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程标准】
(1)列举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该书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试说明】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第一节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知识梳理】
一、国门洞开
1、原因
内:从中国自身来看,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清政府日益腐败,国防废弛,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而且面积大,人口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理想目标。
外: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及船坚炮利的优势,积极在全球抢占所需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经过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简表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者 结果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 《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 沙俄趁火打劫
中法战争 1883—1885 法 《中法新约》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 日 《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 英法美日意俄奥德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①熟悉《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②《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哪些方面的主权?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割让香港岛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五口通商 ——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
协定关税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其中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原料,反映了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
③鸦片战争后,其它主权的沦丧: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外国传教士传教权。
【史料链接】
材料一 《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三 “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赁……”
通过上述条款,列强从中国获取哪些特权?损害了中国的哪些主权?
(2)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①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方面的异同点。
同: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异:《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马关条约》中设厂的规定。
★总结:《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的新要求。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甲午战后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甲午战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②结合下列表格,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割地: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 辽东半岛(因三国干涉未得逞)、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 2100万银元——白银2亿两。
开放口岸: 广、厦、福、宁、上——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关税: 中英商定 “值百抽五” ——免内地税
其它权益: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以到内地经商等—— 允
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对中国构成哪些危害?
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
以武力为后盾的“使馆”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严重侵犯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中华民族的
莫大侮辱;
清王朝在京畿战略要地的警备被解除,使北京的大门洞开,方便了帝国主义强盗自由进出;
列强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也便于列强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尤其是其中的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突出反映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和奴役,以及对中国人民压迫。
③条约中哪一项内容突出反映了清政府已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3、列强侵略的影响
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践踏中国主权。
(1)侵犯中国人民生存权
(2)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
政治上破坏中国主权 破坏中国领土、领海主权和司法方面的主权
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二、瓜分中国狂潮与民族危机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原因
(1)19世纪末,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资本输出的日益扩大,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更加强烈;
(2)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加剧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瓜分狂潮的过程及其危害
国家 势力范围 租借地
德国 山东 胶州湾
俄国 整个北方 旅顺、大连湾
英国 长江流域 威海卫、新界
法国 两广 广州湾
日本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1)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2)瓜分中国狂潮被中断——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核心内容是要求“利益均沾”“机会均等”。
★原因:A、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B、军事实力无法与列强抗衡;
C、美国工商界希望拥有整个中国市场。
★目的:企图用“机会均等”的手段,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的商 品的开放,从而为美国利用其经济优势与其他列强争夺创造条件.
★内容:A.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夺取的特权;B.要求在其他国家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C.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列强都享有投资的权利。
★实质: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美国在那里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对美国、列强、中国都产生了什么影响?
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了新阶段;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激烈的矛盾;使帝国主义势力之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平衡。
三、小结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史步入了近代社会。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拥有独立主权的古老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列强以军事(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政治(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和经济(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等手段侵略中国,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于灭亡的危机之中。这一段屈辱史也告诉后人“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永恒不变的道理。
【问题探究】
(1)形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2)“门户开放”政策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3)1899年,美国政府第一次向侵华主要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核心内容是要求“利益均沾”、“商业机会均等”。1900年5月中旬,美国第二次向诸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核心内容是强调“维护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
请思考:有人相信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保持中国领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第二节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程标准】
概括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抵抗两类,善于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的相关事例,
【考试说明】
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一、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原因:
(1)英军入侵:1841年,英军先后侵占香港岛、攻占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根本原因)
(2)腐败的清政府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不能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3)中国人民基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承担起反侵略战争的重担。
2、导火线:1841年5月,占据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
3、经过:(略)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上的材料,体会三元里人民斗争的英勇气慨。
4、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国际背景: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
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落后的东方中国及其领国,成为侵略者争夺的主要目标。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俄英侵略新疆)、西南(英国侵略西藏)、和东南地区(日美侵略台湾)
俄英侵略新疆:俄英竟相拉拢和控制阿古柏政权,企图以此作为支解中国新疆的工具;沙俄还
直接出兵侵占伊犁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5年,清政府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西征,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下,全歼阿古柏军事势力。1878年初,取得收复新疆(除伊犁外)的重大胜利,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3、收复伊犁:1880年,左宗棠被再次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他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曾纪泽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迫使沙俄签订了《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被俄国割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约7万平方公里。
4、新疆设立行省:1884年设立,加强了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发生于1894年9月
(1)海战的爆发:日军蓄谋已久,清军仓促应战
(2)海战经过:由学生自己阅读后,形成感性认识。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甲午海战》的片段,让学生充分体验中国军民的大无畏精神,重点应让学生掌握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硅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3)结果:日舰队率先逃离战场。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图表,说明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是敌强我弱,但北洋水师同仇敌忾,虽伤亡惨重,但舰船损失程度大体相当,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而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后海陆两路夹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可以设问全军覆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过程可以由学生自己结合书上的地图去理解,最后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台湾全部沦陷。
(3)意义: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歼灭了三万多名日军,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四、义和团反帝运动
1、 义和团反帝运动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客观原因:戊戌变法失败后,国事垂危,中国人民无法指望清政府承担反帝重任,只能挺身而出。
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最终由山东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表现
(1)义和团运动中心转移和发展的原因:
运动中心转移原因:山东巡抚袁世凯的血腥镇压
(2)发展原因:义和团英勇抵抗清政府;清政府对义和团被迫采取“抚而用之”的政策
(3)义和团发展表现:义和团战士纷纷涌进北京、天津地区,尤其是清政府对外宣战,标志着义和团运动到达了顶峰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这里可以稍加拓展)
4、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1)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阴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实现
(3)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垮台。
★总结: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没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课后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这个口号?
第三节 伟大的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考试说明】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知识梳理】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原因: ⑴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⑵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方针;
⑶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日本要摆脱危机;
⑷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过程: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⑵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⑶发动“八一三事变”侵占上海,进攻南京;
⑷占领徐州、广州、武汉,使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暴行:⑴“南京大屠杀”
⑵细菌战和毒气战
⑶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2、日军的殖民统治
目的:为巩固和扩大占领区
表现: ⑴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
⑵实行殖民统治;
⑶进行经济掠夺;
⑷推行奴化教育。
★思考题:你认为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几类罪行?
军事侵略、屠杀和蹂躏中国人民、对占领区进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等。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运动的兴起
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不断扩大侵略,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
表现:⑴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又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
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⑵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后来又在中共领导下发展为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
力量的核心。
⑶国民党爱国军队:一二八事变中,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抵抗;日军进
犯山海关,东北军奋起还击,爱德馨等全营殉国;日军进犯长城时,二十九军宋哲元部英勇抵抗;日军进犯察哈尔省时,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2、救亡运动的高涨
⑴关外人民的救亡运动: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⑵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背景、时间、目的、意义
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时间、经过、结果、意义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背景: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
⑵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
⑶八一三事变,日军侵占上海、威胁南京。
经过:⑴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⑵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⑶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⑴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
⑵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讨论: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⑴淞沪会战:时间、经过、意义
⑵太原会战:时间、平型关大捷
⑶徐州会战:时间、台儿庄大捷
结果:⑴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制优势敌人的进攻。
⑵1938年1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讨论: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⑴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抗战。
⑵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⑶抗日战争只能是一场持久战。
3、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⑴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⑵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
⑶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⑷百团大战
⑸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意义: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4、国民党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
背景:⑴太平洋战争爆发;⑵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时间:1942年1月
意义: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场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2、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学生读书后总结)
背景: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目的: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时间:1945年春,地点:延安
内容:⑴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
⑵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⑶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日战争的胜利
背景:⑴中共七大召开
⑵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⑶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⑷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⑸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⑹美、英集结军队,准备在日本登陆;
⑺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举行反攻;
时间: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⑵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⑶10月25日,台湾光复
意义:(书上)
胜利原因:⑴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
⑵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⑶中共的主导作用
⑷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
⑸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
★思考题: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回答这一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