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教学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6-23 15: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兴起的原因:
(1)客观原因:
a、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
b、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政治大国
c、战后,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被打败,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2)主观原因:
a、战后美苏两国都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b、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2、“冷战”的具体表现



资料:希、土危机 巴尔干半岛和东地中海地区,历来被英国视为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大战结束前后,美国利用种种借口,千方百计渗入这个连结欧亚非三大洲的重要战略地区。 1947年2月21日,英国政府发表白皮书,承认1946年财政赤字超过原先估计,已达4.5亿英镑,不得不大大削减海外开支。同日,英国政府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了结束援助希、土的照会,声称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使英国在3月31日以后无法继续向希腊、土耳其两国提供援助。英国强调希、土面临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根本无力维护“民主制度”,由于希、土在军事和战略上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决不能眼看它们落入苏联控制之下。白宫要求华盛顿立即接过援助希、土的担子。“希、土危机”一时成为国际关系中引人注目的突出事件。 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
B、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C、帮助受援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
D、干涉别国内政“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提出后不久,美国政府很快就发现,原来欧洲最大最稳定的一些国家,却处在它们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之中。美国担心整个欧洲出现大规模的经济和政治崩溃,会给共产党造成在经济动乱中夺取政权的机会。刚从欧洲访问归来的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要求他的政策规划委员会立即制订出一个向全欧洲提供广泛的经济援助的计划。苏联、东欧各国也被包括在马歇尔计划之内,但它们拒绝参加。自1948年至1951年,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实际拨款达l2O亿美元,对西欧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3、“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A、帮助欧洲各国复兴经济
B、美国借此进行资本输出
C、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秩序
D、以经济手段控制受援国,建立美国的霸权柏林危机4、美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的目的是( )
A、遏制苏联
B、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C、镇压人民革命
D、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5、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3、“冷战”的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2、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3、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核恐怖平衡)
4、破坏世界和平,爆发局部“热战”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的表现有( )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
③以联合国名义出兵朝鲜
④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约组织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二)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
(1)经过及结果:
(2)影响:
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
2、越南战争:
(1)经过及结果:
(2)影响: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二、世界多极化趋势(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背景:
(1)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
(2)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经济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3)任何国家的力量都不足以和美苏抗衡,只有走联合之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4)西欧各国有共同的地域和文化认同感。
(5)法德和解也为欧共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2.欧洲共同体形成的经过: (1)经过:
1951年成立欧洲没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者合并成欧洲共同体。
(2)发展:
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3、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影响:
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经济上与美国竞争和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使美国的霸权地位严重削弱。
③冲击了“二战”后的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说“欧洲必须以一个声音说话”,“西欧决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独立的实体”。
怎样理解蓬皮杜总统所说的美欧关系?这时候的美欧关系和“二战”后初期相比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关系:战略伙伴。
变化:由不平等的战略伙伴到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原因:是西欧政治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
   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美苏争霸造成了美国
   地位的削弱。(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背景:
“二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的国内状况和国际环境:
国内:国土荒芜,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国际:美国占领制裁。
2.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
A、进行社会民主化改革,铲除残存的封建因素;
B、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动经济的发展;
C、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
D、充分利用美国的经济援助大力发展经济;
E、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等。
3.表现:
a.经过恢复和调整,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了战前水平
b.1956—1972年间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一,仅次于美国。4.影响: (1)日本成为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势力的增长,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2)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3)伴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
(1)二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的独立国家。
(2)新兴独立国家收到来自美苏争霸的严重威胁。
(3)新兴独立国家强烈要求改变世界不合理的状况,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2、不结盟运动的概况创始人: 铁托、尼赫鲁、纳赛尔
成立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
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
莱德举行。
宗旨原则: 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影响: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
登上国际舞台, 开始改变由超级
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
面。三、新中国的外交(一)新中国初期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三大外交政策:
问题一:新中国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主要是反对美帝国主义。
问题二: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问题三、建国初期为什么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
a.出发点: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是五项原则的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合作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出发点和必然结果(2)实践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的含义:
同:一是指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历史遭遇相同;二是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亚非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有所不同,但并不妨碍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b.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亚非各国的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的精神。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见课本。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指什么? 包容性是指: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开放性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二)70年代中国的外交1、国际环境:这一时期,苏美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
2、中国的外交方针:1974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毛主席还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的威胁。3、外交成就:(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①背景:
a.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b.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的增强。
c.是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和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②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大的召开
(2)中美关系的缓和:
①原因:从美国方面看:
a.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b.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美苏争霸需要。
从中国方面看:
a.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b.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c.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②缓和的历程:接见美国友人斯诺夫妇→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8年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1972年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从中你如何评价中国所取得的外交成果?(1)上海公报的发表,结束了中美长达23年相互隔绝的历史,开启了两国重新交往的大门。
(2)上海公报为处理中美关系确定了基本指导原则,这就是: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3)美方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中美关系的缓和,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促使了更多的国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5)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利于中国应对来自苏联的压力。(3)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①历史背景:
日本在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越顶外交”中受到冲击。
②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
(4)影响:中美、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新时期我国的多边外交:
1、原则——四项原则
2、外交成就:见课本。
3、意义:见课本。
(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80年代以后体现在不结盟政策上,发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表现:
①改善并发展了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形成21世纪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②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③积极反恐对新中国50多年外交历程的认识 新中国50多年的外交历程贯穿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
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推行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70年代以来,推行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四、跨世界的世界格局(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1、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1)指导思想:
(2)影响:
2、东欧剧变:相关史实见课本。
3、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问题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2) 戈尔巴乔夫改革;
(3)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问题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 什么启示? 启 示: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行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惩腐败
④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国际形势缓和有何表现?国际形势动荡有何表现?(二)缓和与动荡并存
★世界形势的特征:
缓和与动荡并存,总体上趋向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问题:哪些因素影响着世界和平?
1.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
2.恐怖主义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美国的“单边主义”
2、“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3、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见课本。课堂训练1.下列史实与苏联解体无关的是:
A.政治经济困境严重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指导
C.戈尔巴乔夫与美国全面对抗
D.民族纷争迭起
2.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3.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 B.69年
C.73年 D.74年
4、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
①冷战局面和两极格局结束②当前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
A.①②均正确    
B.①②均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5.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A.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是反恐怖主义的领导国家
C.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美国积极推动政治经济的全球化
6、当今世界的外交政策与以往相比,新添加的内容是
A.反殖民主义 B.反恐怖主义
C.反霸权主义 D.反帝国主义
7、下列历史现象符合当今历史潮流的
①和平与发展 ②单极世界的建立
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