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

文档属性

名称 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6-18 14: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历史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从文明传承角度阐释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史 D.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2.史前人类从单纯依赖自然到利用自然、有限地改造自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显示这一变化最有力的证据是 ( )
A.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和神话传说
B.生产工具、碳化谷物及家畜遗骸等考古发现
C.某些原始部落保留至今的生活习俗
D.地理环境变迁的相关研究结论
3.至今仍有史学研究者质疑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 )
A.在时间和地域上不吻合 B.传世文献记载不可靠
C.出土文物有限不足为证 D.未找到直接文字证据
4.夏、商、西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文化辉煌灿烂,在世界独树一帜。以下不属于三代青铜文化特点的是 ( )
A.数量众多,器型丰富 B.制作精良,纹饰瑰丽
C.礼器为主,贵族专享 D.青铜工具广泛应用于生产
5.“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对这一观点的正确评述是 ( )
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D.佛家慈悲为怀主张
6、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
A.作为处罚违法贵族的依据 B.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C.作为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及享受
7.制度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承秦制”,但不是对秦制的“拿来主义”,而是在秦制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汉朝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 ( )
A.刺史制度 B.丞相制度 C.察举制度 D.编户齐民
8.“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对此段文献价值评述较恰当的是 ( )
A. 客观真实,无需考证 B. 史家之言,有史为证
C. 背离实际,不足为信 D. 溢美之辞,不足为信
9.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C.由思想统一达到政治上的统一 D.汉初各家学派仍很活跃
10.右图是西汉的疆域图,其中“河西四郡”所在位置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西汉初实施“无为而治”与光武帝执行“柔道”治天下政策,其共同原因( )
①社会经济凋敝②知晓民心思安③出现了布衣将相之局④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东汉末年陷入割据局面,最终导致大一统帝国走向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持续了 ( )
A.2个多世纪 B.3个多世纪 C.4个多世纪 D.5个多世纪
13.大唐王朝宽容开放,广泛吸收域外文化,成就中华文明博大恢宏。其中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
A.西方的乐舞绘画天文历算传入 B.佛教的广泛传播和本土化发展
C.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本土化改造 D.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最终形成
14.宋代官员中,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史学家黄仁宇说:“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着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从历史来看,这种“平衡”带来的最积极影响是 ( )
A.使宋朝确立了“守内虚外”的军事方针
B.使辽朝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南方财物
C.有利于当时中国南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D.使北宋解除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16.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是在( )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17.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早年经历最相似的开国之君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隋文帝 D.宋太祖
18.鸦片战争前,与清王朝直接发生军事冲突和政治交涉的欧洲大国是( )
A.沙俄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19.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与“地狱天堂”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应是 ( )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先秦时期 C.新中国成立前后 D.秦汉时期
20.孔子主张“正名”即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它体现了孔子: ( )
A.强调“礼” B.重视“仁” C.提倡“德” D.主张“孝”
21.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 ( )
A.统治者发善心 B.民本思想 C.以德治民 D.人性本善
2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进,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 )
A.宣扬“仁政”思想 B.神化封建统治
C.宣扬“民本”思想 D.反对苛政刑杀
23.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
A.用政治的统一保证思想的统一B.用思想的统一为巩固政治的统一服务
C.用君权神授思想来巩固统一D.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24.西汉宣帝说:“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之。”这反映了西汉统治者自汉武帝以来的统治思想的特点是 ( )
A.实行“仁政” B.严刑苛法 C.清静无为 D.外儒内法
25.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
A.是封建社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思想 B.历代在朝为官的多数是儒生
C.适应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仁政思想得到人民拥护
2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7.南宋理学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充分吸收北宋理学家的思想营养,把天理与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他的主要观点是①天理是万物之本②天理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表现是儒家的伦理纲常③现实中的人应该服从天理,严格遵守伦理纲常。④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28.《礼记》中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从本质上看,这说明了 ( )
A.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的作用 B.饮食之礼起到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
C.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礼俗 D.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贵贱的观念
29.儒家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于是律许容隐,不要求子孙作证,更不许告祖父母、父母,告者绞。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 ( )
A.外儒内法的特点 B.援礼入法的特点
C.刑礼结合的特点 D.注重人事的特点
30、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1.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古代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是 ( )
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B.西周的分封制
C.隋唐三省六部制 D.明代内阁制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31.简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思想之演变及其原因和影响。(12分)
31.(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其原因是:政治(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和各国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和经济(新的生产工具——铁器的使用和推广在农业上,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的大变动,社会的转型,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的活跃。 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影响是:文化繁荣,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石,也丰富了世界文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秦朝:焚书坑儒,法家当道。其原因是秦为巩固政治的统一,须统一思想,统一人心。 其影响是:这是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是秦的暴政的体现,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使百家争鸣的局面基本结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3)西汉初期:采用“黄老之说”。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其原因是:汉初经济萧条,人心思安、思静;作为“布衣将相”的汉初统治者朴实勤厚的作风;并能吸取暴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影响:汉初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为汉武帝时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但豪族势力随之膨胀壮大。
(4)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学。 原因:汉武帝继位以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上升契机;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倡导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主张,符合统治者需要;汉武帝采纳并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影响:这是文化的专制主义政策,使百家争鸣的局面彻底结束了;思想的统一了政治的统一,大大的加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使儒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从此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指导思想。经学兴起。
32.(07上海)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有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抄在答题纸)(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抄在答题纸上)(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抄在答题纸上)(2分)
32.(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33.(09八校)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时说:最近最热的一个词大概就是“救市”,而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个需要——救世。先秦诸子就是出来救世的。
他说: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奥林匹克。”又说:“应该打倒孔家店,不能打倒孔夫子。”
问题:(16分)
(1)在孔子眼里,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
(2)孔子开出的“救世药方”是什么?(3分)
(3)“中国思想史上的奥林匹克”的局面是怎么结束的?(2分)
(4)“孔家(思想专卖)店”是什么时候“开张”的?为什么能开张?(2+6分)
(5)高喊“打倒孔家店”的人带来了什么新的“救世药方”(2分)
33.问题:(16分)
(1)战乱不止、礼崩乐坏(2分)
(2)以“礼”规范人们言行,稳定社会秩序;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3分)
(3)秦朝统一只尊法家,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或秦朝焚书坑儒)(2分)
(4)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汉武帝继位以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上升契机;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倡导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主张,符合统治者需要;汉武帝采纳并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通过利禄之路的引诱,普及儒家教化,使儒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6分)
(5)陈独秀宣传民主和科学;李大钊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或赞颂俄国十月革命)(2分)
34.中国古代,儒家精神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我国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发达,在此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同时,中外交流频繁,中华文明在向周边地区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世界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文明区域—东亚文明圈,并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成为传统农业时代文明的典范。
请用中国古代秦汉到明清有关史实,来说明“儒家精神渗透到了中华文明之中”(10分)
34.政治上: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和强化;中华法系“以礼入法”的特点等。经济上:以农为本,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文化教育上:以儒学教育为主,明清科举考试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内容;儒学理学盛行,重文轻理。社会生活上:礼治社会,人际交往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孝道”成为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伦理观念,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力倡导儒家奉行的“孝道”,以“孝道”治理天下;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具有宗法社会遗留的礼制特征等。对外交往上:以和平外交为主,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往之路。总之,中华文明各个方面都融入了儒家精神,因此,古代中华文明又称为儒家文明。(10分)
3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在秦统一后得以确立,历代不断完善、加强,沿用至清,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问题:(22分)
(1)由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推动这次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这次体制转型是如何完成的?(9分)
35.22分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推动社会变革。(1分)
转型过程:①春秋开始,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诸侯国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内政改革,到战国达到高峰。(1分)改革范围涉及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内政改革,到战国达到高峰。(1分)改革范围涉及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以秦商鞅变法最为典型。(1分)各国在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为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基础。
(1分)
②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2分)
建立皇帝制度,总揽最高统治权,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1分)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下设诸卿,分工负责政务(2分)地方政府分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2分)
(2)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以唐朝为例说明该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矛盾的?(3分)以北宋为例说明中央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控制的? (3分)
(2)君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唐朝设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另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政处所,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为宰相,人数众多,集体议政,宰相难以擅权专断,皇权得以加强。(3分)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内重外轻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重文轻武,用文人担任地方官,防范武将专权。(3分)
(3)简要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6分)
(3)积极: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领土完整,促进多民族国家发展;
②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生产活动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①易导致暴政、腐败,阻碍历史发展;②文化专制,独尊一家,箝制思想
③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使生产力发展停滞
36.自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中西方就有了间接或直接文化交流。16世纪,西方传教士东来,开启了西学东渐进程,中西文化交融揭开历史新篇章。
问题:(27分)
(1)唐代丝绸之路达于鼎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当时担当沟通中西交流媒介的有哪些人?(2分)进入中国文化系统的外域文化主要有哪几支?(1分)有哪些中华文明成果远播域外?(3分)
36.(1)西域、大食、波斯、天竺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使节,(1分)其中粟特人是最重要媒介(1分);中亚、西亚、南亚三大支;(1分)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1分),特有的工艺技术(1分),思想文化(1分)
(2)两宋时代,海上丝路兴盛。简述原因及其影响。(5分)
(2)原因:西夏兴起,西北丝路受阻;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宋朝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采取鼓励海外贸易政策(3分)
影响:使宋朝政府获得巨额财政收入;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2分)
(3)在早期西学东渐进程中,影响力最大的传教士是哪位?(1分)他在华传教成功的原因何在?(3分)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具体贡献?(3分)
(3)利玛窦(1分)策略:适应中国国情,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迎合中国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官员和朝廷支持;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为名结交士大夫(3分)
贡献: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比算法,影响深远;绘制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3分)。还翻译儒家经典介绍儒学到西方:利玛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札记》中对儒学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使儒学西传,使欧洲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儒家文化。(2分)
(4)美国史学家本特利认为,“罗马天主教传教会在中国没有吸收多少信徒,但是他有重要的文化影响。除了让中国了解了欧洲的科学和技术,传教士还让欧洲了解了中国。”你同意本特利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5分)
(4)同意。(1分)明亡前虽然中国信徒增加到近4万,但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仍是微不足道的;(1分)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带来了西方数学、物理、天文历法、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等自然科学和古典哲学、逻辑学等人文学术,使中国了解了欧洲的科学和技术;(2分)同时,在华传教士也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社会风俗等,使欧洲人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了解。(1分)
(5)教皇保罗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中称,“利玛窦神父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与本特利的观点相比,保罗二世对早期传教士活动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4分)
(5)保罗二世认为利玛窦传教活动的主要贡献是在中国成功传播了基督教,而本特利强调传教活动最重要的贡献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彼此了解。(2分)由于二人身份、立场不同,因而对历史评价关注的角度不同。(2分)
(6)方豪在《中西交通史》中说“介绍中国思想至欧洲者,原为耶稣会士,本在说明彼等发现一最容易接受‘福音’之园地,以鼓励教士前来中国,并为劝导教徒多为中国教会捐款。不意儒家经书中原理,竟为欧洲哲学家取为反对教会之资料。而若辈所介绍之中国康熙年间之安定局面,使同时期欧洲动荡之政局,相形之下,大见逊色;欧洲人竟以为中国人乃一纯粹有德性之民族,中国成为若辈理想国家,孔子成为欧洲之偶像。”材料中的欧洲哲学家视中国为理想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儒学能给他们提供哪些反教会之资料?(3分)
(6)欧洲哲学家视中国为理想的主要原因:一是推崇儒学,能从儒学中汲取反对教会的理论元素;二是中国康熙年间出现了较安定局面,国力强盛;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亲情、强调和谐有序,重人文关怀等(其它言之成理也可)(3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