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必修2考点梳理: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高考历史必修2考点梳理: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6-18 14: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 题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 时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执 笔 人 肖 瑾 编写日期 2009-11-28 执行人 高三历史备课组 执行日期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010考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本课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教法教具 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Ⅱ)、《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
【分析预测】近几年各省市高考对本课的命题频率很高,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2. 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的“左”倾错误及其局部的改正。【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建国初的经济状况及原因:(1)状况(经济全面崩溃):工业停产、交通瘫痪、通货膨胀、生活困苦(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从而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一五计划)1.时间: 1953年到1957年底止。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一五计划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步骤。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开始起步。其特点是:同时并举。4.结果: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以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得最快,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在东北建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意义)。(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三大改造)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方式: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3.意义: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十年探索:1956—1966) 一)正确探索1.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共开始在实践中独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周边局势趋向缓和2)内容:分析国情——建设工业国的愿望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的需求与现实无法满足需要的矛盾。制定方针——主要任务: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总任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3).评价: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性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2.经济调整(1960——1965年)1)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2)经济调整:在农村:纠正“左”的错误,解散农村的大食堂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3)结果:1962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1965年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二)曲折失误——建设社会主义的三面红旗1.路线失误——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影响: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认识:总路线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改变了八大关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2.行动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表现: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地修改和提高计划指标;高指标带来的高估产危害: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毛泽东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开始: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运动需要特点: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一大二公” --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上强调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分配制度方面:“一平二调”--即片面强调平均,国家和集体的调用、统一管理使用。危害: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3)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3.失误原因:强国愿望过于迫切,对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忽视经济规律;实质是经济建设上“左”倾错误的发展。4.教训(启示):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要正确认识国情,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三)建设成就表现: 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0%; 建武汉、包头钢铁基地; 建大庆、胜利、大港油田,1965年石油自给; 电力工业增快; 建兰新、包兰铁路; 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素岛模范: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1966—1976)1.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经济规章、政策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大批领导人被关押批斗;交通堵塞严重;周、邓的调整被一再打断3.教训:要正确处理国内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真题演练】 (2009高考江苏单科)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w.w.w.k.s.5.u.c.o.m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解析】D 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或建设)道路的探索。这首山歌反映的是农村发展合作社搞人民公社的做法,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P83 20年(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P83)
教学后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