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概念解读 狭义上,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包括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一、风雨如晦构想共和
二、武装起义创立共和
三、处心积虑破坏共和
四、深入人心唱响共和(背景)(过程)(结局)(评价)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一、风雨如晦构想共和三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史实,思考大屏幕上的这三个问题。
1.为什么非要推翻清政府?(革命的必要性)
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已有的政权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革命的可能性)
3.那又为什么偏偏发生在辛亥年?(革命的偶然性)(背景)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一、风雨如晦构想共和(背景)1.革命的必要性
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革命的可能性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4)组织准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并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3.革命的偶然性
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一、风雨如晦构想共和(背景)1.革命的必要性
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革命的可能性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4)组织准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并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3.革命的偶然性
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兴中会(1894年)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A、时间:
B、地点:
C、成员组成:
D、政治纲领:
E、主要领导人:
F、机关刊物:
G、性质:
H、意义:
同盟会的建立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1905年日本东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一、风雨如晦构想共和(背景)1.革命的必要性
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革命的可能性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4)组织准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并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3.革命的偶然性
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一、风雨如晦构想共和
二、武装起义创立共和(背景)(过程)(一)爆发:
武昌起义的时间、主力、结果、影响
(二)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人物、地点、性质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目的、性质、意义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教材,找出以上相关要素,由同学讲解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二、武装起义创立共和(过程)(一)爆发:
时间:
主力:
结果:
影响: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二、武装起义创立共和(过程)(二)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
人物:
地点:
性质:
1912/1/1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二、武装起义创立共和(过程)(二)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目的:
性质:
意义: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材料四: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自由平等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二、武装起义创立共和(过程)(二)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目的:
性质:
意义:主权在民、自由平等、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否定了封建专制;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一、风雨如晦构想共和
二、武装起义创立共和
三、处心积虑破坏共和(背景)(过程)(结局)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三、处心积虑破坏共和(结局)A、清帝退位
B、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
C、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一、风雨如晦构想共和
二、武装起义创立共和
三、处心积虑破坏共和
四、深入人心唱响共和(背景)(过程)(结局)(评价)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四、深入人心唱响共和(评价)讨论: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各自说明理由。(3分钟时间) 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四、深入人心唱响共和(评价)讨论: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各自说明理由。(3分钟时间) 成功:
(1)性质: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失败: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四、深入人心唱响共和(评价)积极性:
(1)性质: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局限性: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专题三 第2课 辛亥革命一、风雨如晦构想共和
革命的必要性、可能性、偶然性
二、武装起义创立共和
(一)爆发
(二)高潮
三、处心积虑破坏共和
四、深入人心唱响共和(背景)(过程)(结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