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 凡卡
新课导入
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它充满着阳光、爱和幻想。可是在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儿童的命运却是那么悲惨。九岁的凡卡被送往城里做学徒,受尽了折磨。圣诞节前夜,绝望的凡卡偷偷给他唯一的亲人——乡下的爷爷写信,诉说自己的不幸,哀求爷爷接他回去。凡卡的愿望能够实现吗?让我们走进课文,倾听凡卡的诉说。
对比一下,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凡卡那个时候的悲惨生活有什么不同?
目标导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重点)
2.体会作者将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难点)
作者简介
作家名片:契诃夫(1860—1904),俄国著名作家,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其短篇小说在俄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主要作品:《变色龙》《套中人》 《草原》《六号病房》等。
知识备查
创作背景:《凡卡》写于1886年,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无数破产农民被迫进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他们的命运,于是创作了这篇真实感人的小说,从而使我们了解到沙皇统治下的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全文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为那几部分?
一(1、2):写信前。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不在,偷偷给爷爷写信。
二(3—15):写信中。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在城里做学徒的悲惨生活,并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
三(16—21):写信后。凡卡把塞进邮筒之后,做了一个甜蜜的梦。
1.问候爷爷,表明自己的思念及自己的孤儿身份。
2.痛苦的学徒生活。
3.介绍莫斯科见闻。
4.哀求爷爷、问候熟人。
凡卡在信中讲了哪几件事?说明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思考探究
凡卡痛苦的学徒生活
挨打—— 揪、拖、揍、戳、打
挨饿—— 一点儿面包、稀粥
挨冻—— 睡在过道里、没有鞋
没法睡—— 一……就……
非 人 生 活
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
学习文中回忆的部分
(4、5、6、13、14节)
思考讨论:凡卡在写信的同时还插进去叙述了哪些内容?作者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
爷爷守夜
乡村雪夜
和爷爷砍圣诞树
以欢乐反衬凡卡的凄苦
学习文章最后一部分
(1)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细读凡卡回忆部分和叙述部分,抓住有关事例和句子谈自己的看法。
(2)再读凡卡的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信的后面写上几句想说的话。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爷爷是一个年老、困苦、劳累,但
很乐观、风趣、慈祥的人,跟爷爷在一
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到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请小组合作讨论,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整体回顾
课文在写凡卡写信时,第一次穿插叙述
,第二次穿插叙述了 。作者两次穿插叙述,将 的爷爷与 对比,将虽然艰难但充满温情的乡下生活与
对比,目的是为了反衬出凡卡当时
凡卡和爷爷一起守夜的情景
凡卡和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
慈祥
凶狠的老板
痛苦的学徒生活
悲惨的生活和痛苦的心情。
一、抓住细节描写,使文章写得很感人。
二、对比的描写,反衬凡卡的凄苦。
三、插叙的手法,读来自然、流畅。
走进写法
把凡卡的故事讲给亲友听,看看身边有没有凡卡这样的人,请你设法帮助他。
读了《凡卡》,我们认识了什么?对今天的生活应该怎样珍惜?回家和父母聊一聊。
扩展延伸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课后题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课文按写信的过程主要写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写信前的准备以及凡卡当时的心情。(2)写信。信中写了自己学徒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并回忆了爷爷守夜以及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事情。(3)寄信以及寄信后做的美梦。
2.参考答案:
凡卡名为学徒,可是做的事却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他本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差点被打死,连狗都不如;他住在过道里,晚上还要摇摇篮,不能睡个安稳觉;他的生活只有饥饿、孤独、痛苦。所以说凡卡的学徒生活十分悲惨。
3.参考答案:
本文采用了插叙、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1)插叙: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
(2)对比、反衬、暗示: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乡下的快乐生活,是“乐”。这些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更加深刻地反衬出了凡卡内心的“痛”。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4.参考答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幸福”只能在幻想中得到;凡卡吃不饱、睡不好、被毒打,他的幸福生活的希望也只有在梦中才会实现。他们有着同样悲惨的命运。
4.参考答案:
我想对小女孩说:“可爱的小女孩,我多想你来到我幸福的家。在寒冷的夜晚,你可以和我一样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再也不会感到一丝寒冷;我多想把好吃的食物同你分享,让你像我一样从不知道饥饿的滋味;我多想和你一起快乐的游戏,让你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我想对凡卡说:“懂事的男孩,如果你能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该有多好,我会用我的爱心抚平你心灵的伤痛。让我们一同学习,一同进步,一同享受幸福的童年,你会和我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