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改革幵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
A.上海浦东开发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深圳经济特区
2. 根据下面“山东省对外开放大事记”分析,山东省对外开放( )
1984年,把青岛、烟台开放为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把山东半岛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3年,把济南、淄博、潍坊等8地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A.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开端 B.形成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C.仅仅开放了其沿海地区 D.步步走在全国的最前列
3. 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4.下表中,会议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会 议 内 容
A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一次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B 1982年,中共十二大 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 1987年,中共十三大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
D 1992年,中共十四大 第一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抓住这一趋势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共中央于1993年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 )
A.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B.发展乡镇企业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6. 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白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邢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 1980年,经济特区的稳定,实现了我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历史大跨越。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1984年,我国采取在沿海开放多个城市的举措来扩大对外开放。这一举措是( )
A.增设沿海经济特区 B.设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
C.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D.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8. 小明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国有企业改革
9. “这次会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10. 1979-1988年,徐州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0%,累计生产3391.15万吨,相当于前3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昔日贫穷落后、缺粮少吃的徐州农村变成苏北粮仓。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C.农民土地所有权的获得 D.南方谈话的正式发表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体土地可以长期包给农民使用,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这是因为( )
A.土地改革的展开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2. “1984年广东的出口额超过1000亿元,比1978年增长238%。”“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国有企业改革的启动
13. 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察下侧柱状图,推动江苏省GDP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通和连云港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B.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带来的推动作用
C.中国加入WTO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四川农村开始试行的改革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伟大的战略转变”的思想基础是( )
A.文化大革命最终结束 B.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
16. “三十年前分天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流行的一副对联。解读“耕者有其责”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集体责任制 B.家庭联产承包制
C.联合经营、自负盈亏 D.企业经营责任制
17.观察下图,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
A. B. C. D.
18.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坚持从国情出发,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下列理论与党核心领导人对应正确的是( )
A.邓小平理论——邓小平 B.科学发展观——习近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 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江泽民
19.在中国梦宏伟蓝图下,中共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列关于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最终目标 B.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
C.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点 D.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撑点
2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之一是( )
A.政府集中掌握企业经营权 B.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责任
C.平均分配、杜绝贫富差距 D.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
21. “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可见农村和城市改革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A.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提高职工生产积极性
C.大力发展私有制经济 D.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
22.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邓小平)结合材料,以下对特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特区的设立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B.设立特区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
C.特区是指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D.特区仅限于广东、福建两省设立
23. 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都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B.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C.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共同指导社会主义的建设
D.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24. 右图体现中国梦蓝图下的发展理念是( )
A.创新发展 B.协调发展
C.开放发展 D.绿色发展
二、非选择题(25小题17分,26小题16分,27小题19分,共52分)
25.改革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提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走向世界。经济特区迅速崛起,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形成,中国在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中,以惊人的勇气和魄力,迎接着世界的挑战。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4分)
材料二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在我国发展史上的作用。结合所学概括我国改革开放经历的发展阶段。“从理论到实践”中的理论应该是什么理论?(7分)
材料三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前倡导计划经济的国家纷纷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入二战以来美国主导构建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全球化获得了加速发展……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和中国话语权的增强,新一轮全球化将以均衡、包容发展为要义。
——摘编自陈建奇《如何应对逆全球化浪潮》
(3)运用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举例说明我国改革开放起到的作用。(6分)
26.伟大领袖指引这中国前进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发言
(1)结合材料,用史实说明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贡献。(6分)
材料二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1978年12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结合所学概括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4分)
材料三 (右图)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6分)
27.思想的解放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见下图)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下列理解中符合史实的有( )(4分)
A.材料中会议的思想基础是真理标准的讨论
B.“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
C.图中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D.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
材料二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二事件的影响。(3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4分)
①该事件发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解决了姓资姓社问题。 ( )
②改革开放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市场经济不适应社会主义。 ( )
④以此为起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
材料三
根据上图结合所学,完成下列知识填写(8分)
①图一: 在中共十六大上确立 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②图二: 在 年中共十七大提出贯彻 ,促进社会和谐。
③图三: 在中共 确立 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