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9-01 08: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立意】
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综合近几年的高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秦汉、宋元、明清诸阶段。2009年各地高考试题涉及分封制、丞相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等政治制度。从题型看,充分利用各种题型特点,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入手,考查系列化的知识联系。从命题角度看,多涉及各项制度、措施的内容、影响及与同类制度的区别与联系.既侧重记忆,又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正确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对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重要意义。复习时,应进行知识整合,特别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古今联系,中外比较。一、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配到各地,广建子国,叫诸侯国。
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3、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4、内容:授土授民授职,诸侯继续分封,较大的独立性。诸侯尽义务:守、战、贡、述。层层分封。(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概念)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概念)
5、作用
①通过分封,在新占领地建立新兴国家,周王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造成春秋战国时割据混战。
一、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概念) 1、宗法制含义:它由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过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和子孙传承和财产政权继承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以长”的传统。(都是嫡子立长,都是儿子立嫡)2、原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3、大宗小宗的关系: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大宗。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4、作用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制数千年来保障了统治者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推行工具:周朝规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它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大小宗示意图6、宗法制
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主要)大、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7、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8、破坏与瓦解: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王位世袭制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本质)是以最高统治者——王为核心和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
夏商周三代,王位世袭制历经了形成、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
1、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两个概念
2、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理论来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①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皇位独尊 皇位世袭②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帝大权独揽; 国与家同治。③郡县制:郡→县→ 乡→里,郡守县令皇帝任命作用: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④秦朝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的影响
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这套金字塔般统治结构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①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皇位独尊 皇位世袭②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③郡县制: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⑤严苛的法律保证⑥特征:中央和地方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手里④秦朝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的影响⑦作用及影响:
⑴对秦朝的影响: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⑵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军务
(虚有其位)分权分军权“贤”与“能”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皇帝中央机构三公九卿郡郡守、郡丞、郡尉 县乡里县令、县丞、县尉 三老、啬夫、游徼 里典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如何对秦始皇的评价?
(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评价
●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看他的活动和行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2)秦始皇的事迹
统一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暴君一、汉代
1、汉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汉初,丞相权力很大,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大权的总理大臣,威胁皇权。
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权势渐强,威胁中央集权。并引发了景帝时七国之乱。第三部分:汉到元演变事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特点2、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①建立中朝皇 帝 九 卿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②设置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
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③推恩王侯子弟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过度集中也带
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幼小
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
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3、评价汉武帝的措施如何评价汉武帝?
⑴巩固和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史实)
⑵巩固了边疆
⑶思想上的大一统及作用
(史实)
⑷治理黄河2019/2/2324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1、隋唐中枢权力
机构: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起草诏令负责 执行封驳审议二、唐初中央集权的完善对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
目的不同:
中国是为了加强皇权,美国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
三权的内容不同:
中国三权是行政权上的分权,美国是司法、行政、立法分权。
分权的作用不同:中国分权作用最主要是分割相权,提高办事率,加强皇权。美国的分权最主要是防止了个人专制和独裁。
分权作用相同:起到了互相牵制与监督。
实质不同:中国是皇权专制的体现;美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体现。2、唐中叶后地方管理的变化(1)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形成相对独立的藩镇
(2)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形成 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政治败坏,只图享乐,不理朝政,任由奸相当权,结果导致“安史之乱”。 尽管唐朝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乱,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十国:
南平吴越吴,
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
再加前后蜀。1、后周世宗改革的意义:
五代十国时期,
政权更迭频繁,人民
生活更加痛苦。至五
代后期,周世宗进行
改革,南征北战,为
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
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
础。皇 帝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制相权再被分割2、宋太祖加强
中央集权地方: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视;
财赋运中央3、北宋加强集权措施的影响
利: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隋 唐 三省六部制归入归入四、元代:中央?中书一省制◆元朝地方管理制度
■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
■地方行政:行省→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建立的意义(书P13)
问题?
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地方的权力受中央节制的做法,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第四部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皇 帝中书省元代:中书一省制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影 响 ? 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政局动荡 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归入归入明 代:亲自掌管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殿阁大学士 内 阁明太祖:位低权轻明成祖:位高权重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③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皇 帝 军机处 内 阁
日常事务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处理军务内政外交
军国大计
重大案件清朝中枢
权力机构军机大臣:?(职权、办事情况)军机处的作用:?(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表现出皇权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集权制度》复习巩固夏朝:
商朝:
西周:
秦朝:
西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知识结构——出现初步国家形式的公共权力,但仍保留有氏族特点内服外服制度,带有神权色彩分封制—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考官选官制、秦法(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解决王国割据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建中朝,地方:设刺史,推恩令中央:三省六部制中央:二府三司,地方: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中央: 中书一省制地方:行中书省中央:废丞相,设内阁 地方:三司中央:增设军机处巩固开创加强高度
强化完善中朝外朝刺史推恩令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二府 三司 参事文臣通判财政中书一省行省制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废省设三司废相分六部立阁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
巩固统一局面,稳定统治秩序,防止分裂割据
加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社会经济。
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消极:
政治: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兴起
思想:控制思想,阻碍进步
经济: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束缚社会生产力明清以前,积极作用为主;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组织形式)概念经济:自然经济
思想:法家思想经济基础
思想来源功能:
内----组织生产,镇压人民,调整矛盾
外----抵御外患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核 心发展
过程形成于战国
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发展于宋元
空前强化于明清两对矛盾手段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趋势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维设计P10
汉朝--察举制
     选官标准--孝、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选官标准--门第高低,出身贵贱
隋唐--科举制
    选官标准--文化素质,能力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