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2、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三、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划分,本节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压强的概念,第三部分得出压强的公式并加以训练,第四部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四、教学器材:
海绵、压力小桌、砝码、铅笔、气球、钉板、纸巾、水袋、铁盒、烧杯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自制钉板上放水袋,水袋不破
(2)将一张餐巾纸贴在铁盒子上,先将1N的纸盒和2N的钩码放餐巾纸上,纸不破,拿下1N的纸盒,只放2N的钩码,餐巾纸破了。
提出问题: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问题,提出猜想
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有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经验上,应有所依据。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设计了两个小实验。
(1)用两个手指分别顶住笔尖和笔尾实验 (2)手压气球实验
思考:两手指受到的力是否相等?受力面积一样吗?手指的形变一样吗?手指感觉为何不同?气球的形变为什么明显不同?
由此猜想:可能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可能是: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
3、设计实验:控制变量法
器材:海棉、压力小桌(自制)、钩码;钉板(自制),用纸包紧的烧杯(自制),气球
(1)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讨论)
(2)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通过观察物体的形变程度)(讨论)
原实验器材的缺点:小桌子腿太粗,海绵太薄,实验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实验器材单一,不能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进行实验:
(1)第一大组:小桌海绵组(改进原有实验装置,效果更明显)
(2)第二大组:钉板烧杯组(自创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第三大组:气球组(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4、分析现象,归纳结论
选三个用不同实验器材做实验的小组展示,总结探究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1)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思考:如果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也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量
速度V
压强P
意义
运动的快慢
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
有关因素
公式
单位
一、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2)公式:
(3)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
1 帕 = 1牛 / 米2
例题处理: 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学习。
练习:质量为50Kg学生站在水平地面上,每只脚与地的接触面积为0.0015m2,他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他想把压强增大一倍,简单的方法应怎样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压强公式中的S不是表面积,而是接触面积;体验改变压强的方法,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埋下伏笔。
二、压强的应用:展示图片,组织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分析归纳出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将它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
归纳总结:
1、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有:
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例如:
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例如:
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例如:
2、减小压强的方法有:
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例如:
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例如:
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例如:
课堂小结:让学生解释引入新课时的实验:为什么水袋不破?为什么餐巾纸能承受3N的压力却不能承受2N的压力?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的问题。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形成知识体系,既总结知识也总结方法。
板书设计:
一、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
(1)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2)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二、压强 :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2、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3、单位:牛/米2(帕) 1牛/米2=1帕
三、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