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生涯、艺术特色等。
2、能运用艺术语言(如写意、工笔、阴刻、阳刻、虚实等等)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体会“勤奋”与“毅力”带给人的影响;明白要认真观察生活,才能感受到美;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收集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作业本和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工具的摆放情况。
二、学生交流资料:请几位同学向大家介绍齐白石。(要求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介绍)
三、引导欣赏:
??? 1.?小故事——从木匠到人民艺术家 欣赏几幅齐白石的代表作品:(教师引导分析) 中国画:《蛙声十里出清泉》、《荷花蜻蜓》篆刻:鲁班门下书法:发扬民族文化
2.《群虾》(课件出示)〈对比真的河虾与对虾〉 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他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河虾与对虾的结合,创造了艺术中的“虾”。齐白石画虾,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他从小就熟悉河塘里的虾,最早临摹八大山人的作品。在他?63?岁时,他画的虾已经十分形象了,但他认为还不够生动,没有在水中游动的感觉,虾的透明感、虾壳的坚硬感还看不出来。于是,他在家中养虾,每日观察写画。为了观察虾的动态,老人还不时用笔拨一下水面,以看虾的行动姿态。在?70?岁前后,他画虾才形成一套程式:虾身透明,虾壳坚硬,虾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也生动起来。白石老人花鸟鱼虫样样精通。我们看本页右下方的作品集锦就会发现,这些小品或写意概括或工笔求精。最主要的是,他怀着对自然生命真诚的爱心去创作,这也是他花鸟画的一大特色。
3.《竹楼荷塘》是一幅山水作品。是他在五六十岁时完成的。白石老人的山水画极少象征寓意,从不把山水形象人格化,而强调平朴的格调和真实的生活气息;不特别讲究笔墨自身的意趣韵致,而讲究表现个人感受;不很讲究描绘的具体、层次的丰富、空间的变化,而强调简括、疏朗、朴素和出人意料的大写意性格;不大讲究表现的含蓄性,而强调语言的率直与雄健。白石老人的家乡多水塘,塘中有很多荷花,夏天观赏,秋天收莲子,这是他十分喜欢表现的景色。白石老人画荷?3?塘大都用横笔蘸花青,点出嫩嫩的荷叶,再画露在水面上的荷梗,然后用浓艳的洋红点画幼小的荷花。荷叶和荷花次第远去,显出了水面深远的空间。在本页书法的下面是白石老人描写荷塘的一首诗。他在自述中这样说道:“从梅公祠到星斗塘,沿路水塘内,种的都是荷花。到花盛开之时,在塘边行走,一路香风,沁人心胸。”这首诗的后两句也正是这风景的写照。
4.《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一幅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佳作。从绘画技巧上,此作品淋漓尽致地运用了点(蝌蚪)线(溪流)面(山石)的结合,表现出极富节奏感的生动画面。从作品的意境上讲,白石老人将蛙声隐没于山石、流水之中,又用蝌蚪扬洒于山石、泉水之外,妙趣横生。
5.?《荷花蜻蜓》这幅作品将荷花的写意与蜻蜓的工整进行了极为巧妙的对比。画面动静结合,写意间有墨色的变化,工笔处有精细的刻画,体现出画家非凡的绘画功力。
总结:三幅作品分别展现了三个方面,《荷花蜻蜓》是齐白石工写结合的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笔简意远,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竹楼荷塘》展现了富有诗意的画面。
6.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书法——气象雄浑,自然纯朴,稚拙而有情趣。篆刻——雄奇奔放、气势纵横宏大,用刀如笔,下刀肯定,一气呵成。诗文——清新质朴,感情真挚。他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篆刻布局奇特有力。
7.齐白石的篆刻作品十分丰富,他刻章同写字一样,下刀不重描,随着字的笔势顺刻下去,并不需要在石上描好字形,刀法刚劲有力。他常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岂是拖泥带水做得好的呢?”书中的两方印章,一阴一阳,也是白石老人的代表之作。
四、评述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评述归纳。
对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评述并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五、拓展过程
为学生介绍相关网址,推荐相关书籍。?欣赏齐白石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