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案全集: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案全集: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6-18 14: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岳麓版第三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规定为: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
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因此,理解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利弊等,难度不大。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作用。 ①“非常”政策的实行与中止。②制定国家政策与保护农民利益。③中国经济建设改革与借鉴苏联(俄)经验教训。 ①分析图表及文字材料②经济政策比较③历史现象联想④问题探究 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充满艰难和曲折。②经济建设要符合生产力水平。③以史为镜,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新经济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与意义。
斯大林体制 表现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利弊及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教学方式
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新课导入
使用投影,放映幻灯片。教师不必急于回答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并由此导入新课。
㈡师生互动
第一目 放映幻灯片,指导学生围绕要点阅读课文,掌握知识要点。
课堂探究
问题1 分析P110《内战时期的苏俄形势》图和中间的小字,从哪些方面体现实行战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过程: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归纳提炼主要内容。
提示:①从地图看:外有英、法、美、日,从东西两面进攻苏联国土,内有捷克军团和白军发动叛乱。②从文字看:红军只控制全国的1/4,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缺,人民忍饥挨饿,反革命活动猖獗,列宁被刺。
结论: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只能采取非常措施。
联想: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采取的“恐怖政策”。说明: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政策是必要的。
问题2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 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 卢布
黑市价格 200 卢布
过程:自由发言,归纳提炼。
提示:①国家的这种做法,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红军的军粮供应,对战胜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有重大意义。②苏俄政府的粮食征购价格极低,几近于无,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意见很大,又带来新的政治危机。
结论: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还试图用这种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显然是行不通的。(承上启下,转入第二目)
第二目 放映幻灯片,让学生围绕要点阅读课文,勾划要点。
课堂探究
问题3 阅读材料
……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请问:喀琅施塔得事件反映了1921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
过程: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
提示:喀琅施塔得事件集中反映了当时苏俄国内危机的严重程度,它以最尖锐的形式向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提出改变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联想:法国大革命时雅各宾派没有及时改变恐怖政策,结果出现“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下台。苏俄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为新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得到了恢复,政权更加巩固。由此可以体现无产阶级领袖和政党的英明。
说明:所谓“新经济政策”,是在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以后出现的新名词。那么,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引入下面的问题)
问题4 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过程:放映幻灯片,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完成表格。
表一 历史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表二 内容
名称 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表三 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表四 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提示:答案基本上没有难度,大都能从课本找到,但要注意语言精炼准确。如果学生不能分析特点,教师应当启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则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用幻灯片打出材料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此转入第三目。
第三目 放映幻灯片,先引导让学生阅读课文。这是本课的难点,老师随堂走动,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放映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相关图片:《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宣传画》、《第聂伯河发电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共青团城的建设者们》。
适当补充:⑴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建设意义很大: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扫除了大量文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消极影响也同样是巨大的。⑵斯大林模式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如高度的权力集中,民主集中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个人崇拜盛行,等等。⑶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客观原因有俄国专制主义传统、落后的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的恶劣等;主观原因如斯大林的个人因素、错误的理论指导等。
课堂探究
问题5 回到上一张幻灯片,并阅读P113“阅读与思考”题: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过程:随意抽查,提问学生。
提示:思考角度:⑴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⑵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⑶根本问题是斯大林体制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最终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引伸:新中国经济建设应该从苏联历史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本课脉络:
背景____________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
新经济政策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
确立__________________
斯大林体制 表现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不论是列宁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还是斯大林创立“斯大林模式”,无不是苏俄、苏联历史的转折点。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都是关系到国这家命运的重大事件。斯大林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对苏联影响巨大。有关情况,第18课还会涉及。
课后练习
1、有人说:“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请查阅相关资料,想想这是为什么?
2、历史小论文:你如何看待斯大林体制?(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
对本课涉及的许多经济政策,学术界讨论十分热烈,观点颇多,因此,在讲课时要尽量按教科书讲解,避免得出与教科书相反的结论。教师不必讲得太多,应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讨论的氛围。同时,本课与第18课是一脉相承的,教师要把握住这个大方向,以便学生形成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293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
左图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的群众争议的情景,请问: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会引起群众的争议?主要是哪个阶级不满?苏维埃政府改变政策了吗?
2、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那么,之前的苏维埃政府为何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目的:⑴战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胜利。
⑵战后: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强制劳动、取消贸易、集中
分配等
评价:⑴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大作用。
⑵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新的经济政治危机。
阅读表格,请你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发表看法。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后,经济严重破坏,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不满。
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开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内容:固定粮食税政策、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允许自由买卖等
评价: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⑵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体制)
1、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就和弊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客观评价:取得过巨大成就,但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二战后成立了
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模式,为日后苏联和战后社会
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要点序号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