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4 11:5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二 单 元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体会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情境导入】
同学们,谁能说说我们人类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生:语言就是人们平时说的话。)语言的功能是什么?(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一件事情。)好!刚才大家弄清了两个问题:一是“人类的语言就是人们平时说的话”;二是“人类的语言能告诉别人一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能告诉大家什么?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弄清这些问题。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读课文,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义。
2.思考下面的问题,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
1.重点词语: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2.(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
二、深入探究——局部顺序
1.勾画出第1段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思考对一年四季丰富物候现象的描述,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点明时间变化的词语,说明本段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展开描述的。
2.课文第2段所举的三个例子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
同桌交流,明确:
3.课文6 ~10段中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明确:
不能调整(或互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排最后。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4.整篇文章中采用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学生回顾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而局部介绍时除了逻辑顺序外,还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思路清晰。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明确: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之一。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之一。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第10段)——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
2.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小组讨论后,交流明确: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因为前一个例子中的大连临海,而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3.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明确: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往往能使道理阐释得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2段,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1.用下面的句式进行语言品析。
我喜欢______一词,因为______(可以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品析)。 ?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美点赏析参照)。
(1)“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派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2)“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着暖暖的春意。
(3)“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4)“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5)“翩然”写出了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6)“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就像一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7)“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
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
人以美妙的享受。
2.文章题目“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是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例:“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闻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六、本课小结
本文作者竺可桢,既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又是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二字。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要学习物候学的知识,学习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摹介绍事物,还要学习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爷爷那样, 写写观察日记,进行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悄然而至的时候,也许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第一朵迎春花应该何时绽放它的花蕾。我想,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