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山东梁山第一中学
韩清慧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二是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三是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四是隋唐、明清强化专制皇权。 把握两条线索:
一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二是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西周分封制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①西周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②西周分封的对象相应的
义务和权利是什么?
③西周分封的对象与周王是什么关系?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
1)概念: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各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神权与王权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4、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5、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2、“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被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取代,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皇位继承制表现:中枢机构三公九卿地方机构——郡县制(一)开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消极 皇帝依靠其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形成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如秦王朝在农民起义打击下, 二世而亡,成为一个短命王朝。 (1)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2)对秦: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
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
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
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1、秦王嬴政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2、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3、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爵位世袭制 ③确立中央、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三公九卿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随堂练习(加强监察地方)㈡ 发展演变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汉中央:地方思想: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郡国并行制目的:加强对地方控制影响:“王国问题”解决:武帝“推恩令”刺史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进与强化 两大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中朝”的形成
唐:三省六部制
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地方行政 秦郡县制
管理制度:汉郡国并行制.刺史
宋:通判
元:行省制度君权与相权中央与
地方(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重视选官制度特点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1、秦朝:郡县制
2、西汉:
① 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 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 “附益法”逐渐 解 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实行刺史制度,加 强中央集权
3、北宋:
①设三衙统领禁军,收地方精兵
②派文官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③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4.元朝实行行省制 A便利了中央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
B 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C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意义: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 秦:在中央设置三公。 西汉:(1)
(2)布衣丞相,频繁任相. 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唐: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将相权一分为三。 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三司使.枢密使分散相权。 明:明太祖正式废除宰相制。 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和皇权的强化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枢密院参知政事
副 相三司使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分行 政权皇帝二 府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利中书门下最高军政机构分财权削弱宰相权力皇帝总揽大权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制 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隋 唐 三省六部制归入归入元代:?中书一省制皇 帝中书省元代:中书一省制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影 响 ?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归入归入明 代:亲自掌管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殿阁大学士 内 阁明太祖:位低权轻明成祖:位高权重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制度的形成皇 帝 军机处 内 阁
日常事务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处理军务内政外交
军国大计
重大案件清朝中枢权力机构军机大臣:?(职权、办事情况)军机处的作用:?(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雍正军机处a. 设置时间、直接原因、政务范围b.特点:简、精、速、密 c.职能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隆宗门内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跪受笔录,承旨遵办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2、影响: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极大妨碍社会进步和资
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此,中国社会发展步伐,大大落后于西方国
家。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
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1、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顶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小结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对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评价和认识积极[明清前]:①维护统一,安定社会。②加快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③保证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④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保证。
消极: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残酷。②导致政治腐败,政局动荡。③束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造成社会发展的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能动摇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地方割据。回顾一下夏商周: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汉:隋唐:元:宋: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清: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发展线索1.演变秦朝:中央:地方:汉朝: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州)刺史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明初至清末: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而来)2.评价监察制度对防止地方官员的专权、腐败及其割据势力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积极)由于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效能必然有限,如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局限)如何评价监察体制?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西周至
春秋官职
世袭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秦汉魏晋
南北朝秦汉魏晋
南北朝从社会基
层选用设立中
正官成为世族把
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
明清择优录取
仕途开放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
正制科举制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自行填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
(2)地方服从中央,缺少自主权
(3)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
(4)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5)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6)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7)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
(8)实行人治。 1、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2、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权力
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3、明太祖废丞相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随堂练习4、君主专制空前发展的标志是
A.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B.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
C.康熙时,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D.设置了直属皇帝的具有传达性质的中央机构─军机处
5、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拥有对草拟的诏令封驳审议权的是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吏部
6、自秦以后,中国出现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
A.三公九卿 B.皇权 C.内外朝 D.三省六部
7、对军机处这一机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级别不高 B.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军机大臣只参与处理军务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8、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9、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开始于
A.秦始皇 B.明太祖 C.明成祖 D.雍正帝10、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制的创立 D.军机处的设置11、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2010高考北京卷)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2010高考安徽文综14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题)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而叛国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4题)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