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学制)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四学制)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4-04 14:0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空气
找空气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在教师指导下,能使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性趣;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
教师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到处跑,人人时刻都需要。
学生解释谜底:空气。
教师展示小魔术:做关于大气压力或压缩空气的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一次导入探究活动。
活动过程
想办法,找空气。
(1)提出问题:找一找,哪里有空气。
(2)小组合作设计找空气的方案。
(3)交流找空气的方法。
(4)分组找空气。
(5)汇报、交流通过哪些方法找到了空气。
实验探究“杯子中是否有空气”。
提出问题:杯子中有空气吗?
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提出猜测。
小组讨论试验方法。
交流试验方法。
小组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杯子中也有空气。
交流试验情况,获得结论。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验,你们有哪些发现?
学生列举实例,得出结论:我们周围有空气。
拓展活动
提出活动指向: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对以上问题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课下找衣服验证。
认识空气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认识空气的特点。
培养爱提问、爱探索、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情感与能力。
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谜语导入。
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猜猜它是什么。
学生解释谜底:空气。
关于空气,你们有哪些了解?
(二)演示小魔术——纸为什么不会湿?
教师提问:为什么纸第一次没有湿,第二次湿了?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对空气的探究活动。
活动过程
1、实验探究:空气有什么特点?
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怎样观察空气。
交流观察空气的方法。
分组实验:观察空气的颜色、气味、流动性的特点。
汇报交流。
实验探究: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提出猜测。
小组讨论试验方法。
交流试验方法。
小组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拓展活动
提出活动指向: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引导学生课下找两个同样的矿泉水瓶,一个装满水,一个装满空气,进行观察比较。
3、纸风车
教学目标:
?看图制作纸风车,培养想象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通过使纸风车转动起来,体验空气能流动的特点。
愿意倾听、分享信息;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和学习。
知道人类如何利用风车技术让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教学过程:
打入新课。
由动画片“熊出没”中熊二形象引出教学内容。
他是谁呢?他在干什么呢?
活动过程
刚才我们看了好多大风车,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小风车!
1、看一看,说一说。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小风车作品,让学生观察风车有哪些部分构成。
(2)、教师让学生观察风车是有什么材料制作的。
2、学一学,试一试。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上的制作过程,在观察的时候要把手放平,坐端正。
出示制作过程并讲解。
问: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值得注意呢?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派代表汇报。
3、转一转,比一比。
你们想让风车转起来吗?下面小组为单位,把你们让风尘转动的方法展示给小组内的同学,再到讲台上汇报。
4、怎样让纸风车转的更快?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怎样让纸风车转的更快。有想法后分享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三、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风车有很多用途,我们要做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孩子。课下继续研究生活中的风车的用途,然后说给你们的伙伴们听。
第二单元认识周围的动物
4、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标:
知道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有的动物生活在水肿,有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增强对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介绍动物的视频,让学生知道在自然界生活着许多动物。
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常见的动物
探究活动
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
说以自己熟悉的动物的名称。
教师提出要求: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动物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提醒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动物。
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名称和特征。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的名称。
教师出示大熊猫、燕子、蝴蝶、金鱼、青蛙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及时评价。
小组交流动物的特征。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内学生要分工明确;观察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动物,例如:模仿该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教师要及时规范学生的描述,并适时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教师指导学生描述多种动物的特征,例如:大熊猫的毛有黑白两色,耳朵和眼睛都是黑色的;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蝴蝶的翅膀有多种花纹……
师生总结: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特征。
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师通过出示法律条文让学生意识到野生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嘛?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说一说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
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拓展活动
教师给学生布置课下拓展探究任务,指导学生采取观察绵羊和山羊的图片或视频、实地观察、查找课外读物等方式,分析两种动物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知道动物会对事物、气味、声音、天气变化等作出反应。
在教师指导下,预测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多种方式认识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教学重难点:知道动物会对事物、气味、声音、天气变化等作出反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幅鱼下雨前把头伸出水面的情境图,提出问题:与在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生交流:下雨前,鱼为什么要把头浮出水面?
师生总结,出示课题——动物的反应。
活动过程
蚂蚁喜欢吃什么?
预测蚂蚁喜欢吃什么。
教师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
学生可能做出多种猜测,例如:蚂蚁喜欢吃糖、饼干、苹果……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作出这种猜测的原因。
教师总结:说出蚂蚁可能会爬向哪种食物,就是在预测。
检验蚂蚁喜欢吃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活动的注意事项:要爱护蚂蚁,要把食物等距离地方在蚁穴周围等。
小组合作完成活动,汇报活动的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蚂蚁会对食物、气味等刺激做出反应。
预测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预测鱼的反应。
教师出示鱼缸和鱼,让学生分别预测喂食和敲击鱼缸时的反应。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预测,教师追问学生预测的依据。
验证预测。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活动的注意事项:喂食时要适量;敲击鱼缸的力度不要太大;要保持安静等。
小组完成活动,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许多动物会对食物、气味、声音、等做出反应。
拓展。
教师出示刺猬、壁虎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对刺激的反应。
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如何预测动物的反应、活动是的注意事项、动物对多种能够刺激的反应等方面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学生讲完收货后,教师学生布置课下探究的内容: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完成活动手册的相应内容。
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道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靠四肢、翅膀等运动。
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进行排序。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谜语“铁嘴弯弯眼雪亮,海阔天空任飞翔。捕捉鼠蛇除虫害,不怕虎豹和豺狼”。
学生回答:鹰
板书课题:动物的运动。
活动过程
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说一说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说一说动物的名称和他们是怎样运动的,例如:鱼在水中游泳,鸽子在天空飞翔……
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模仿这些动物的运动吗?
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带动物头饰等进行模仿,例如:用衣服模拟鸟的翅膀。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模仿,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分别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出示动物运动的视频,学生观察动物的运动。
教师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游泳、奔跑、爬行等,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动物主要靠哪些部位运动?
找一找动物的运动器官。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物运动的图片或视频,找出动物是靠什么运动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
小组展示:猎豹靠四肢运动,海鸥烤翅膀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将动物的运动器官在活动手册中用“○”圈出来。
教师强调鸭子和螳螂的运动器官主要是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是靠足运动的。
教师拓展:蜗牛、鱼等动物靠哪些部位运动?
教师补充腹足、鳍的相关知识。
动物运动会。
教师创设情境: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乌龟、蜗牛、兔子3只小动物要参加比赛。想一想,他们谁跑得快。
学生根据经验说出3种动物运动的快慢:兔子跑得最快,蜗牛跑得最慢。
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出示比赛规则:在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模仿动物的运动。例如:乌龟爬行,蜗牛蠕动,兔子蹦蹦跳跳等。
学生戴上头饰扮演3种动物,举行动物运动会。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运动的快慢给小动物排序。
教师出示探究技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排列,就是在排序。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排序方式。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还可以按大小、体重、颜色、寿命长短等进行排序。
说一说,它们还可以怎样运动。
教师创设情境:要开运动会了,猴子和青蛙忘了填报名表,大家能帮他们填一填吗?
学生从游泳、爬行、行走、奔跑、跳跃、攀爬等运动项目中挑选猴子和青蛙可以“参加”的项目。
师生交流选择的项目是否合适,例如:猴子可以跳跃、攀爬,但不能游泳。
教师出示猴子和青蛙运动的视频,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教师总结:同一种动物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
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器官、排序方式、小组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松鼠、蜜蜂等动物它们的运动。
小动物找妈妈
教学目标:
知道动物能繁殖后代。
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寻找证据的方法。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小动物和妈妈的相似特征产生探究兴趣。
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指导学生说一说是那些外形特征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引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探究
谁是小鸡的妈妈?
通过外形特征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小鸡与鸭、鹅、公鸡、母鸡的外形特征,找到小鸡的妈妈。
学生找出母鸡是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小鸡和妈妈的嘴都是尖尖的……
通过其他证据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母鸡一定是小鸡的妈妈吗?还有没有别的证据?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小鸡出壳的图片,让学生明确这才是“母鸡是小鸡的妈妈”最有力的证据。
教师总结:要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它们的妈妈是谁?
帮小鸵鸟和小山羊找妈妈。
教师出示小鸵鸟和小山羊的图片,指导学生参照找小鸡妈妈的方法,通过比较外形的特征的方法来找一找它们的妈妈。
帮蚕和蝉的幼虫找妈妈。
教师出示蚕、蝉的幼虫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妈妈是谁。
教师借助视频展示蚕和蝉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禅幼虫的妈妈是蝉的成虫、蚕的妈妈是蚕蛾。
教师总结: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妈妈,动物能通过下蛋或直接生小动物的方式繁殖后代。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相似;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不同,但长大后会妈妈外形相似。
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怎样能找到小动物的妈妈,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孔雀和鸳鸯的外形特征,区分动物爸爸和动物妈妈,将活动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第三单元常见的材料
布料
教学目标:
指导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特点。
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
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展示布料制品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品使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师生总结:他们都是用布料制成的。
活动过程
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布料制品。
教师出示典型的布料制品:布娃娃、布包、棉手套等。
师生归纳总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生活中较多的物品是用布料制成的。
观察布料,认识布料的特点。
师生交流,明确研究的方向:布料的软硬程度、透水性、弹性等特点。
教师提出探究思路。
学生分组探究。
师生交流探究的发现,得出结论:布料具有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等特点。
拓展活动
活动指向: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了布料。
学生分组交流。
师生交流。
师生总结:布料的用途非常广泛。
塑料
教学目标:
直到塑料是一种常见材料,具有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等特点。
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塑料不同的特点。
能按要求进行各做探究。
初步了解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展示塑料制品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生活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师生总结:它们都是用塑料制成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塑料的知识。
活动过程
认识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塑料制品。
教师出示塑料制品,如塑料盒、塑料筐等。
师生总结: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生活中很多物品使用塑料制成的。
观察塑料,认识塑料的特点。
1、师生交流,明确探究的方向:主要探究塑料的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
2、师生交流探究思路。
3、学生分组探究,教师指导、演示实验。
4、师生交流探究发现,得出结论:塑料具有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的特点。
(三)交流塑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学生交流塑料的利与弊。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塑料给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又带了来了不利的一面,我们要合理使用、处理塑料制品。
三、拓展活动
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塑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总结塑料更多的特点和用途。
石头
教学目标:
知道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质地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
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初步了解石头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师(出示纸箱,在空中晃动两下):请同学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2、请几个同学到前面来,伸进手去摸一摸。
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石头。
探究活动
找一找那里有石头。
师:课前,老是布置大家搜集石头,谁能介绍一下:你们的石头是在哪里找到的?它的形状或颜色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的学校、公园里有很多石头,同学们能找到吗?
老师还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石头制成的物品,请看大屏幕。
学生观看大屏幕,说出石头物品的名字。
教师小结:石头可以作为材料被广泛使用。
观察石头有什么特点。
讨论观察方法。
师:我们要研究它,才能发现它更多的秘密。同学们有设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进行比较、用手摸、用眼看等。
看一看。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研究石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用记号笔给石头编号,在观察带来的石头,比一比,看谁发现的最多。
(学生分组观察)
教师小结并板书:石头的颜色、纹路不同
摸一摸。
教师提出问题:这位同学的石头真光滑呀!其他同学呢?下面我们就摸一摸石头。
学生活动,比较石头的光滑程度并进行排序。
学生汇报,教师随即追问:它们的表面摸起来感觉一样吗?
小结并板书:石头质地坚硬。
敲一敲。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用过或者见过石头蒜臼子?为什么用它能够把蒜捣碎?期间,教师提示学生:使用石头蒜臼子时要注意安全。
教师指导学生用锤子敲石头。教师提示:不要太用力,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汇报结论:石头不容易被锤子敲碎,说明石头质地坚硬。
小结并板书:石头质地坚硬。
刻一刻。
谈话:同学们都会观察,又发现了石头的一个特点:坚硬。这些石头都一样硬吗?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这些石头中那块更硬呢?
学生说办法:比较,将不同的石头互相刻一刻、敲一敲、划一划。
师生小结并板书:石头的坚硬程度不同。
深化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石头颜色、纹路、光滑程度、坚硬程度都不一样呢?
学生推测:可能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种类的石头。
师生小结:因为这些石头属于不同的种类,所以它们的特点都不一样。
拓展活动
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了很多办法来研究石头。刚才我们用锤子敲一敲来观察石头,就是在利用工具观察。
看来,同学们已经回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了。以后,我们可以用这些观察方法研究更多物体,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第四单元土壤与动植物
我们周围的植物
教学目标:
指导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用多种感官感知植物的特征,并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植物的特征。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教师板书“植物”二字,学生朗读。
教师提出问题:这里的“植”字是什么偏旁?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继续猜想除了带“木”的偏胖的字与植物有关,带“艹”的偏旁也与植物有关吗?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植物?
引出本节课课题:我们周围的植物。
探究新知
走进校园赏花。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校园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进入校园首先看到什么花。
学生细心观察并思考,说出自己的发现。
交流汇报:我们的校园里有玉兰花、月季、牡丹、樱花、杏花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说一说桃花与杏花的花瓣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吗?
归纳总结:我们可以从桃花与杏花的花瓣的形状来区分。桃花的花瓣比较长,杏花的花瓣比较圆。(此外,可以从两种花的颜色、味道、开花时间的早晚等判断杏花和桃花。)
走进校园观树。
教师提问:我们的校园里种植了那些树木?
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校园里的树。
交流汇报。教师可引导其他小组及时补充完整,提出问题:同学们能说出松树叶和柏树叶有什么不同吗?
归纳小结:松树的叶子像一根根细针;柏树的叶子呈鱼鳞状。
走进校园看菜。
教师提问:我们的校园里不但有花、有树,还有一块块小菜园,同学们认识这些蔬菜吗?
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校园里的蔬菜。
交流汇报。教师可引导其他小组及时补充完整。
学生归纳:校园里有韭菜、菠菜、鸡腿葱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是怎样区分韭菜、菠菜、鸡腿葱等。
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用舌头尝一尝。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科学课上可以用到这些观察方法。
走进大自然认识植物。
1、教师让学生从熟悉的校园周围入手,仔细观察地里有什么植物,并借助幻灯片出示校园周围的植物。
2、学生细心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
3、归纳小结:地里有玉米、谷子、高粱等植物。
4、教师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两种植物(出示玉米、金鱼藻图片)吗?
5、学生细心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
6、归纳小结: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有的生长在水里,有的生长在土里。
(五)对比认识。
教师提问:同学们是怎样区分芹菜和芫荽的,说说你们的区分的办法。
梳理总结。
学生回忆本节课认识的植物名称。
教师总结:想菠菜、柳树、月季……都是植物,植物属于生物。
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桃花和杏花的花瓣,松树叶和柏树叶,芹菜和芫荽的相同与不同,就是在进行比较。
课后拓展
提出问题:在校园里找一找课堂上认识的植物,说一说这些植物的名称。
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初步认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并做好记录。
愿意再观察土壤与植物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其中的乐趣。
关爱生命,珍惜土壤资源,热爱大自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观察过植物吗?它们大多生长在哪里?
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植物通常生长在土壤里。那么,土壤与植物有哪些联系呢、
教师板书课题。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说一说,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那些植物。
谈话:谁知道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那些植物?
学生回答。
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图片。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展示。
总结:如让上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土壤是植物的家。
谈话:植物离开它们的“家”会怎么样呢?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分别为土壤中正常生长的植物图片和从土壤中拔出的植物的图片)。
学生交流想法。
总结: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我们要爱护土壤,爱护植物。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丰富多彩。
观察校园的土壤上生长着那些植物。
谈话:校园的土壤上生长着哪些植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谈话:在校园中观察土壤上生长着哪些植物,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做?要注意些什么?
小组汇报。
师生交流,补充、完善观察计划。
教师强调具体做法级注意事项。
谈话:小组观察要注意什么?
教师出示“温馨提示“,强调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学生观察期间,完成观察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活动,并填好观察记录单。
活动结束后,学生小组进行汇报。
课堂小结
老师提问: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拓展活动
老师提问: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菜地或者花园里取一些土壤放在花盆里,定时浇水,过一段时间,看看有没有植物长出来。记得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其他同学。
蚯蚓的家
教学目标:
1、知道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初步认识动物和土壤的关系。
2、在教师指导下,能设计简答的对比试验,研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3、能在探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的过程中表现出探究的兴趣;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在探究中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4、关爱生命,爱护身边的动物。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谁来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
学生交流回答。
谈话: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种类真多。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就藏在下面的谜语里,想不想知道?
课件出示谜语:两头尖尖相貌丑,手脚耳目都没有,整天工作在地下,一到下雨才露头。
学生猜谜语并回答。
谈话:同学们知道蚯蚓生活在哪里嘛?
师生交流,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小组交流合作
在哪里找到蚯蚓?
谈话:说一说在哪里能找到蚯蚓。
谈话:同学们还能在哪里找到蚯蚓呢?
教师出示课件——田地、菜园、学校的花池等场景图。
师生交流并总结:在田地菜地草坪灯地方能找到蚯蚓。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
谈话:请猜想一下,同学们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呢?
谈话: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蚯蚓、干土、湿土、纸盒等材料。同学们想不想利用这些材料,亲自设计实验并观察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
设计方案。
谈话:根据老师给出的这些实验材料,同学们认为应该怎么做?怎么设计实验进行观察?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学会僧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交流,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注意事项。
谈话: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注意事项。
教师强调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
A.4个人一组,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纸盒,纸盒中有蚯蚓。
B.把准备好的干土和湿土分别放在蚯蚓的外围,交替围城环形。
C.过段时间,仔细观察爬到干土和湿土中的蚯蚓数量,并填好观察记录单。
D.实验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注意清洁卫生;实验完毕,收拾好实验器材。
我的实验记录
蚯蚓爬向哪里
干土
有()条
湿土
有()条
其他地方
有()条
我打发现
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
实验结束,小组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记录,得出结论:蚯蚓喜欢潮湿的土壤。
老师播放蚯蚓生活环境的视频资料。
我把蚯蚓送回家。
谈话:同学们,蚯蚓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现在,我们把他们送回家吧。同学们认为把它送回哪里好呢?
师生交流吧蚯蚓送回家的正确方法和地点。
把蚯蚓送回家。
课堂小结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
拓展活动
谈话: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田野里去找蚯蚓。饲养蚯蚓,并观察蚯蚓松土的现象。
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中生活着的动物,初步认识土壤与动物的关系。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官或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并做好记录。
在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中,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关爱生命,珍惜土壤资源,热爱大自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中生活着一支庞大的土壤动物大军,它们默默无闻、勤劳不息地耕耘者。它们虽小,但却是动物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土壤中的动物王国,探寻其中的奥秘。
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的小动物”。
探究活动
土壤中生活着那些小动物?
谈话:同学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吗?你们在生活中有过和它们亲密接触的经历吗?谁能具体说一说?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交流已知的土壤中的小动物,说说这小动物的特点。有过观察经验的同学可说一说自己的观察经历。
谈话: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多同学还亲自观察过它们。老师还想考考你们,人是土壤中的这些小动物吗?
课件出示土壤剖面图,认一认土壤中小动物的名称及其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并播放土壤中的小动物视频资料,学生观看资料,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小动物的特点。
谈话:看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在土壤里默默生活着,与土壤的关系非常密切。土壤就是这些动物的家。
找一找,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那些小动物。
谈话:土壤中的动物大君真是丰富多彩,大自然更是奇妙无穷。接下来,我们就走出教室,到美丽的校园里观察土壤中小动物的奥秘。
观察小动物时,同学们觉得应该重点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怎么记录观察到的小动物?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简单的观察计划,明确观察内容,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观察。
交流提升,说说土壤中小动物的特点。
谈话:刚才同学们研究的那么投入,肯定有了新发现。那个小组想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各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发现。
谈话:同学们觉得在刚才的观察活动中,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自己小组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地方,如记录的现象形象、生动,小组合作默契,观察中没有惊扰小动物等。同时,也说说需要改进的地方。
拓展延伸
谈话:同学们,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小动物更多美丽的地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继续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跟踪研究。
番茄与番茄酱
教学目标:
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观察、制作活动中认识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教学过程:
问题与猜测
谜语导入:红红脸蛋像苹果,切开里面汁儿多,生吃熟食都可以,酸酸甜甜就是我。打一种蔬菜。
学生回答:西红柿。
师(出示西红柿实物):西红柿也叫番茄,是大家喜欢吃的一种蔬菜,它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
探究与实践
番茄的生长过程。
小组讨论番茄的生长过程,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播放视频:小番茄的生长旅程。
小组交流、总结防窃的生长过程——种子入土、生根发芽,长成植株,开花结果。
教师点评、总结:像番茄这样自然生长的物品属于自然世界。
我们来做番茄酱
番茄和番茄酱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播放制作番茄酱的视频。
学生总结制作流程:洗净、去皮、切块、打碎、熬煮、加佐料、装瓶密封等。
师生一起制作番茄酱。
小组交流制作番茄酱的体会与收获:番茄酱是人加工制造出来的产品。
教师提问:还有哪些想番茄酱这样有人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学生讨论回答:苹果酱、梨汁等有人工加工制造出来的产品属于人工世界。
拓展与创新
教师出示小麦与面粉、树木与木桌、石头与石雕的图片。
教师要求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物品属于自然世界,哪些物品属于人工世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房子、河流、纺织产品、建筑物等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属于自然世界、如河流、湖泊、山脉、动物、植物等;有些属于人工世界,如家用电器、通信工具、建筑物等。
做个小挂钩
教学目标:
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能简要讲述小挂钩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乐于表达、讲述在制作小挂钩式的创意和想法。
初步了解产品的创造力来源于人们的需求。
活动准备:曲别针、铁丝、铜丝、手帕或毛巾、挂钩、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问题与需求
教师出示衣服和毛巾摆放杂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讲述这种做法的缺点。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应该吧衣服和毛巾用挂钩挂起来。
教师提问:如何制作挂钩?(板书:做个小挂钩。)
设计与制作
设计小挂钩。
教师用课件出示生活中常用的简单小挂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小挂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小挂钩的形状,并画下来,教师适时帮助、引导。
学生小组间展示、评价设计方案,教师指导学生选出最佳的机组设计方案。
学生设计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选择什么材料,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小挂钩的形状和材料可以从多角度去选择。
做个小挂钩。
学生各个小组在最佳设计方案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并进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测试小挂钩的性能,完善作品。
学生在小组间展示、评价制作的小挂钩,交流制作过程及使用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拓展与创新
教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小挂钩是怎么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小挂钩的设计、制作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挂钩是由人设计并制作走出来的”。
教师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产品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板书设计: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