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0年广东卷)1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题眼: “民众以为清… ‘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考点: 辛亥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答案:B。
(10年新课标卷)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分析是经验丰富的干部巧妙指挥小部队打击侵华日军,引起日军重视。故选C。
(10年四川卷)15.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答案】:A
【解析】: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B项不属题意,C项从题中无法推断,D项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
(10年上海历史卷)37.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
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
五、将总署交还中国.
六、康有为回国治罪.
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
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
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
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
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
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着,归朝廷治罪。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
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
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
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37.(1)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 37.(2) 正义的要求(3分) 8226;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8226;恢复朝贡体系8226;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8226;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8226;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37.(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10年上海历史卷)20.“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 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 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解析:D。此题考察第5分册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内容。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10年重庆卷)19.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解析:本题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从材料上可以分析,此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美国总统强调中国当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抗战期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0年重庆卷)18.《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解析:A “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
(10年安徽卷)16.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6.B 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
(10年安徽卷)15.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解析:.A 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
(10年天津卷)8.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抗日战争。分析:从“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关键词不难做出判断。
(10年北京卷)18.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三大战役的掌握。根据图示反映的东北解放军入关的重要提示,应该先排除辽沈战役,因为根据史实此时的东北解放军入关是为了参加解放平津的战役,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
(10年北京卷)17.“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掌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 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
(10年山东卷)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答案:A
【解析】从笔记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理由中“① 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可以排除 B,因为义和团运动不排斥清政府; “②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排除D,因为北伐战争中没有提出任何的关于近代化的思想主张;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理由中“①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可以排除C,因为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和法令,故不是破坏了生产力,而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提出了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从四个选项中可以排除C、D,而B不符合题意,故A项为正确答案。
(10年全国卷2)18.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注意时间是1925年,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以“时间”作为基点的选择题类型。1925 年 1 月 11 日至 22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一是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 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 三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次大会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宣传了自己的思想主张;1925年5月的五卅运动,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对策。蔡和森提出:应当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到民族斗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 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这年年初党召开四大时还只有党员 994 人,同年 10 月即增加到三千人,年底更达到一万人。说明共产党快速发展是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所产生的作用。
(10年全国卷1)16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答案】C
【解析】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故A错;国名党撕毁协议,发动内战,故B错;国名党没有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故D错
(10年全国卷1)15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10年江苏卷)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解析:“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说明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故正确答案为A。
(10年江苏卷)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图片展示的是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