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标准】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略讲)
(一)国家的出现
1、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氏族:按血缘关系结成的集团
部落:若干氏族组成部落
2、出现的时间:5000年前
3、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
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二)早期政治领袖——“王”的出现
早期政治权力是一种强权,早期的政治领袖兼有军事首长的身份
(三)城的出现
1、军事防御功能和权力、地位象征
2、反映阶级对立尖锐化
(四)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反映社会权力集中,体现出早期政权和神权的集合
(五)社会不平等现象
1、贫富分化的出现
贫富分化与产品积累、交换扩大有直接关系
2、政治压迫的加重
(六)“帝”的传说——神话的史料价值值得重视
二、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2、商代政治的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神权何王权紧密结合
三、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时间始于周武王时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那么,何谓“分封制”呢?封:“圭”指“分茅裂土”。指分封时给诸侯一块土地加一把茅草,表示这块土地上的所有都归诸侯所有。周初统治者在军事上征服了广大地区后,派遣自己的亲姻兄弟或异姓贵族勋戚,或臣服的异族首领,带着武装家臣和俘虏,到指定地点去进行统治,把那里的土地和人民赐给他们,建立西周的属国,统辖当地的部落和人民。这些受封地区的统治者就叫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把所封采邑的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士,作为“食地”。这就是西周的大分封,即所谓的“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史称“封藩建卫”。
自西周建国开始,裂土分封就没停止过。但是大规模的实行分封,是在武王克周后和周公摄政期间。周武王死后,在周初的大分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是周公。史称周公“立七十一国”,其中本家姬姓五十三,奠定了西周的政治格局。
受封的大小诸侯,关系有亲有疏,爵位高低不等,疆域大小不一,军队多寡有别,表现了等级隶属关系。分封诸侯并非仅是周初的权宜之策,而是西周的一贯制度。到西周中晚期的时候,周王室还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如周宣王时期分封的申国和郑国等。
西周的“封建”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这里的封建:即“封国土,建诸侯”。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封制,指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给亲戚或功臣,使他们在封定的区域内建立邦国。秦废封建,置郡县。封建制度: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2.分封制的内容
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授民授疆土。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ji),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如果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则由周王进行调解和处理。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对于不尽义务或反抗的诸侯,周王有权进行处罚乃至征讨。
同时,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不仅仅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分给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
分封制有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分封制在当时是进步的。首先,经过大分封,各方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格局。由于层层分封所确立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因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王权要比夏商集中,这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阶段。其次,经过大分封,西周的疆域比商代大有扩展。迄今所知,北从辽西,南至长江以南,西从甘肃东部,东到滨海的广大领土都发现了西周遗址和西周铜器。西周的统辖范围和政治经济文化影响都要比商朝广阔。
不过,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它们的相对独立性也比较大,书上就说到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这就使得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地干涉和控制,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
四、西周的宗法制
1.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到西周时才最后形成为严密的政治制度。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正妻(大老婆)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其他妻室生的称为庶子。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也不能作为继承者,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前者是针对嫡子而言,后者是针对众子而言。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作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封号,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但由于周人实行同姓不婚,这样就用婚姻关系把异姓贵族联系起来了,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而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寻找。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样,国家就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形成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2.宗法制的作用、影响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六王毕,四海一”(略讲)
1、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
韩、赵、燕、魏、楚、齐
2、北击匈奴,南征夷越
(1)北击匈奴,修筑直道
(2)开凿灵渠,平定岭南
(3)开辟“五尺道”,统一“西南夷”
3、秦统一的意义
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赢政统一六国,意气风发,非常得意,觉得功劳盖世,所以有李白作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提问:1)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2)赢政自称始皇帝反映了他的哪些政治意图?
(特征:赢政自称始皇帝,皇权至高无上,大权总揽一人之手;皇位世袭制)。?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等。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传之无穷”。以上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在封建国家中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为了管理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秦始皇参考六国制度,设置了一整套官僚机构。中央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首的百官,丞相辅佐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并负责监察,这便是所谓“三公”,是中央机关的首脑。他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改变了这以前执政大臣平时治民,战时带兵,出将入相,军政大权统由一人掌握的传统。这样就可以从体制上防止权臣专横,而只有皇帝才能总揽大权。三公的下一级是负责各部门具体事务的“九卿”,主要有掌管礼仪制度议论政事的“奉常”,有负责持从警卫的“郎中令”,有主管司法侦察审讯的“廷尉”,有管理国家财政经济的‘治粟内史”,有管理皇室财务和官营手工业的‘少府”等。由三公九卿为主而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
3、郡县制
讨论:统一之后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有不同的意见,你能说说哪些人会主张郡县制?哪些人会主张分封制?他们各自有什么理由?
全国统一之后,面对这空前的广土众民的大帝国,秦始皇应当采用何种政府形式来进行统治呢?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所以,就在统一的当年,丞相王绪等人便提出,燕、齐、楚等地离首都太远了,若不分封始皇的儿子们去当国王,恐怕不便于统治。在距关中遥远的地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治理国家如不遵循古代的传统,就不能成功。秦始皇把这个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办法好。只有廷尉李斯独排众议,他说:两周初年分封国王的子弟亲属很多,但传到后也亲戚关系就疏远了,相互攻击如同仇敌,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周正也无法制止,到现在好不容易才既一起来。始皇的儿子们和大功臣,可以立为“封君”(享有“侯”、“君”等名誉爵位,但不实际领受封国),用国家征收的赋税重赏他们。这样,他们既很富足尊贵,国家又便于控制,天下没有二心,这才是巩固统治的好办法。分封诸侯的意见不对。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作出决定说:天下都深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痛苦,原因就在于分封诸侯王。现在天下刚刚统一安定,又去建立诸侯王国,那就是培植战乱的根子,这样来谋求天下安宁,岂不是非常困难吗。廷尉的意见才是对的。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以后,便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都,每都下设若干县。其后秦始皇开拓边区,又不断增设了一些郡县,据统计先后共设置了四十六郡
小结:
中央集权——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1、积极作用和影响
(1) 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北击匈奴,南平百越,疆域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2)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巩固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2、 消极作用
秦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但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秦的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中央政治制度
(一)、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从汉到元,皇帝制度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二)、君权和相权
1、汉代:“中朝”与“外朝”
汉初,丞相掌握实权;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
汉代中央政府沿用了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所谓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总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所有卿相中,丞相的地位最高。武帝是个积极进取的皇帝,他很明白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放弃了汉初的黄老无为之道,推行新政,独尊儒术,即位的当年就仿效汉高祖下求贤诏,布衣儒生公孙弘因此得以晋见。建元新政失败后,他仍然在建元三年九月再次下诏求士,此后几年陆续得到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终军等等。元朔三年,汉武帝罢免张欧,换用布衣出身的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标志着一个平民出身的士人阶层正式形成。元朔五年,又将公孙弘升为丞相,封平津侯,替代了平棘侯薛泽。布衣卿相,自此而始。这两年也是武帝中外朝制度的开始。所谓中朝(或称内朝),包括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以及散骑诸吏等。除了掌握军权的大将军大司马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低品轶官员。外朝,则是丞相,御史,食禄二千石的九卿人等。武帝启用这些亲信入中央,参与决策,一方面是嫌弃旧有的卿相无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监督行政官员以及控制士人阶层的权利。中外朝制度,在初时固然是超拔了一些人才,平衡了权势。然而只凭皇帝个人的喜好任用人才,如同兵家专用奇道,用得好便大胜,用的不好就是大败。
评价:“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力受到削弱。
2、唐代:三省六部制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3、宋代:“二府”
评价:进一步削弱了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异: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宋太祖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在地方上汉武帝削弱王国实力,宋朝收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
(三)、监察体制(略讲)
1、秦:
中央——御史大夫 郡——监御史
2、汉: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3、汉以后,监察制度逐步健全
4、作用:
加强了皇权,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略讲)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1、世官制(先秦)
2、察举制(两汉至魏晋),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评价:体现封闭特征,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隋唐以来),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评价:弊端:考试内容不出儒学经义;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汉: 郡县(汉中后期 州郡县)
2、隋:州、县
3、唐:道、州、县
4、宋:路、州、县
5、元:
(1)实行行省制(10个)
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2)两个单列行政区划:
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二是宣政院(藏、川、青)
6、明: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7、清:省、道、府、县
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生态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明)
1、明太祖: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
〈展示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结合材料,请学生思考:明太祖所言罢相的理由有哪些?其罢相后所设机构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原因:是秦朝速亡的原因;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特点:以分权方式集权于皇帝。
除此外教师还可总结其它原因,如: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统治(或为了强化皇权);直接原因:胡惟庸案。
(2)概况:学生在阅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试着建构明中央政府改制前后架构图,并从中选出合理的示范作进一步的评析。
(3)认识评价:引导学生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思考。
其中,在弊端上的认识上,结合课本正文材料引导学生得出丛杂的政务集中于皇帝一人之身,皇帝不但精力不够,才能和经验也难以胜任,这必然导致积压、失察、拖拉、草率等不良结果,最关键的是影响办事效率。
2、明永乐帝:设立内阁制
〈展示材料〉:
材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
学生探讨:内阁有何权力?与丞相的地位与权力相比有何不同?(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能归纳出来。但须教师整理)
参考答案:a.在职能地位上,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b.作用上,宰相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还可以对皇权起制约作用;而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进一步探讨:内阁的设立带来什么弊端?(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能归纳出来。)
课外延伸: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明朝宦官专权的人物和史实?(学生可从语文知识和课外阅读中讲到魏忠贤和东林党等史实。)
思考: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学生可扩展探讨。如反映了明朝专制统治加强,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等。)
二、军机处的设立(清)
<展示材料>读读议议、回答: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 军机处》
(1)、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①时间:清朝雍正帝设置;②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
<展示材料>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三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 (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 军机处》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作用。(学生可归纳)
答:①特点:“简”、“速”、“密”;②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军机处的设置为何能加强皇权?(学生讨论)
答: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1、密折制:(学生阅读归纳出其内容及作用。)
2、总体评价认识军机处和密折制(结合课本从两方面去分析)
学生讨论思考:怎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或如何评价君主专制制度?)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要学生掌握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评价一个历史事情或一个历史人物,要把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并且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对其评价〉。
【参考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①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②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政治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与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从其弊端中引入下一个知识点:
(由于以下两目是课外阅读内容,所以可引导学生自学。)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清政府处理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清中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什么?有何职权和作用?
2、改土归流
(1)原因: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2)含义:结合课本“知识链接”加以分析
(3)概况:(略)
(4)意义:课本分析比较简单,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