缓慢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做一做 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其根本原因是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
B. 中国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C.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C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露出一些新旧冲突的征兆。这种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的新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抑制、阻碍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相比,在处于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
正当明末农民起义以及明清之间战火纷飞之际,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工业革命使西方资产阶级不到100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毫无认识。他们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力量的对比迅速发生逆转。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中国 西方
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近代化国家
经济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 开展工业革命,相继完成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鄙薄科学技术,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启蒙思想兴起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政策 疯狂对外殖民扩张
思维激活
说一说 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对比中,近代前夜的中国是怎样的局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做一做 (马克思)“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的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原因有 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②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 ③闭关锁国 ④西方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核心问题突破
1、考点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学法指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顶峰,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进入繁荣时期,明确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思维开放线 明清时期的商业继续繁荣,主要表现: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城市繁荣,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也正是在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的背景条件下,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涌现出来。
案例拓展园: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的主要表现有
①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 ②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③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④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走向鼎盛,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在1720-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说法不合史实,其他各项正确。
2、考点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
学法指要:在封建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其本质特征就是雇佣劳动关系。明确这一历史概念,清楚其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解分析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思维开放线 (1)概念:明朝中后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其实质是农耕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
(2)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手工业的进步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直接条件。
(3)产生标志:拥有资本、生产资料的早期资本家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劳动者的市场结合。在形式上表现为手工工场的出现。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受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民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地主和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
案例拓展园: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因素有 ①小农经济 ②闭关政策 ③重农抑商政策 ④官营手工业 ⑤家庭手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在封建社会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自产生开始,就受到严重阻碍。小农经济、闭关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都不利于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市场。
3、考点三: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学法指要: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弱。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防范外国人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抗,对外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要注意从原因和后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记忆。
思维开放线 原因:(1)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3)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后果:(1)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2)“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3)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案例拓展园:结合右图《乾隆二十五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对明清两代实行闭关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封关闭疆.一慨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落后于世界潮流
C.其目的在于防范西方殖民入侵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存在是深层原因
答案:A
解析 封建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闭关政策只能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一概禁绝”。
高考经典感悟
例1(2002年,北京)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历史发展阶段本质特征的能力。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 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户”,其中的“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例2(2003年,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晋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摘自《杯居漫录》
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揖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关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摘自《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四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摘自王夫之《黄书》。
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 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答案 拜金、重商和倡奢。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助长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利用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并且提出较高的归纳、概括能力要求。
同步优化训练
一、选择题
明清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请回答l~4题。
1.下列对该时期农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c.广泛植棉使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耕地面积的增加解决了人口急增的压力
2.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表现有:①私营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 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③江南地区市镇群的出现 ④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事件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白银的广泛使用 ②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③高产农作物的种植 ④一条鞭法⑤摊丁入亩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产生的影响
A.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结合日益密切
B.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冲破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请回答5~6题。
5.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6.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工人
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资本家
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表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解体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请回答7~8题。
7.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D.巩固封建统治
8.明清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违背世界发展趋势的是①鼓励垦荒 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③实行“海禁”④对商品收重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主,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请回答:
(1)“大户”和“小户”各指什么
(2)大户和小户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这反映了什么地区何种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享饥寒寥劫为非之患。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沿海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2)根据材料三的政策归纳其危害,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阅读思考视窗
西欧各国从15世纪起,纷纷采取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发展对外贸易,开拓海外市场,并设立许多享有垄断特权的贸易公司,如英国的几内亚公司、东印度公司,法国的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等。清王朝与此相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坐视已出洋的中国商人和华侨惨遭杀戮而不闻不问。在清代建立之前,已有大量中国商人和华侨在南洋经营商业和航海业,在东南亚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康熙帝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后,限令南洋一带的中国商人必须在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更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屠杀华侨万余名,清政府竟坐视不问,说这些华侨是“在天朝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南洋一带的中国商人,因而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境,中国在东南亚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很快就丧失殆尽了。
请思考:在世界历史向近代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欧分别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对各自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清代人口增长很快,耕地面积的增加并未解决人口急增对土地需求的压力。
2.A 明清时期限制对外贸易,因此对外贸易不可能活跃。
3.D 白银的广泛使用有利于商业资本的活跃,私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大量投放市场,高产农作物的种植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和解放农村劳动力,一条鞭法和摊丁人亩中赋役征银的办法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B 在明消私营手工业的生产中,商品生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它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5 D 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这种关系即材料中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6.D 本题主要考查对明朝资小主义萌芽的认识和埘材料的处理能力。此时期松汀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A、B、c三项都是这一历史现象的反映。但资本主义萌芽并未发展到使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
7. D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根本目的”。从封建王朝的角度看,巩固封建统治是其最根本的目的。
8.c 闭关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违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9.答案:(1)大户是指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的机户。小户是指靠出卖劳动力.计日取酬维持生活的“机工”。
(2)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江南地区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点拨:该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吴市出现的新现象。关键问题是根据材料明确
“大户”和“小户”的身份及其相互关系。
10.答案:(1)有利于沿海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沿海居民的生活;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闭关政策使沿海对外贸易无从发展;使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社会动荡不安。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但是它阻碍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
点拨:该题考查了闭关政策的影响。从材料一和二可以看出,对外贸易给沿海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实行海禁后,沿海地区民生困顿,工商凋敝。
阅读思考视窗答案:西欧实行重商主义,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丧失了国外市场,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从中国和西欧的对外政策上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否具备充足的条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