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画杨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靠、而”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课、图、摆”等九个字,会写“图画、老师”等十个词语。
2、能积累“靠、视、抢、悦”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3、初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课文1-4自然段,了解我在图画课上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看了我画的杨桃有什么反应?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1-4自然段,了解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同学们的反应。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杨桃的图片。
预习要求:
能够借助拼音朗读生字和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们就先来猜一个谜语。
出示谜语:
黄瘦似苦瓜,形比核桃大。
皮肉均可食,果树南方家。
学生猜一猜这个谜语。
注:学生对杨桃并不是太熟悉,可能猜这个谜语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直接出示这个谜语的答案:杨桃。
引导:同学们,你们认识杨桃吗?见过杨桃吗?知道杨桃是长什么样子吗?
出示杨桃各种样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杨桃的样子。
教师引导:有一次图画课上,老师让学生画杨桃,同学们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揭示课题:13、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把课文中的事情理出一个思路来,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靠、而、班、哈、倒、审、视、页、肃、晌、抢、嘻、悦、诲
3、重点认读:班、晌、诲、肃、抢。
(1)比较认识“晌”和“抢”: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由偏旁加上学过的旧字组成的,比较容易识记。(配合猜谜语和图片认知进行)
(2)“诲”字注意读音。“huì”读四声,不读三声。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左右占格,把字写好看。
(3)“肃”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配合图片进行学习)
(4)“班”也比较熟悉,是左中右结构的字,按照汉字书写的要求,书写时候注意衔接,配合猜谜语进行识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开火车读准字音。
四、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导学:杨桃是南方常见的水果,这样小小的水果却在我们的图画课上引起了一场关于杨桃的“长相”的风波呢!一起来认真学习《画杨桃》。
1、指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很长,我们要认真地读,不要丢字落字,要读通顺哦!
2、指生朗读第2-4小节,小伙伴们都在嘲笑我呢!比一比谁读得语气好!
3、朗读5-9小节,思考老师的态度如何?小伙伴的态度又如何?)
4、朗读10-17小节,提醒学生注意老师的语调要严肃,第17小节要读出老师的语气:和颜悦色。小伙伴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呢!读出同学们的嘲笑的语气
5、第18小节:老师的教诲(huì)让我终生难忘。
朗读的时候,注意“教诲”的读音,注意读得有真情实感!
五、品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自然段:有一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kào)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ér)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shí)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出示课件)
1、看谁读得好,读出了哪些信息呢?
2、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到的呢?
3、“根本”是什么意思?
4、你可以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5、开头点明文题——画杨桃,引起下文。
6、哪些词语能看出我的认真啊?(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7、想一想:我画的杨桃为什么跟别的同学画的不一样?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与分享吧!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流利。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图、课、摆、座、交、哈、页、抢、嘻。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课、交、哈、抢”的注意要点。(预设:“课”注意左窄右宽;“交”注意上窄下宽。“哈”注意“口”小而偏上;“抢”想一想其它“扌”的字。)21教育网
4、学生临写生字。
七、巩固练习
1、练习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2、抄写生字词语。
13、画杨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在看到我画的杨桃之后,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体会人物的感情和说话的语气。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老师最后说的一段话的含义,并说一说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之后,前后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老师最后说的一段话的含义,并说一说自己从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练习朗读课文,初步体会看到我画的杨桃之后,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杨桃》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读了这篇课文,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概内容,下面请大家回顾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出示课文的词语,引导学生读一读,相机正音。
指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指生读一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画成这个样子?
教师引导:同学们见到我画的杨桃有什么反应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3课一一画杨桃。
二、课文赏析与交流
学生自由读一读第2—18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3、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
“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②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③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④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
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没了“半晌”。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
(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
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 )。
(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
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
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
(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5)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
(6)同学们,“杨桃”风波结束了,但美术课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杨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同时展示同学们自己在不同角度画的杨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7)再读老师的话。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明白了——(指名学生说)
“我”听了老师的话,会想——(生……)
咱们也要记住这位老师的话,请大家一起读十八段。
三、联系实际,感悟道理。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现在,同学们能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师:课文结尾说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他一生受用,在她成长的路上,只有画画时才想起这教诲吗?(显然不是。)
遇到什么事她会想到?会怎么做?
举个例子,一次她上学迟到了,路上遇到变戏法的看入了迷,忘了时间。来到学校老师问起,她会怎么说?
你遇到过类似“画杨桃”这样的事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老师就给出情境,学生判断怎么做。)
3、揭示道理。
师:生活中的事情是怎样(板书:实事),我们就要寻求正确的认识和做法(板书:求是)。这个“是”不是“是不是”的意思,它是“正确”的意思。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四、作业布置
练习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提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