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我像谁
一、教科书说明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活动准备:
教科书提出了本课探究活动中要学生准备的材料指向:一是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一面镜子,为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做好准备。二是搜集同一株植物的落叶和果实,为探究动、植物中有没有遗传和变异现象做好充分的准备。教科书出示了一幅全家福照片,隐含了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是遗传和变异现象。
活动过程:
活动一:找找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中呈现了一幅学生交流的情境图:一个学生对着小镜子说:“我的脸型像爸爸”意在提示学生比较自己与家人身体特征的相同点;一个学生看着照片说:“我的眼睛不像妈妈”意在提示学生比较自己与家人身体特征的不同点。另一个学生指着耳朵但没有出现语言,其中隐含着多个指向,她可能说自己的耳朵和姐姐相同,还可能说自己的耳朵和爸爸相同,或者在说自己的耳朵和爷爷的不同等,意在引导学生比较其他的身体特征。学生交流的既有关于遗传方面的现象,也有关于变异方面的现象,既可以比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也可以比较隔代之间和同代之间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这是本套教材空间大、开放性强特点的又一突出体现。图中的学生在利用小镜子、照片和自身(耳朵)交流,目的是启发学生在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展开活动。
二是记录研究活动的情况。教科书先出示了四幅人的性状图,即:有耳垂、无儿垂、能卷舌、不能卷舌。目的是让学生观察人常见的身体特征,并在个体间进行比较,初步认识遗传和变异的一些表现。在人的性状图下面出示了一个研究记录表,比较项目有两项,一项是我与爸爸相似的特征,一项是我与妈妈相似的特征。后面的省略号暗示着研究记录的开放性,表中所列项目仅是个活动提示,只列出自己和爸爸妈妈的比较,隐含着还可以和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人比较,不仅比较相似的身体特征,还可以比较不同的身体特征。
活动二:动植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设计了一幅学生活动情景图。情景图展示的是学生在交流个人对动植物的观察研究情况。卡通语言“我家小狗的毛色和它妈妈的一样”提示学生研究动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卡通语言“同一棵树上结的果实也不相同”提示学生研究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卡通语言“我还知道……”这一提示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旨在让学生交流更多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另外,教科书隐含着研究方法的指导,即可以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也可以用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
二是教科书提出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生物的形态特征或心理特征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叫做变异。并指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其目的是在学生研究完人和动、植物之后,给学生一个比较准确定义,同时引领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
这一活动目的在于把人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扩展到植物和其他动物,使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意识到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从而使学生初步从宏观上感知生物界的遗传现象。
自由活动:
以“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主题,展示了学生自由活动的两个情境:一是展示了两名同学在辨认一对双胞胎姐妹的情景图,二是两名学生在研究比较同一株植物的叶子。两幅图只是一种活动指向,意在提示学生从人、动物、植物中选取研究的对象,展开找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研究活动。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人、动物、植物异同点的活动,巩固课堂探究的成果,加深对遗传与变异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与比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拓展活动:
教科书提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进一步整理并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通过本活动让学生自觉延续“生命从哪里来”单元设计中“生命手册”的记录,培养学生进行中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本拓展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懂得应该珍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信息资料;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并尝试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2、通过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
3、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三、教学建议
活动准备:
要让学生做好以下准备: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尺寸比较大的)、一面镜子、同一株植物的叶子、花或果实,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小动物(如一块儿出生的小狗、小猫等)。还可以设计简单的表格,让学生课前填写自己与家人身体特征的异同点,特别是让学生填写清楚那些在课堂上没法观察到的特征,如:是否卷舌、有无酒窝、走路姿势、说话腔调等。教师也应当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如图片和音像资料等。
活动过程:
上课时可以用谚语导入,问“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是什么意思?在学生说出大体意思后,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类似现象。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本课的研究课题——遗传和变异。
活动一:
组织本活动建议做到以下两点:
1、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进行观察,可以利用镜子边观察边比较,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填写的调查表进行研究,观察自己的哪些身体特征与家人相似?哪些地方与他们有差异?要提示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不要限制比较的内容,体现活动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运用实物投影仪或课件展示介绍,也可以采取演讲汇报的形式。学生通过大量的事实能够认识到人的某些特征与长辈相似,有些特征与长辈不同,兄弟姐妹之间的身体特征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
2、让学生记录研究的情况。可以将设计的表格提供给学生,表格中的记录内容是开放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小组讨论可以确定更多的比较项目,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活动二:
本活动可以遵循“提出问题——猜想——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先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和讨论,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的结论。
在教学时,也可以按教科书提供的思路,即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动植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研究。教科书上的图示和学生语言是对研究活动的一种指向,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列举身边的实例。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如观察同一株植物的果实、观察同一株植物的花等。有条件的可以观察比较一些小动物。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进行探究,并对认真观察研究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得出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另外,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遗传和变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生物的性状是怎样遗传给后代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搜集到的其他资料,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关于遗传变异的其他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认识。
自由活动:
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如果班内有一对双胞胎,研究起来当然很方便,如果本班没有,可以把其他班级的双胞胎请进教室共同参与学习,教师也可以展示一些双胞胎的图片、影像让学生观察。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研究植物的活动,如观察研究植物的叶子、花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当然还可以设计其他的研究活动,如继续交流搜集的资料等。
拓展活动:
对于整理并完善自己生命手册的活动,要注意突出生长变化的过程,重点从身体、心理两个方面入手,落实到自身成长变化的各要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的奥秘,逐步提高分析、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在拓展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其他方面的探究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