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阅读四
课前预习
(一)
??? 里根总统在一次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观众发出惊叫声。
??? 但是,南希却灵活地爬起来,在二百多名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这时,里根便插入一句:“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该这样表演。”
??? (二)
??? 维特门是哈佛大学毕业的著名律师,当选为州议员。有一次他穿了乡下人服装到波士顿某旅馆,被一群绅士淑女在大厅里看到了,想戏弄他。
维特门对他们说:“女士们,先生们,请允许我祝愿你们愉快和健康。在这前进的时代里,难道你们不可以变得更有教养、更聪明些吗?你们仅从我的衣着看我,不免看错了人,因为同样的原因,我还以为你们是绅士淑女,看来,我们都错了。”
??? (三)
??? 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1904-1941年)旅行时,有个小学生认出是他,抢着替他提皮箱。皮箱的确太破旧了。
??? 学生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
盖达尔说:“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更糟?!”
??? (四)
??? 克雷洛夫生活很贫寒。一次,他的房东与他签订租契,房东在租契上写明:假如克雷洛夫不慎引起火灾,烧了房子必须赔偿15000卢布。克雷洛夫看后,没提出异议,而提笔在15000后又加上两个“0”,房东一看,惊喜地喊道:“怎么150万卢布!”
克雷洛夫不动声色地回答:“反正我也赔不起。”
??? (五)
??? 二次大战时,德国法西斯头目之一戈林问一瑞士军官:“你们有多少人可以作战?”
??? “50万。”
??? “如果我派百万大军进入你们国境,你们怎么办?”
“那我们就每人打两枪。”
??? (六)
???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年)15岁就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对党有深厚的感情,常常把“十月革命”亲切地抒写为“我的革命”。
??? 有人刁难他,说什么:“你啊,在诗中常常写我、我、我,难道还称得上是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诗人吗?”
诗人幽默地反唇相讥:“向姑娘表白爱情的时候,你难道会说我们、我们、我们爱你吗?”
??? (七)
??? 鲁宾斯坦(1886-1982年),出生于波兰,后加入美国国籍,他以擅长演奏肖邦的作品而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不管是在音乐上,还是生活中,他都过得洒脱。他极有语言天才。
??? 一天,在某地的剧院里举办鲁宾斯坦独奏音乐会。音乐会开始前,鲁宾斯坦站在音乐厅的大厅里,看着一大批观众拥进来听他的音乐演奏。
??? 包厢的服务人员不认识他就是演奏家,还以为他是个买不到票的观众,就关切地提醒他说:“真对不起,先生,今天已没有位置了。”
鲁宾斯坦温和地说:“那我坐在钢琴前行吗?”
??? (八)
有个青年问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怎样才能像他一样使自己的作品为图书馆所收藏。钱钟书先生风趣地说:“要想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在图书馆里,得先把图书馆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
??? (九)
??? 著名作家、《李自成》一书的作者姚雪垠出访法国时,马赛市市长以法国式的幽默问他:“我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在私生活方面有许多风流韵事。我年轻时,也曾与几位漂亮的姑娘同居过。姚先生风度翩翩,又有才华,年轻时有无这类事情?”
??? “我结婚早,妻子又很漂亮,所以婚后就一锤定音,再没有同别的姑娘有什么爱情。”姚雪垠笑着回答。
??? “这太可惜了!”市长不无遗憾地说。
“你有过很多姑娘,正说明你的夫人不漂亮,对你吸引力不够。我虽然只结过一次婚,但我的夫人非常漂亮,有什么遗憾的呢!”
???
(十)
??? 被誉为“世界女排第一重炮手”的海曼生前曾和一个白人恋爱,但最终却因肤色种族问题分手。
??? 海曼成名后,这个白人去找她说:“亲爱的,我们和好吧,现在您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球星了,我非常渴望和您在一起。”
??? 海曼轻蔑地一笑说:“不知道您爱的是我的名气还是我这个人?如果爱的是我本人,我现在仍然这么黑。如果爱的是我的名气,那么,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请去买球票看球吧!”
例题精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解放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部依赖这三斤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的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着头牛这样倔(jiàng )?? ??。人和牛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的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叫声,和着沙漠中深秋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
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牛的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并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叫,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的看着小牛贪婪的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静寂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20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年时家里的贫穷困(jiǒnɡ)????? ,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留下了滚滚热泪。
12、给文中注音处写出恰当的汉字。(2分)
倔(?? ?)???????? ????困(?? )????????????????????
13、概括文中记述的故事的四要素:(5分)
时间??????? ?地点??????????? 主人公???????????? ?
事件?????????????????????????????
14、为什么“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却“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2分
答:?????????????????????????????????????????????????????????????????????????
15、文中作者说“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留下了滚滚热泪”,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而流泪?(3分)
答:?????????????????????????????????????????????????????????????????????????
16、你觉得文中哪个场面最感人?把它写下来,说说你的感受。(3分)
答:????????????????????????????????????????????????????????????????????????
17、给本文拟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题目并把它写在文章题目处的横线上。(2分)
????我认为最恰当的题目是:??????????????????????????????
【答案解析】:
12、(2分) 强????窘
13、(5分)深秋???????青海省????????一头憨厚、忠实的老牛(各1分)
老牛为了自己的孩子——小牛而不惜受伤拦车索要水喝(2分)(意思同即可)
14、(2分)为了让它的孩子能喝上救命的水。(意思对即可)
15、(3分)老牛的行为让作者深受感动,(1分)同时也让作者想到了自己一生劳作苦难的母亲(2分)所以作者流下滚滚热泪。
16、(3分)(叙写场面2分,写自己的感受1分,语言不通顺无分)
17、(2分)(题目应突出“母爱”的内容)
体会爱心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她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呢?”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有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如何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敌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有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北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2分)?干涸 (???? ) 挑剔 (???? ) 晶莹(???? ) 鄙夷(???? )
?(2) 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特别”?结合现实生活来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爱心”的含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画横线句子写的内容你能联想到鲁迅的哪两篇文章?(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略)(2)一位母亲带着小女儿到贫穷落后的农村体验没有水的感觉。(3)现实生活中父母大多给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这位母亲却带着女儿到贫穷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所以说她特别。(4)语言描写,天真、幼雅。(5)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6)①教育父母要给孩子以磨炼。②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帮助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③要珍惜自己的生活。(7)《社戏》 《故乡》 (8)略
让我看着你
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着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一次我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老衣,可惜还少了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子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来了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者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向了母亲。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⑦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⑧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选自《意林》2007年第11期,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共4分)
时间:某一天 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
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
起因:母亲重病住院,看到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男孩的母亲不肯,还责怪我
经过:(2分)
结果:(2分)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3分)
3、男孩的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成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3分)
4、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2分)
5、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解析】:
1、经过: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结果: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2、表现了母亲既想说服“我”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又想帮我解决难题的慈爱和母亲对“我”的不舍之情。
3、受到“我”的母亲的影响。突出“我”的母亲的形象。
4、捐献眼角膜
5、①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②坚强,整夜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③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④追求完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惦记还少一条裙子。(答到三点即给全分)
窝囊的父亲
①父亲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没有做过一件值得大家夸耀的事。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有时候,我们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
②父亲的“窝囊”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小时候,我是个非常顽劣的孩子,天天逃学,从没有一天静下心来学习。四年级那次年终考试,我的数学考了个“大鸭蛋”,语文也不及格。班主任老师劝我留级;而学校勒令我不用去上学了,让家人前来办理转学手续。当我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他顿时惊呆了。继而,便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起了旱烟。
③第二天,父亲领着我来到了校长家里。任凭父亲磨破嘴唇,可校长还是坚持让我转学:“这孩子学习太差,跟不上。”校长有点不耐烦了,劝我们回去。这时,令我终生为父亲感到屈辱的一幕出现了:A父亲突然“扑通”一声跪下,流着泪说:“校长,您就看在我这张老脸的分上,将我这娃留下吧!如果下学期他拿不到三好学生奖状您再开除他行吗?”父亲这一“壮举”,虽然使我免遭转学的厄运,但那时的我却认为父亲给家人丢尽了脸。父亲下跪的事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传遍整个校园,我成了人们嘲笑的“跪读生”,那一段时间我发了疯似地学习。但年少的我不感激父亲,认为父亲是个“窝囊”透顶的人。
④第二年,当我把平生获得的第一个三好学生的奖状交给父亲时,他竟像喝醉了酒似的,对母亲不停地唠叨着:“贴在哪里好呢?”最后,父亲决定贴在他炕头的墙上。父亲用图钉摁好后,反复摸着我的头问:“儿子,什么日子你的奖状能把这面墙贴满呢?”
⑤以后的岁月里,我每年都能带回几张“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之类的奖状,父亲总会庄重地把它们一一贴好,并且按时间顺序井井有条。土墙上的奖状,成了那两间穷得连一张年画都没有的小草房里唯一的一道风景。每逢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是把人领到那面土墙前“参观”,并摇头晃脑地拖着长腔给人家念上几张。有时还拿到村上去,向人家炫耀。看到父亲的这些“表演”,我心里感到滑稽可笑。
⑥数年后,我成全了父亲的愿望,考上了大学,父亲收集奖状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待我参加工作后,那面黑乎乎的土墙已被父亲用花花绿绿的奖状和证书贴满了。每当看到这面土墙,我就想,这些年来,父亲辛辛苦苦地摆弄这些奖状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甚至怀疑父亲是不是有点心理变态。
⑦但真正使我认识父亲的,却是家里发生的那一场火灾。
⑧据母亲讲,那场火灾是因为邻家的孩子玩火,不小心点着了自家的房子,我家的房子也跟着遭了殃。当时,父亲刚从田里回来,二话不说,扔下锄头,便闯入了那两间烈焰腾腾、浓烟滚滚的小草房里。母亲和周围的邻居都惊呆了,都在想,窝囊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哪来这么勇敢、果断,难道这几间破屋里藏着比他生命还重要的宝贝不成?大约过了八九分钟,父亲满身是火,摇摇晃晃地跑了出来,一双胳膊紧紧地护着胸口,好像怀里揣着一件稀世珍宝似的。就在父亲跑出来没几步,忽然身后“轰隆”一声闷响,那两间草房惨然倒下,父亲也忽然昏厥过去……待母亲和周围的邻居把父亲抬到安全的地方,父亲已不省人事。当母亲小心翼翼地挪开父亲那双瘦骨嶙峋的胳膊时,发现父亲怀里揣着的竟是一摞发黄的奖状——那是我从小学到今天获得的全部荣誉。
⑨我永远忘不了在医院见到的情景。B父亲昔日那浓浓的眉毛,稀疏的头发,乱蓬蓬的胡子全烧焦了,身上也被烧伤了多处,原来的肺病更重了,不停地咳嗽。他睁开那双苍老、无力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我,用微弱但坚强的声音告诉我:“孩子,你的那些奖状一张也没烧着,待我们房子盖好后再重新贴上……”
⑩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儿子本身就是父亲的作品,儿子的每一点成绩,每一分进步,都是贴在父亲心头的奖状,儿子的成功就是父亲终生渴望、梦寐以求的莫大荣誉。
⑾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的前途,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
(有删改)
11.本文重点记叙了“窝囊的父亲”的两件事,请你分别概括内容。(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4分)
认为父亲丢脸—→( )—→怀疑父亲心理变态—→( )
13.本文A、B两处划线句子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父亲的形象,请选择一处分析父亲的特点。(5分)
答:我选________句:
父亲的特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1.答案要点:(1)父亲向校长求情时下跪;(2)父亲冒险抢出儿子的奖状
评分标准:共4分,每个要点2分。
12.答案要点:①觉得父亲滑稽可笑
②理解父亲的行为(或答:明白父亲的爱)
评分标准:共4分,每空要点2分。
13.答案要点:
①选A句。(1分)②写出了父亲为了让儿子免遭转学的厄运,不顾自己能颜面向校长下跪恳求的情景(2分),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2分)。
①选B句。(1分)②写出了父亲因抢救儿子的奖状被烧伤的惨状(或答:写出了父亲受伤后不关心自己的伤情反而去安慰儿子的情景)(2分),③表现出父亲的慈爱、坚强(2分)。
评分标准:共5分,选择出一句1分,当时的情景分析2分,父亲表现出来的特点2分。(A句第三个要点答成“父亲的无奈”或“父亲的窝囊”不得分;B句第三个要点“慈爱”“坚强”各占1分)
记叙的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线索的分类:
(1)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
(2)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
(3) 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
(4)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5)中心事件为线索。
(6)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的人称:
叙事的人称分类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她、他、他们)。记叙文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要少见一些。
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的写法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见、所闻,把事情经过或人物经历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常常使文章显得亲切、真实、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这是在特定的场合下,说话人好像与某人当面谈话,用第二人称,一般要先称呼对方一声,然后再用“你”。否则会使人搞不清楚“你”指的是谁。例如“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 第三人称:第三人称被称为“全能全知”的写法,作者自己不露面,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称文章中的人物为“他”“她”“他们”),这种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局限是会失去第一人称的优势,不过,这种缺陷可以通过描写对话、心理活动的形式进行弥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记叙的作用: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描写的作用: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说明的作用: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议论的作用: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抒情的作用: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风雨中的菊花
①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②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多尔先生便在车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③“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顺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④“可怜可怜,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
⑤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是失望。
⑥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这个孩子跟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⑦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小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⑧“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⑨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⑩“你要点什么?”
11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
12“你要看点什么?”
13“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开口了。
14“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15“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16“一共是20 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17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20 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18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发现了风雨中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缓缓地艰难前行,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万寿菊迎着风雨怒放着。
19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眼前模糊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思忖( ) 虔诚( )
2.本文第六自然段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多尔先生的心理活动。这一描写对塑造主要人物和描述事件各有什么用处?请分别作答。(答案不超过50 个字)
3.本文第八自然段,对小男孩进行肖像描写,它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作答。(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4.分析下面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②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
5.本文最后一段“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眼前模糊了”,能否删去?请作答并简述理由。
6.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卖花人“你要点什么”和“你要看点什么”的问话中,可以看出她训练有素,说话有分寸。
B.贵妇人是文中不可或缺的人,有了她才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
C.多尔先生在文中的主要作用就是使情节发展有起伏,因为他给小乞丐一美元,情节就发展下去了。
D.文中有些词语,似是平常之笔,实际上却很重要。如“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
“(他)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
E.本文赞美了珍贵的“反哺”之情,也含蓄地歌颂了神圣的母爱。
【答案解析】:
1、cǔn; qián
2、⑴为下文凸现小乞丐的纯真之情设置反衬。⑵为下文写多尔先生给小乞丐一美元钱埋下伏笔。
3、⑴表现主人公深受艰难生活的煎熬;⑵与下文写他给去世的母亲献花相配合,深刻表明主人公爱母之情的深切、纯真。
4、推动情节发展。由于天气闷热,多尔先生才到街上闲逛,才能碰到乞讨的小孩,才能在花店“偶然”遇到小乞丐买菊花。
5、有这个结尾好。理由:⑴含蓄地暗示多尔先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⑵增强了文章对读者的感染力、震撼力。
6、B、C(B答案过于政治化;C文章中对“反哺”之情的赞美主要通过多尔先生的观察与心理活动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